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
2 # 使用者歲月靜好樂逍遙
不可能:古時遇到普天蓋地的蝗蟲總以為是天降災難,叩頭燒香為之不及,又沒有捕捉消滅的方法,那能那麼簡單收藏。
還是想一想現在蝗蟲如果來中國,阻止和消滅蝗蟲的措施和辦法吧。
-
3 # 夕陽無限好5580357546
我小的時候,家裡貧窮,子妹兄弟多,就與二哥去農村捉蝗蟲,拿回家裡把翅膀揪掉,用樹枝串起來,烤著吃非常酥香。
-
4 # 妮娜之心
不會的。他們曬乾了很費勁,而且古代養雞鴨的都是有錢人,因為古代的動物沒有防疫,死起來是很嚇人的
。窮人不會的。
-
5 # 喜洋洋大連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印度正在遭受蝗災,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但是看到照片上鋪天蓋地的螞蚱,甚是壯觀,蝗蟲所到之處,也是顆粒無收。我就想啊,為什麼不能用許多網,家家用網,電網,火燒,等許多方法把它收集起來呢,可能我的想法不太實際,可我真的是這麼想的。
-
6 # 海學390
古代蝗災,除非逼不得已,是不會有人去拿蝗蟲當口糧的。
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至今也是如此。歷史上沒有糧食之後的百姓,只能等著朝廷來賑災,如果賑災不得當,在古代那種歷史環境之下,餓死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古代這種事也很常見。
歷史上每當遇到蝗災,蝗蟲過去的地方別說莊稼了,能吃的都被吃了,可謂是寸草不生,根據歷史記載來看,歷史中每次蝗災,餓死的百姓都是比比皆是。
古人為什麼不吃蝗蟲呢?現代人吃蝗蟲的可不少,古人難道會沒發現蝗蟲不能吃嗎?
唐太宗曾經專門捉了蝗蟲吃,對其恨之入骨,還大聲說道:“你如果有靈,就吃了我的心吧,別吃我的百姓的糧食了”,這句話雖然有點作秀的嫌疑,可也說明了蝗蟲是能吃的。
元朝就有記載,蝗食莊稼草木俱盡,饑民捕蝗為食。既然百姓知道蝗蟲能吃,怎麼還有餓死的人呢?
原因一,首先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蝗蟲是分為很多種的,能夠造成蝗災的一般都是飛蝗,這種蟲子的速度非常的快,平時見到的不同,很不好抓。
原因二,一般情況下蝗災剛開始,人們家中有口糧的,都不會刻意去捉蝗蟲,可是當糧食吃完的時候,蝗蟲早就飛走了,想抓也晚了。
原因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蝗蟲吃莊稼那是直接吃完就走,不可能在原地逗留的,就算百姓能捉到,也只能捉一點,蝗蟲吃完莊稼直接去下一個地方了。
所以古代的百姓也是會捉蝗蟲吃的,但並不是長久之計,蝗蟲吃飽飛走了,捱餓的就是百姓了,這就是歷史上古人為什麼碰到蝗災總是很慘。
-
7 # 漁人草舍
在蝗蟲繁殖能力驚人溫帶地區,飛蝗一般一年兩代,在熱帶地區如澳洲和中國的海南島等地區一年能繁殖4代,暖溫帶地區也有3代的情況。全世界所記載的蝗蟲有1萬2千多種,其中中國有900多種。
蝗蟲的一生有3個蟲態,即卵、若蟲和成蟲。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由活動。若蟲分5個齡期,也就是說要脫5次皮,脫皮前後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成蟲具有能飛翔的翅膀和成熟的生殖器,並能交配產卵,繁育後代。蝗蟲從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大約30天左右,一頭成熟雌性飛蝗一生平均能產卵200粒以上,最多能達1000粒左右。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驚人。蝗蟲成蟲壽命因種類而有不同的壽命,蝗蟲一般為2—3個月左右,最多不會超過6個月。
肯亞奇杜伊縣的一個村莊,蝗蟲遮天蔽日。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進行了預警,稱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現在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據悉,本次蝗災始於非洲,然後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說僅一步之遙。
在古代的時候,對於農作物傷害最大的一般是澇災,旱災,風災,還有蝗災。而相對於其他的自然災害來說,蝗災是最可怕的一種,這是因為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強悍,而且數量非常的龐大。像其他的自然災害,一般多多少少還能夠留下來一點,但是像蝗蟲一來的時候,那可是寸草不生啊。蝗蟲食性雜,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要給你吃得乾乾淨淨。
每次某地爆發蝗災,就會有人問,當地人為什麼不把蝗蟲吃掉。
因為,蝗蟲在移動。形成蝗災的蝗蟲,是會飛的。一天能飛120公里,甚至能穿越區域性海洋。所以,當地人就算抓捕蝗蟲作為食物,也抓不了幾天,蝗蟲就走完了。
別說人了,蝗蟲有大量天敵,包括牧雞牧鴨,鳥類,蛙類。還有一些菌類能讓蝗蟲致病死亡。這些手段,叫做生物防治,是國內這些年想要大力普及的防治手段。
尤其是粉紅椋鳥,這種鳥以蝗蟲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只蝗蟲。
但即使如此,所有這些生物手段,也只能治理中低密度蝗蟲問題。
一旦蝗蟲已經聚集,形成蝗災,這些蝗蟲天敵加起來,也只能捕食蝗災的十分之一。這時候,想控制蝗災,只剩下大面積使用化學藥劑這一個方法。而這會造成大面積化學汙染。
蝗蟲剛出生的時候,是獨居、溫和、害羞,危害不大的狀態。但是,一旦聚集到60只以上,蝗蟲顏色就會變化,性格也會變化,變得特別暴躁、富攻擊性、食慾也大增,並開始成群行軍。
蝗蟲群相遇後,會不斷合併,群體會越來越大。
研究發現,只要不停的戳蝗蟲的後腿,溫和的蝗蟲,就會在幾小時內,變成極具攻擊性的形態。也就是說,蝗蟲聚集時,相互擁擠,不停戳其他蝗蟲後腿,他們形態就變了。
蝗蟲能夠在沙漠深處,完全沒有人煙的地方聚集。只要一顆矮樹叢,就能爬滿幾千只蝗蟲。這時候,蝗蟲災害就已經爆發了。等出現在人類眼前,就已經是超級大軍了。
最開始,獨居的蝗蟲聚集,往往因為乾旱、食物匱乏。獨居蝗蟲,迫不得已,都集中到同一個有食物的地方。類似於沙漠動物,都聚集到一個水坑喝水。
聚集之後,就不再分開,會整體行軍。行軍方向,和溫度、溼度、風向都有關係,隨時都會改變方向,所以追蹤蝗蟲群也非常不容易。
比如,你開飛機去灑藥滅蝗蟲。如果你上午去,等飛機飛到,蝗蟲已經換方向飛很遠了。所以,飛機一般清晨,在蝗蟲剛睡醒,正在曬太陽取暖,還沒移動的時候,就要趕到,灑藥。
古代人們要想維持生計的話,最主要的還是糧食,能量轉化來看,吃蝗蟲就像是吃小吃和零食,吃這些東西三五天還可以扛得住,一旦要是三五天之後,人們還是想要用糧食來補充體力。百姓沒辦法捕獲足夠總量的蝗蟲用來食用,也沒法將蝗蟲養起來慢慢食用,為此蝗災給老百姓帶來的都是痛苦與災難。蝗災的時候,除了設祭膜拜,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基本上人人都想著要逃災,而不是想著怎麼吃蝗蟲。
不過據說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溼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古時滅蝗的方式仍是千年來相沿的捕擊法、火燒法。
古代即便有心捉蝗,但要想組織那麼大的行動也是很困難的,畢竟蝗災時蟲子太多,轉移又快,更別說還有迷信、食用方法限制等不利的因素。
回覆列表
蝗蟲災害在古代也比較正常,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在秦漢時代每隔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尤其是在旱災發生以後,蝗蟲就大量的爆發,我們中國主要是亞洲飛蝗,他們威脅農作物非常嚴重。在唐代並非是蝗蟲的高峰期,但是仍然有44年的蝗蟲災害。
唐代如何應對蝗災根據某些史料不完全記載,在唐朝總共發生了大大小小46次蝗蟲災害(有記載的),南方肯定爆發嚴重,但是南方經濟不如北方,北方記錄的比較詳細。
蒸蝗蟲而食:貞元二年(784~786),連年爆發蝗蟲災害,受災面積非常廣泛,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
其實吃蝗蟲這件事情還是在唐朝最先開始,貞元元年很多人都蒸蝗蟲吃,把大腿和翅膀去掉然後蒸著吃,再配合相關的野菜。在唐朝記載當中《救荒策會》中有這樣的記載“暴幹食之,與蝦米類似,久食亦不發疾,此饑民佐食救死之一週也”。那就說明在古代他們就已經蒸著蝗蟲吃,而且還把它做成乾粉和河裡面的小河蝦一樣香。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吃,一般西北的人肯吃這種東西,東南的人不喜歡吃,既然人可以吃那麼家畜同樣也可以吃。有些人買了蝗蟲讓豬鴨吃,他們發現壓極其容易長大,豬吃了一個月,竟然長了30,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宋元面對蝗災宋朝和元朝在面對蝗災時主要還是捕為主,在《大明會典》當中有詳細的記錄。而且在各種榕樹當中介紹的方法也非常多。古代人面對蝗蟲主要有三種思想,其中主要有以下的幾個。
①宋朝多祭祀以此消滅蝗災:在宋朝以後,有很多都是祈求祭祀來消滅蝗災,宋朝結束以後,元朝也透過這種方式想要消滅蝗蟲。
②捕殺蝗蟲:這些主要是有能力有見識的一些人,這些人大多都著書立說教授一些農業知識。他們認為捕殺蝗蟲配合以物治蟲,見在古時候就已經有生物防治的說法。他們認為我們可以配合他的天敵來捕殺蝗蟲,大旱之後一般都有蝗蟲,所以說多澆水捕殺蝗蟲。可見他們的思想也非常的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