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卡妹
-
2 # 曹老師xixi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的兒子還沒有到達爭儲君階段,如同為何孫策和孫權不爭位是一個道理。
曹操時期,在赤壁之戰後,天下形式明朗,三分天下大局已定,曹操受封魏公,隨後晉升為魏王,相當於獨立小朝廷了,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天下實際上就是曹家的,連荀彧這樣的曹氏勢力元老都察覺到漢室將亡,因此這個時候已經存在王位的概念了,也由此開始曹丕三兄弟才開始明目張膽王位之爭,之前無非是爭寵,而非爭位。
再看司馬懿時期,高平陵政變,雖然司馬懿成功了,但是天下並不認同司馬氏政權,司馬氏父子三人主政期間,先後爆發不滿司馬氏的淮南三叛,朝中夏侯氏等皇室親貴先後也有政變,就是皇帝曹奐曹髦也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民間以竹林七賢為首的文人代表也反對司馬氏政權,司馬氏經過不斷的屠殺,最終在曹髦去世後,司馬氏基本才開始坐穩大權,隨後司馬昭才晉升晉公晉王。這時候司馬師都去世9年了,還有什麼可爭的?
如果司馬懿時期達到了司馬昭這樣隨便殺皇帝,也無人反對,晉升晉王,你看司馬師司馬昭可要幹?
-
3 # 南宮雁門
因為曹操的基業都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十分的穩固,就算他的兒子互相爭鬥也不會對他基業的穩定產生什麼大的影響。正好曹操也可以藉機觀察一下他兒子們的能力。當時在亂世,只有有能耐的人做皇帝才能保住大魏的江山。所以曹操到也不是很反對他們互相爭鬥。但是曹丕見曹操喜歡曹衝。大有把大位傳給曹衝的時候曹丕下手殺了曹衝。這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他當時殺了曹丕的心都有了。但是殺了他誰來繼承他的大位呢??還是書生氣的曹植還是有勇無謀的曹真呢??想了想也就曹丕合適!所以只好忍了下來,最後把大位傳給了他。
司馬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基業是搶奪的曹魏的勝利果實,而且剛摘不久。還沒拿的穩。所以司馬懿的兒子們當時不敢明爭,不敢爭得太激烈了。如果爭鬥的太劇烈沒準兒就會給曹魏翻盤的機會。畢竟多數大臣心裡還是向著曹魏的。因為他們都是曹魏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萬一讓曹魏奪回了大權到時候他們司馬家就有滅族的危險了。所以他不敢這樣幹。而且司馬懿就兩個兒子,也沒有太大爭鬥的空間。古代就有立長的習慣。司馬師是司馬昭的哥哥,自然大權就應該在他手中。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而且他們之間也並不是沒有爭鬥過。只不過是看不見的暗鬥。當時司馬師讓司馬昭過繼一個他的兒子給司馬師做養子,將來好繼承他的大位。後來淮南發生了叛亂,司馬師親自帶兵去評判,最後眼睛上做手術的傷口崩裂了,導致司馬師命不久矣。這時他讓人叫來了司馬昭。把大權交給了司馬昭。有人說是司馬昭故意讓司馬師親自去平定反叛的。為的就是讓司馬師傷口崩裂而死。就算是司馬師知道也只能把大權交給司馬昭。如果不交給司馬昭而交給自己的繼子。那他根本就無力控制局面。弄不好就會失去大權。到時候對他們家族來說都是災難。所以他只能這樣做。可見他們之間也不是一條心,也不是一團和氣的。他們的爭鬥都是在暗中有限的進行。只是司馬昭比較歹毒罷了一招就幹掉了司馬師拿到了大權。以司馬昭的性格他完全能幹出這種事來。當時在準備奪權的前夜,司馬懿讓人去看看他的兩個兒子都睡了沒有。那個人回來告訴司馬懿:司馬師睡的香噴噴的。而司馬昭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這就證明了司馬昭做事一般會思前想後考慮的比較周全。所以他城府就比司馬師的深許多。也就能一下就把大權給奪過來了。
所以說他們之間不是沒有爭鬥。只是爭鬥的大家看不見罷了!權利之間的爭鬥一般都是無形的。只有懂這行的人才能看的出來。只有有權利就一定會有爭鬥。只不過大多時候大家都看不出來罷了!!
-
4 # 伊耆角木
題目恰恰說反了,相對司馬懿的兒子的死鬥來說,曹操的兒子那都不算爭了,至少沒有像司馬懿的兒子那樣兵戎相見,血流成河。只不過司馬懿兒子的鬥爭發生的比較晚而已。
所謂曹操兒子之間多慘烈的儲位之爭,很多壓根就沒有“實錘”,更多為沒有根據的陰謀論猜測,加上歷來對曹操、曹丕父子篡漢的鄙夷,許多文人便編撰了曹氏兄弟骨肉相殘的故事。根據史料記載來看,曹丕對弟弟們大多不錯,除了在曹操生前就早夭的那幾個外,其他全部封王封侯,一個個尊榮備至。
曹操兒子中真正存在的儲位之爭也就只有曹丕和曹植,即使這個也沒有那麼慘烈。因為曹操喜愛曹植文采,故而對其高看一眼,以至於曹植自認為有機會一爭,而曹丕感受到危機,雙方在各自陣營的支援下為了獲得曹操的歡心有過一些明爭暗鬥(多為暗鬥)。最終曹操還是選擇了年長且更有治國才能的曹丕。即使這樣,曹丕稱帝后還是對他多次加封,封到了雍丘王,兒子曹叡即位後最終封為陳王,善終。雖然曹丕、曹叡父子對曹植多有防範,但也僅僅是多次遷徙封地(這在曹魏相當常見),並沒有危害他的性命。
所謂曹丕迫害兄弟,基本都是出自小說或者現代人的陰謀論。最著名的三個就是毒死曹彰、“七步詩”、害死曹衝。實際上這三個都經不起推敲。毒死曹彰和“七步詩”都是出自《世說新語》,這是小說而不是史書。並且這兩個故事漏洞百出。曹彰是卞太后的次子,曹丕的弟弟、曹植的哥哥,不善權謀但軍事能力強。曹丕稱帝后,曹彰確實是在黃初四年進京朝見期間去世,但是並不能證明是曹丕所為。《世說新語》繪聲繪色形容曹丕與曹彰下棋,然後送上棗子,曹彰吃後身亡。實際上那次覲見是在農曆五月,棗子還沒成熟。而緊跟其後的“七步詩”故事就更不合情理。曹丕身為一國之君,就算要殺曹植,也得找個好點的理由,要是讓弟弟七步成詩,做不出就殺,太兒戲了,要真這麼幹瞭如何服眾?《七步詩》同樣也不存在於曹植的詩集文集中,實為後人杜撰。
至於說曹丕害死曹衝,則是典型的現代陰謀論。根據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曹衝死後曹丕安慰曹操時曹操說了“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說是曹丕他們的幸運,似乎代表曹操本意立曹衝為儲,是曹丕害死了他。實際上根本沒有的事。曹操這麼說只能說是失去愛子後的氣話,以曹操的多疑性格,如果真的認為是曹丕做的,即使只是猜測,也不能再讓曹丕繼位了,畢竟他還有好多其他兒子可以選擇呢。
然後就說司馬懿的兒子們了。如果只看《三國演義》會有一個錯覺,好像司馬懿只有司馬師、司馬昭兩個兒子,其實不然,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只是兒子們的鬥爭沒有體現在司馬懿在世或者司馬師、司馬昭在世時,發生時甚至連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都死了。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在曹魏的權勢地位,承襲其舞陽侯爵位,以大將軍身份獨攬朝政。司馬師死後,養子司馬攸承襲舞陽侯爵位,但由弟弟接手大將軍官職。從司馬懿到司馬昭,司馬兄弟沒有出現奪位問題,主要以下原因:
一、不同於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已是魏王,距離大位僅一步之遙,司馬懿生前爵位舞陽侯爵僅僅是個縣侯,這個爵位不值得一爭,所以順理成章傳承給長子司馬師,再給養子司馬攸。
二、司馬懿的權勢來自於個人對朝堂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只能靠實力來接掌。只有最年長、嫡出,且長期跟隨司馬懿執政作戰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才能控制,其他弟弟們沒這個本事。
三、作為司馬懿的嫡長子,司馬師無子,養子司馬攸又是弟弟司馬昭的親生兒子。加上司馬師死時司馬攸才十歲,所以司馬師死後無論怎麼算都是由司馬昭理所當然地接掌。
事實上,雖然當時其他兒子沒有參與爭位,但這慾望並沒有消除。到了惠帝司馬衷在位時,發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而八王中,就有司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馬亮和第九子趙王司馬倫。這兩個王爺已經是爺爺輩了(司馬昭是他們的哥哥,當時皇帝司馬衷是司馬昭的孫子,也就是他們倆的侄孫),但還沒消停。
汝南王司馬亮,也算是八王之亂的起因。當時,司馬亮身為太宰,執掌朝政,卻擔心楚王司馬瑋(惠帝司馬衷的弟弟,武帝司馬炎第五子)手握兵權,於是要奪其權。導致司馬瑋盛怒之下被人利用,偽造詔書調集軍隊殺死司馬亮。這也就是八王之亂的開端了。
相比司馬亮草草收場,小弟趙王司馬倫就狠辣多了。他用離間計讓皇后賈南風殺了太子司馬遹,又鼓動司馬遹舊部及齊王司馬冏起兵,廢黜並殺死賈南風。誅殺淮南王司馬允,獨攬朝政。最後逼迫惠帝司馬衷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尊司馬衷為太上皇(叔公尊侄孫為太上皇),之後大肆封官(狗尾續貂的成語便是由此而出,當時司馬倫封官太多以至於高官的官帽上需要的貂尾不夠用,砍狗尾巴充數)。但是下場也很慘,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兵敗退位,惠帝復位。而最後將司馬倫送上絕路的又是一個兄弟,司馬懿的第八子梁王司馬肜,他上表論司馬倫罪,朝廷遣使者將其賜死。所以,司馬懿的兒子們,那鬥得才叫狠,真的是你死我活。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到這麼晚才開始搞叛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晉武帝司馬炎對宗室的放縱。他認為之所以司馬家能從曹家手裡奪權,就是因為曹魏限制宗室,以至於司馬家奪權時沒有曹家人能幫忙。所以“吸取教訓”,給予諸侯王在封國的治權和兵權。有了兵權就有了野心,這些人也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了。
回覆列表
歷史上對於三國的研究一直都居高不下,針對三國的歷史,很多歷史學家和民間歷史愛好者都發展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是否為皇位而對彼此有過殺心?
畢竟,曹操的兒子已經有過前車之鑑了,兩人的鬥爭可謂血流成河。而司馬家族在上位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殺出的一條血路。司馬家族如此嗜血,那麼後來的司馬昭和司馬師之間的皇位之爭也很有可能大打出手,雖然明面上沒有表露出來,但是背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不過很可惜的是,在各種歷史書籍中,都沒有發現司馬家族因皇位之爭而出現的內鬥。到底是歷史的疏漏還是這場內部的硝煙根本就沒打起來呢?兄弟之間在皇位之間真的有那麼謙讓嗎?針對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的皇位之爭,之所以沒有出現像曹操之子那樣慘不忍睹,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不能爭
曹操集團的情況根本不一樣。曹操我們也都知道,一直慣用的手法就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為什麼不能爭呢?
皇位的誘惑高於一切,難道在皇位之前司馬師和司馬昭真的壓制住了內心的慾望?其實不然,之所以不能爭是因為司馬家族的情況和諸侯。整個三國,曹操一直是公認的老大哥,他的一聲號令,誰敢不從?
再有就是獨特的人格魅力,整個曹賊集團的人,對他的崇拜可以秒殺一切。因此,這種情況下,曹操的繼承人就必須要有一定實力才能。怎樣才能判斷出誰比較有才能呢?比一下不就知道了,所以就有了皇位之爭。
但是司馬家族卻不是如此,後期的司馬懿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在曹爽的排擠下,王凌的打壓下,司馬家族危在旦夕,家族都自身難保了,兄弟之間哪裡還有心情爭繼承人之位呢?
不會爭
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之所以不會爭繼承人這個位置是因為他們的性情很相似。司馬懿把自己兒子調教的很出色,表面上看上去都是大傻子,但是隻有他自己知道,胸懷大略,內心陰狠。
而且更重要的是,兩兄弟的政見一樣,看待問題的態度也出入不多,都懂得隱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們姑且可以這樣認為,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在家族發展中各做各的事情,為了共同的利益,分工合作,所以這個時候根本不能爭,不然暴露了一切,如何一鳴驚人呢?
不必爭
其實根據司馬家族的族譜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司馬昭根本沒有必要大費周折和司馬師爭奪繼承人,因為早晚一切都是自己的。司馬師一共有五個閨女,唯獨沒有兒子,司馬師去世後一切還得是自己的,再說了自己比哥哥小,還怕活不過他?再者說,司馬家族面對的局勢複雜,不容得他們兄弟相爭,既然一切早晚都是自己的,為什麼還要破壞這個好不容易發展至今的司馬家族呢?所以沒有必要爭奪!
其實,對於司馬懿之子和曹操之子之所以後續會如此截然不同,還是曹操和司馬懿的教導方式不同。曹操一生可以說是明著精明,司馬懿可以說是暗著精明,他們兩人培養的兒子和自己很像,曹操是不成功便成仁,司馬懿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繼承了他們優秀思想的子孫,必然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