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穿插游擊隊
地理影響軍事戰略的第一方面,是戰略要點。
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一個名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意思是,四川東北的劍門關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由於古代沒有空中力量,在軍事對抗中,像劍門關這樣的戰略要點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某個戰略要地,往往會對整個戰爭的格局造成決定性影響。
我們拿楚漢戰爭來舉個例子。重新看一下,為什麼劉邦能那麼快取得成功?
項羽分封諸王,到劉邦出擊,只隔了四個月,從劉邦出擊展開統一大業,到首次攻克項羽的首都,只用了八個月。以前,我們提到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有很多解釋,比如,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老謀深算,善於拉幫結派。項羽年輕氣盛,不懂得處理各派利益關係,最終落敗。如果我們試著聚焦在戰略要地這一點,就會發現,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拿下一個戰略要地——關中。
關中在今天的陝西中部,是個比較低平的河谷沖積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崇山峻嶺。要想進入關中,東西南北只有四個關口,所以得名“關中”。關中的統治者如果掌控著各個關口,關中就會固若金湯。但關口失守,敵人就能直搗黃龍。在歷史上,關中長期扮演著戰局勝負手的角色,號稱“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是戰神,但劉邦在戰略方面更勝一籌。當初進入咸陽,別人在搶財寶,劉邦手下的蕭何首先想到的是將天下圖籍搜走,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山川形勢、天下地理及關隘要塞。
劉邦的封地不在關中核心區,但緊鄰關中。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說,劉邦軍隊透過修建棧道,吸引敵人注意力,同時發兵繞道向陳倉進發。陳倉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大散關,這是進入關中四個關口的西邊那個。突破了四關之一,劉邦乘對方不備,迅速擊敗關中的三位諸侯王,奪取了關中。前面說過,關中是四關之中的意思,拿下這裡,別的地方就很難打進來。劉邦因此強大起來,自己可以隨時出擊,而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請注意,沒有後顧之憂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劉邦和項羽正面交鋒中,劉邦總是落敗的一方。但劉邦就算是不斷失敗,卻仍然像不倒翁一樣,頻頻受力卻不倒下。劉邦反而憑藉關中這個戰略要地,不斷地出擊騷擾,損耗了項羽的實力。
後來,項羽和劉邦握手言和,以鴻溝為界休戰。我們會認為,這時的劉邦終於和項羽打成了平手。但這恰恰說明,項羽已經徹底失敗了。翻開地圖,鴻溝正好處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分界線。鴻溝以西是山區,易守難攻。鴻溝以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項羽接受這樣的條約,本想透過信義押寶,換取兩方相安無事。但雙方的戰略態勢本來就是不平衡的,佔據戰略優勢的劉邦肯定要把東方吞併。所以,等項羽一撤軍,劉邦就立刻組織大軍發起總攻,徹底擊敗了項羽。
-
3 # 季我努學社
劉邦、項羽楚漢之爭多年,垓下一戰,決定了天下的格局。劉邦得天下最重要的便是用人,“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劉邦曾在洛陽宮擺酒宴,列侯將相不要瞞我,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城略地,就把土地分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而項羽殺害有功勞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劉邦這時回答的一番話道出了他能夠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勝利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子房(張良)、蕭何、韓信,有謀臣,有武將,皆在劉邦奪天下之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或出謀劃策,或攻城略地,而劉邦能有用人這一意識,並且能聽取人臣之言,實侯是他性格之一優勢。除此三人之外,還有很多的能臣在劉邦身邊。
前207年,南陽太守呂齮投降,劉邦封他為殷侯;向東擊楚時,在韓襄王之孫信擊敗項羽所立的韓王昌後,劉邦封其為韓王;劉邦打敗彭城後,聽取張良的建議,爭取黥布、彭越,使項羽受到三面威脅,陷於孤立;漢王四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攻取齊地的韓信派人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劉邦便封其為真齊王,這樣一來使得韓信一直跟隨劉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縱觀這些事例,都能看出劉邦是一個很善於用人的領袖,透過封地、封王將一些能臣猛將集結在自己周圍,為他奪得天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其實觀歷史上很多優秀的領袖,能取得各種成功莫不在於用人,像是伯樂,識得好馬,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82
2. 曹家齊:劉邦分封與西漢政權的統一與鞏固,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
3. 陳玉屏:《劉邦與異姓諸侯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
-
4 # 滄溟瀟湘
項羽是被劉邦領著一幫兄弟們狂猛圈踢打敗的。之後,陷入絕境中的項羽,選擇了烏江自刎。
圈踢是一種軍事戰略,圈踢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下邑之謀。
下面我們就簡單明瞭地,瞭解一下下邑之謀(以下簡稱圈踢)的來龍去脈。
圈踢總策劃師:劉邦與張良。
圈踢參與者:劉邦、韓信、彭越、英布。
秦朝滅亡後,項羽無疑是眾諸侯王的老大,風風光光的搞了一個分封儀式,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愁,這就為後來的諸侯王們打群架埋下了禍根。
項羽鐵了心的不當皇帝,卻為了彰顯自已在眾諸侯王中的特殊地位,搞出了一個介於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兩不像的詞彙,西楚霸王。
顧名思義,西楚霸王,就是西楚有一霸,爾等焉敢不俯首稱臣!
不服氣?惹我你試試!
試試就試試!
第一個跳出來公然不給項羽面子的是田榮,殺了項羽分封齊地的齊王,自立為王。
項羽大怒,領著手下的虎狼之師如一陣旋風似的趕到了事發現場,齊地城陽,簡單幹脆瀟灑的就打敗了田榮。
後來,田榮死了,但事件還沒完。
不解恨的項羽,在齊地又重複了一遍當年在滅亡秦朝時的那一套:燒光、殺光、搶光。
按照項羽的預判,齊地老百姓的行為模式應該和當年咸陽城裡老百姓的行為模式如出一轍,集體沉默,一直沉默下去。
然而,天不遂願。
齊地老百姓在田榮的弟弟的帶領下用行動告訴了項羽,什麼叫做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結果項羽很頭疼,昔日的百戰百勝的楚軍在大海面前多次打了敗仗。
在這時,一向老好人的大叔劉邦,趁項羽北上之際,率領著眾諸侯軍,共五十六萬人,順利的端了項羽的老巢,彭城。
劉邦瀟灑的告別了在巴蜀地區,包工頭兒子似的生活,又苦又髒,生活條件還很差。
劉邦就這樣在項羽的老巢裡,過著天堂般的生活,跳舞,喝酒,與美女妹妹成天成宿的聊人生。
項羽得知此事後,帶領三萬精兵回師彭城,成功地發動了一場閃擊戰,將五臟六腑裡火山般的怒火,盡情的發洩在了諸侯軍們的身上。
尤其格外照顧了一下劉邦,幸好劉邦跑得快,躲過了一劫,僅率領幾十名騎兵逃到了下邑。
下邑,歷史會記住這個地名。
正是在下邑,在張良的啟發下,劉邦終於找到了打敗項羽的戰略,團結可以團結的諸侯王圈踢項羽。
之後的事兒,戰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實施下去,拜了大將軍的韓信受到重用,滅了龍且,幹掉了那些反對劉邦的諸侯王,壯大了漢軍實力,從此也鑄就了兵仙的名號。
之後又成功的策反了英布,團結彭越。
步步蠶食下,項羽腹背受敵,終於被劉邦成功圈踢打敗,一代英雄落下了烏江自刎的下場,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劉邦繼續將圈踢戰略升級演變成了,踢圈戰略。
將一幫兄弟們,成功的一一踢出了圈外,自己風生水起的做起了大漢的天子,開創了各種歷史書上的意義。
劉邦終於勝利了,但是他的人生真的勝利了麼?
-
5 # 橙子大腦洞
用人方面:劉邦善於用人,各式人才在他手下都可以得到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項羽就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用。
為人方面:劉邦大度,儘管為人粗魯,但是知錯就改。為了帝業可以不顧自己的身份,勇於採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項羽小器,封賞有戰功的部下拿著一顆官印都不捨得撒手。
地理方面:劉邦在四川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並且項羽認為那裡是窮鄉僻壤,不足為懼。也是這個原因才把他封為漢王。
輿論方面:項羽殺了當時的義帝懷王,使劉邦師出有名。
回覆列表
地理影響軍事戰略的第一方面,是戰略要點。
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一個名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意思是,四川東北的劍門關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由於古代沒有空中力量,在軍事對抗中,像劍門關這樣的戰略要點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某個戰略要地,往往會對整個戰爭的格局造成決定性影響。
我們拿楚漢戰爭來舉個例子。重新看一下,為什麼劉邦能那麼快取得成功?
項羽分封諸王,到劉邦出擊,只隔了四個月,從劉邦出擊展開統一大業,到首次攻克項羽的首都,只用了八個月。以前,我們提到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有很多解釋,比如,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老謀深算,善於拉幫結派。項羽年輕氣盛,不懂得處理各派利益關係,最終落敗。如果我們試著聚焦在戰略要地這一點,就會發現,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拿下一個戰略要地——關中。
關中在今天的陝西中部,是個比較低平的河谷沖積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崇山峻嶺。要想進入關中,東西南北只有四個關口,所以得名“關中”。關中的統治者如果掌控著各個關口,關中就會固若金湯。但關口失守,敵人就能直搗黃龍。在歷史上,關中長期扮演著戰局勝負手的角色,號稱“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是戰神,但劉邦在戰略方面更勝一籌。當初進入咸陽,別人在搶財寶,劉邦手下的蕭何首先想到的是將天下圖籍搜走,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山川形勢、天下地理及關隘要塞。
劉邦的封地不在關中核心區,但緊鄰關中。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說,劉邦軍隊透過修建棧道,吸引敵人注意力,同時發兵繞道向陳倉進發。陳倉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大散關,這是進入關中四個關口的西邊那個。突破了四關之一,劉邦乘對方不備,迅速擊敗關中的三位諸侯王,奪取了關中。前面說過,關中是四關之中的意思,拿下這裡,別的地方就很難打進來。劉邦因此強大起來,自己可以隨時出擊,而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請注意,沒有後顧之憂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劉邦和項羽正面交鋒中,劉邦總是落敗的一方。但劉邦就算是不斷失敗,卻仍然像不倒翁一樣,頻頻受力卻不倒下。劉邦反而憑藉關中這個戰略要地,不斷地出擊騷擾,損耗了項羽的實力。
後來,項羽和劉邦握手言和,以鴻溝為界休戰。我們會認為,這時的劉邦終於和項羽打成了平手。但這恰恰說明,項羽已經徹底失敗了。翻開地圖,鴻溝正好處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分界線。鴻溝以西是山區,易守難攻。鴻溝以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項羽接受這樣的條約,本想透過信義押寶,換取兩方相安無事。但雙方的戰略態勢本來就是不平衡的,佔據戰略優勢的劉邦肯定要把東方吞併。所以,等項羽一撤軍,劉邦就立刻組織大軍發起總攻,徹底擊敗了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