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木小記
-
2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學范蠡,從別一角度罵皇帝: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殘害忠良。那都是寫在詩文裡的,實際生活上不會這麼做。
-
3 # 青霞人文
當年孔子曾經感慨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坐著小船在海上漂流,到那兒算那兒。這是孔子的失意話,他對現實太失望了,不如干脆避世了!當然,孔子是不可能乘船在大海上漂流的。有人說,孔子真要乘桴浮於海,可能漂到日本去。其實,這是孔子的感慨而已吧!
這就給後代的讀書人一個啟發,人生失意,不如乘小船而浪遊江湖,寄託餘生吧!
唐代孟浩然是個隱士,也曾想出來做官,但是沒有成功。他說:“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因為失意,只好泛舟湖海,與公卿們說一聲,不玩了,老孟我走了。我要以一杯酒為樂,不稀罕世上的浮名了。
大詩人李白就嚷嚷:“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抱負、有功名心,但是在政治上並不成功;李白同時又一直喜歡尋仙訪道,泛遊江湖,隱居名山也是他的所好。
思想家 、文學家的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流放到西南蠻荒之地。柳宗元有一首《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一個孤絕的漁翁,差不多就是柳宗元的自喻,但是這個小舟之上的漁翁可不是隱居避世,是自喻柳的意志的堅定高絕。
宋代蘇軾貶謫到黃州,一日醉酒,吟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據說,負責監督蘇軾的地方官員嚇壞了,以為蘇軾跑了,官員到蘇軾家去找他,蘇軾正打著鼾聲,酒醉未醒呢!蘇軾是豁達的,看淡了浮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蘇軾內心情感的渴望,不是真的要隱居江湖,了此一生。
所謂的一葉扁舟,渡過餘生,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自由的飛翔,一種情懷的想法,文人們實際生活中能夠如此的不多吧!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才是真正地在湖海上生活的人們,漁夫和樵夫。
回覆列表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蘇軾有詞句曾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為什麼古代文人失意彷徨的時候,都希望駕駛一葉扁舟在江河湖海中度過餘生呢?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以小舟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試想一下,單薄的一葉扁舟飄蕩在廣闊的湖海之中,四周茫茫一片。時而風雨摧棹、時而濃霧掩舟,飄蕩沉浮、前途未卜。這小舟所經歷的,不正是失意文人的一生嗎?
所以鑑於小舟的這種情況,古代失意的文人則把小舟比作自己。將小舟在湖海上的沉浮比作自己痛苦的人生遭遇。
小舟泛海表明自己嚮往自由舟行於水,隨水而動,隨波逐流。水上行舟不想路上駕車騎馬,駕車騎馬需要按已成的道路而行,行舟則無此約束,東南西北,任意而行。所以舟在古人眼裡,是自由的意向。
當古人失意落魄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寄情于山水,臨水垂釣、江海泛舟。縱情于山水之地,逍遙於天地之間。小舟泛海體現了他們追求自由、嚮往自由之心。
舟上的湖海風光異於陸上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所以交通方式比較原始和落後。水面上的工具主要就是小舟、竹排、帆船等,而且這受地域影響十分明顯,即只能在水鄉地區航行陸地的邊緣水域。所以對於很多文人墨客來說,他們是很少有機會乘舟觀景的,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沒見過船。
但江河湖海上的風光異於陸地,而且美麗無比。古代帝王都喜歡乘龍舟、下江南觀景,像隋煬帝、乾隆皇帝都是如此。所以文人失意後駕舟泛海其實也是想一睹水上的風光。
舟作為一個良好的避難之所古代文人之所以失意,主要原因是社會黑暗、遭人排擠、懷才不遇。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留在陸地上,很可能會遭受到別人的迫害。
由於舟是獨立於水上的,人為迫害的程度大大降低。所以是一個良好的避難之所。
舟的歸隱作用也正是由於小舟的獨立性強,所以也可以滿足失意文人的歸隱之心。
泛舟江海,不與世俗之人往來,不被世俗之人打擾。遇到的人不是漁夫就是樵郎,名山仙島上可能還有神仙的洞府。與魚蝦鴻雁為友,同天地明月相伴。在舟上,他們有些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小世界,可以真正做到歸隱。
若木語乘舟絕江海,天地同歸心。泛舟湖海、了卻殘生雖然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但它卻表現了古代失意文人的美好願望和強烈的精神寄託。這也是漢語古文所能展現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