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中國古代認為皇帝是天之子,他們能夠統治國家是上天賦予的權利,因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時也必須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祭天的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元時期已初設其址,明清兩代皇帝都在這裡祭祀天地之神,祈禱五穀豐收。

    天壇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約1600米。牆垣共兩重,都是北牆呈圓形,南牆為方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天壇內遍植柏樹,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圜丘和祈年殿,它們各有自己的附屬建築,兩者之間以360米長30米寬的磚砌甬路“丹陛橋”連線。

    祈年殿曾名大祀殿、祈谷壇,位於丹陛橋的北端。祈年殿立於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式的臺基上,平面為正圓形,三重簷圓形攢尖屋頂,上有金碧輝煌的鎏金寶頂。最初上簷青色代表天,中簷黃色代表地,下簷綠色代表萬物,清乾隆時三重簷都改為青色,使祈年殿色調純淨統一,更為莊重鮮明。殿身以12根簷柱表示12個時辰,12根外金柱表示12個月,二者加起來表示24個節氣,而支撐圓頂的四根盤龍金柱則表示一年四季。祈年殿的前庭比地面高四米多,再加上三層臺基的高度,使得站在這裡的人們超出於蒼鬱的林海之上,油然而生一種靜謐肅穆的氣氛。

    北京天壇祈年殿祈年殿後還有皇乾殿、神廚、神庫和宰牲亭等小型附屬建築,都被遮掩於殿後或者隱蔽於叢林之中。祈年殿南為祈年門,它們之間的距離經過精心安排,從祈年門遠望祈年殿,恰好在當中一間門柱和額枋構成的景框之中。

    沿丹陛橋一直往南就到了圜丘。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它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由於祭天必須露天,壇而不屋,因而只有三層高的圓形石臺,以漢白玉中最高階的品種艾葉青砌成。這種露天的壇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特殊型別,它與中外的神殿建築都有巨大的差異,它不追求神靈的神秘與壓抑,而是顯示大自然的博大與廣闊;沒有高大威嚴的神像,而是以祭祀儀式來表達人與天地的和諧。

    古代中國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則奇數屬陽,偶數屬陰。而“九”就代表最大、無限,中國過去皇帝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等稱呼,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因而圜丘的設計中一切尺寸、石料件數都是奇數,且多以“九”為基數。石臺最上層壇面直徑九丈,從臺中心的圓石往外圍以九圈扇形石,第一圈九塊,第二圈十八塊,然後每圈遞增九塊。中層與下層也各砌九圈,每圈都是九的倍數。每層石臺設四個門,門前各有臺階九級,欄杆每面的欄板也以九為基數遞增。

    圜丘的北面是存放、供奉“吳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字,這是一組精美小巧的建築。單簷圓形攢尖頂的皇穹宇由直徑63米的圓形高大牆垣圍繞,從入口的磚砌拱門望見皇穹宇也正好在門框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皇穹宇的圍牆用磨磚對縫砌成,由於施工的精緻細膩,渾圓的弧牆能夠對聲音產生奇妙的迴響效果,被稱為“迴音壁”。

    除祈年殿和圜丘之外,天壇還有幾組建築群:齋宮和神樂署、犧牲所。為表示祭天的虔誠之心和神聖之意,祭祀前夕皇帝都要到齋宮沐浴和齋戒,齋宮周圍有壕溝、圍牆等防禦措施。神樂署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演奏。犧牲所則是專門負責準備祭祀時所用祭品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棗核型浮漂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