-
1 # 星輝650
-
2 # 珍惜友愛
聲調越多 ,意謂著同音字更多,用聲調區別不同詞彙的語言更不完善,說明該語言落後,如果一個音超過八個聲調,比音樂的八音符還多,說明這種語言非常落後。L和N不分,S和F不分,F和H不分,Xi和Si不分,w和Y不分,這種語言太落後了。把遠古時或上古時期語言,古老簡單的語言用於現代語言的詞彙,遠遠不夠用的,用捲舌音和彈舌音,增加音或增加詞綴加以區別不同的詞彙發音會更加準確地表達詞意,彌補聲音的不足,看起來很難,其實更加完美。手語或肢術語言更簡單,但不能準確地表達意思。語言不是越簡單越好,也不是越複雜越好,把詞彙量控制在一定數量,才是最完美的語言。
英語中,子音在後的詞彙很多,也就是聲母在後,類似於漢語方言中的入聲,不利於唱歌或誦詩押韻。聽起來很堵音,這是英語的一大缺點,漢中方言中的入聲也有這個缺點,韻尾是子音或入聲,就更堵氣了。子音在詞尾的,母音在詞音節前,產生了連讀,使詞語含糊不清。
-
3 # TanKingsyong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有一點點不嚴謹的地方。聲調錶示的是韻母的舒促、高低,在有聲調的語言中,韻母的成分可能會影響聲調,但是對聲調存留與否起決定意義的是主母音(韻母)前面的子音(聲母)。
漢藏語系的情況圖:漢藏語系的分佈。最重要的三個分支是漢語支(橘紅色)、藏語支(綠色)及緬語支(黃色)。
漢藏語系絕大部分的現時語言是有聲調的。但是根據比較語言學的分析,在上古或更久遠的時代,漢藏語系並沒有發生發生聲調:也就是說,漢藏語系的聲調是後起的。這個證據可以從現存的原始語言,比如嘉絨語獲得證明。
既然漢藏語系大機率具有一個相對集中同源的原始祖語,那麼在發展過程中,各種語言也很可能會有近似的特點。根據潘悟雲、鄭張尚芳的研究,原始漢藏語可能具有無聲調,有複子音聲母且核心子音四分或五分,有次要音節,等等。
無聲調和有複子音其實是一體兩面,當複子音脫落後,為了區別詞義、維持原有的發音時長,聲調就應運而生。支援原始漢藏語有複子音的證據有:漢語形聲字的聲母分歧,藏文的複子音寫法(川滇藏的藏族口語已經沒有複子音,而演化出聲調;甘青的藏語雖然複子音丟失,仍然保留無聲調狀態;緬甸語存在複子音,等等。
圖:藏文子音表,有四套子音對立。
複子音常見的構成方法是字首s-或者字尾-r/l/x-。其在中古漢語時代的變化規律是:-r-→l-,-l-→j-,其他型別的複子音隨機脫落至保留單子音。下文用國際音標表示中古漢語聲母。
e.g.各[*kr-]:洛/駱[l-],胳/客[k或k"-];
監[*kr-]:檻/鑑[k或k"-],濫/藍[l-];
龍[*br-]:龐[b-],籠/攏[l-];
聿[*pr-]:筆(筆)[p-],律[l-];
谷[*kl-]:豁[k→x-],浴/欲[j-];
黑[*mx-]:嘿[x-],墨/默[m-];
公[*cl-]:蚣[k-],訟/頌[cl→ɬ→s],等。
隨著時代的演化,漢藏語系的大部分語言都把複子音丟失了。丟失的原因有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由於語言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絕大部分都比較溼潤溫暖(即使是青藏高原的河谷,在7到8世紀釐定藏文以前也是比較宜居的),人們說話的時候聲帶及控制的肌肉有條件維持較長的放電時間和明顯的鬆緊運動,因此可以產生聲調;又由於漢藏語系以單音節發音作為詞根,語義擴張時是使用多個詞根進行組合來補償,所以透過單個字的讀音進行語義區分就十分必要了。
經歷這樣的演化過程,現代的漢藏語系絕大部分語言都儲存著聲調:漢語、藏語、緬甸語的共同特徵是,濁子音聲母音節為陽調、清子音聲母音節為陰調(即“清陰濁陽”原則)。而根據韻母的型別以及發音方式的區別,中古漢語聲調又分為平、上、去、入四類,比較抽象的描述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按照王力先生的總結,在這兩類交叉的分類方法下,中古漢語的聲調呈現平上去入分陰陽的八調格局。
圖:中古漢語聲調系統。
現代普通話已經是經過簡併的平庸的漢語了,表現在入聲的消失(入派三聲),部分上聲混入去聲,上入兩聲不分陰陽。而粵語、閩南語則繼承了中古漢語的聲調格局。
印歐語系的情況圖:印歐語系的分佈。比較有代表的是日耳曼語族(紅色)、羅曼語族(藍色)及斯拉夫語族(綠色)。
同漢藏語系,在原始時期,印歐語系同樣具有大量的複子音,也沒有聲調的存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印歐語系傾向使用多音節的詞根來表示基本含義,在語義擴張的時候,透過新增詞首或者詞綴來應付。當然也有少量直接用詞根拼合的合成詞,不過數量佔比很小。
圖:拉丁語詞根舉例。
另外,由於印歐語系使用者的環境比較寒冷乾燥(不排除南歐和南亞這些地區,屬於比較例外的情況)。因而高本漢等學者認為,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影響下,語言的使用者並沒有驅動力去脫落複子音來產生聲調。因此就發展成現在的歐洲和中亞語言,很少有聲調的情況。
Ref.
王力《詩詞格律》
楊劍橋《現代漢語音韻學》
[瑞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
回覆列表
五聲音調製(陰平一,陽平/,上聲Ⅴ,去聲丶,輕聲 )
是否套用五行理論構建不可考證,
但很明顯的是五聲調發聲法縮減了語言的音節長度,使漢語在音節上更簡潔,
這大概與陸地旱地聚居有關,人與人離的近,聽力足夠,
而西方愛琴海地中海文明,是海島水上文明,海風容易對聲調形成干擾,喊話時聲調容易被扭曲,音節多雖然累了些,但內容保真度較好些。
語言是實用工具,會因使用環境條件產生取捨。
音節多,話就長,平時廢話就累,
東北人天氣冷,話就短,
南方溫暖,站著說話不怕凍,話就長,
普通人正常溝通說話也會主動避免同音字,
演講用詞和寫文章用詞就很不一樣,
漢語是以陸地中原旱地聚居人群的常用語言為基礎的,
水路號子,雲貴川河道民歌,音節就更多更婉轉。有大量音節襯詞,
可以抗風浪,在江風中順利傳播,
侯寶林老先生的侯氏相聲,對此曾有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
開侯門相聲一派學術之風,
被北大中文系聘為終身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