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中居士
-
2 # 假裝外行看門道
第一種境界:一問二聽
第二種境界:有問有答,有答有問。
第三種境界:問即是答,答即是問。
第四種境界:師徒無異,師徒不易。
當年五祖弘忍大師送高足惠能到九江驛,兩個人上船後,惠能說,師傅,你坐下,我來搖櫓。師傅說,我要擼是我度你。惠能回答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請問,你到了哪個境界?
-
3 # 天天歸零
要想學習好佛法,最佳方法就是先從現實中,拜一明眼師為師,親臨面授,當下能及時糾正自己的問題,若實在沒緣相遇,亦可從網上參學,此無論是現實與網上學習佛法,都是要有緣分,若遇到有緣的善知識,首先是以真誠、恭敬、謙遜頂禮善知識,並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所要學的內容,而學佛法的方法也就是從謙虛的問、聽、看、思、聞、學、用等,學習的階段,儘可能多聽多聞,再於生活中多行,(此為除過來人大德講法外),一般儘量少說,因為佛法重在用於生活的行持,如果偏於說行持少,易成“紙上談兵”。
高僧大德們,他們無論行走坐臥大多都是暗暗的持咒或唸佛或觀照那心,除非有緣外,一般不會輕易和別人閒聊,所以,學者一旦遇到有緣善知識,當真誠的珍惜,恭敬頂禮,大德會根據學者之根性或需求而為我們說法,這個當下不是交流和探討,對學者而言,而應尊稱為開示,即名為尊敬,而避免傲慢不恭之嫌,那麼何時才能探討和交流呢?也就是在自己學處有障礙時或不明時,與大德有緣時,在自己做人懂得尊師重道,真誠恭敬禮儀時,在與大德相處自然時,或自己在修學路上突破時,此刻自然正是交流探討時。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
4 # 1號老爺子
我不敢說交流,因為我的佛家知識和佛家理論同大師不敢相比,我尚未入門。但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心中有佛。只憑口頭的慈悲,只有外表形態,學佛絕無根基,絕無進步。但也看到不少佛門收費(門票),我自己不能解釋。試問,如果我沒有買門票錢,這不是不能到佛堂一敬佛了?所以有佛也跟隨經濟大潮的感覺。一些大師口頭上談得娓娓動聽而行動上又是另一個樣子,這不是誑言?其中是什麼道理還待大師們解釋吧。
-
5 # 東方雲飛
佛教以踐行為主,並不是一種學術,因此不需要探討。無求無著便是修,沒有嗔念便是戒。沒有了知見,方才入門。
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我的切身體會是”雲遊"″拜訪"面談!因為自民國始,訓詁學斷滅,實行"現代″教育,至今一百多年,人們的語文水平下滑嚴重,理解能力快速降解和萎縮,全民已在渾然不覺中進入"讀圖"時代了。因此,網路上的交流只能算二三等方法。欲取真經,須歷九九八十一難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