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
2 # 兩湖風輕雲淡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2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1548年,又在繳捕侵擾中國沿海雙嶼的倭寇時,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鐵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鳥銃是明朝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
鳥銃的主要特點首先是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其次是設計了彎形銃託,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託瞄準射擊;再次是銃管比較長,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細長的銃管使火藥在膛內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彈丸出膛後的初速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後則是發火機的不同,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當時的鳥銃銃管用精鐵製作,此種精鐵要用10斤粗鐵才能煉出1斤,只有用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射擊時不會炸裂。製作時通常先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然後用鋼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鑽銃工藝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鑽成一支。 銃管鑽成之後再於前端裝準心,後端裝照門。銃管尾部內壁刻有陰螺紋,以螺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銃內壁。管口外呈正8邊形,後部有藥室,開有火門,並裝火門蓋。 完整的銃管制成之後,安於緻密堅硬的銃床上。銃床後部連線彎形槍托,銃床上安龍頭形扳機。 經過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製和改制,火繩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為明軍裝備的主要單兵射擊武器。萬曆年間,火繩槍的研製又有許多進展。當時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就曾仿製成功嚕密銃(土耳其火繩槍),先後研製成各有特色的火繩槍10多種,其他火器及戰車10多種,並以多種文體撰寫《神器譜》等研製火器的論著多部。
馬憲、李槐等人整理和傳授的鳥銃製造工藝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沒有較大的變化,雖然歐洲的火繩槍在1575年左右就被簧輪槍部分取代,1700年就被燧發槍全面淘汰,但在中國,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國初年。在此期間,明末畢懋康發明中國的自生火銃,並被後來的清政府所採用,但是其延伸品卻被做成御製自來火槍一直被清朝貴族所佔有,決大多數的清軍依舊裝備大線槍與兵丁鳥槍等舊式火繩槍,甚至於依靠傳統的刀劍弓矢與裝備著先進燧發槍的外國侵略者戰鬥。
-
3 # 維C牛奶咖啡糖
這要分轉輪式和撞擊式,轉輪式比較貴,撞擊式便宜很多。兩種火槍都沒有固定造價,轉輪式因為工藝自量差別,造價浮動非常大;而撞擊式,基本形制的大致造價,相當於今日的4000RMB左右。但這個價格是十七世紀初的...1547年,撞擊式才剛剛出現,可以確定的就是造價比轉輪式便宜。
-
4 # 瘋狗的輕武
明朝的軍書《武編》裡頭有描述鳥銃(火繩槍)的製造成本,從物料到勞工成本都給細列出來了。但我懶得自己算,好在有一篇論文裡頭恰好整理過這個,就順手拿過來。
人工成本總計一兩一錢一分銀子
物料成本總共八錢二分銀子。也就是說每一杆鳥銃成本二兩三錢一分,按照購買力折算,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大概等於現在600-800元。
只不過本書寫於明朝嘉靖年中期(1540年左右),嚴格說起來不算明末,但找不到更靠譜的資料了。
-
5 # 小鯨魚說電影
其實他的造價並不是很貴,完全可以負擔的有一個詞“倭銃”,無論是戚繼光還是趙士禎,所說的鳥銃來自日本其實都是誤解,因為人家原話是倭寇,倭銃。很多人一看倭寇倭銃就激動,倭不就是日本嘛…其實真不一定。事實上倭寇一定程度上是個統稱,除了日本人和中國帶路黨外,葡萄牙人也會被算進去。
注意這裡的葡萄牙人。日本的火繩槍公認的是1543種子島鐵炮傳來第一次接觸,1545仿製成功。種子島傳來中除了與日本人接觸的葡萄牙人外,很多人都忽略了站在葡萄牙身邊的那個人,那個人叫“五峰”,沒錯,這個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海盜頭子汪直,華人,是他帶葡萄牙人去的日本。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華人接觸葡萄牙的火繩槍比日本人早得多。最早有記載的記錄是正德寧王之亂,寧王擁有仿製的葡萄牙火繩槍。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嘉靖年間大倭亂,明軍經常與倭寇交戰,倭寇的武器來源到底是自制的?還是直接買葡萄牙的?我認為都有可能。事實上倭亂起始朱紈攻擊的雙嶼島(1548年),島上就有大量的葡萄牙人,甚至這個島就是葡萄牙殖民者控制下的,中日葡三方貿易的一箇中轉站。
這種情況下,趙士禎等明朝記載自相矛盾的問題就可以合理解釋了。誰知道他們嘴裡的倭銃到底是原裝葡萄牙還是日本仿製?考慮日本當時孱弱的製造能力,那些被認為不好的倭銃倒更有可能是仿製貨。質量好的倭銃反而可能是葡萄牙貨。明軍最早自行仿製的當然也是葡萄牙貨啦。因為明人實際上遠比日本接觸葡萄牙早的多…另外,明朝地域廣大,資訊傳遞可不像現代這樣方便,當沿海一代接觸西方武器並仿製成功的時候,遠在北京的中央可能根本就不知道。
甚至有可能某個省已經玩嗨了,隔壁省還一無所知。這個特點在明末紅夷大炮引入上更明顯。在萬曆天啟時期,福建沿海民間(海盜)與地方剿匪的明軍實際已經應用了這類炮,海上打來打去玩的挺嗨的,但是朝廷並不知道。所以當天啟二年徐光啟買來這些炮並送到北京後,新起了個名字叫“紅夷大炮”,搞得大家都以為從這會開始才有的紅夷大炮……
回覆列表
在公元前九世紀,遵循黃老之術的道家弟子,在煉丹中無意之間,發現將硝硫碳等幾種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時,就會發生激烈的反應,這種能夠著火的藥粉被煉丹求仙的人們稱為火藥,這種火藥顯然並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所以也就沒有得到煉丹者的興趣,不過在軍士家眼中,這些黑色的粉末卻有著黃金一樣的價值。
當時的火銃製作工藝複雜,一支槍管的完成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這樣的鳥銃十分的堅固耐用,但是造價也非常的昂貴,可是在射擊時這種槍管絕對的安全,並不會長相世界上其他國家裝備的火繩槍,明朝軍隊的火器的設計工藝和製作水準都已達到了當時先進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火繩槍在歐洲火槍手那裡幾乎是人手一隻的普通裝備,而到了明朝就身價倍增成了稀有昂貴的高階武器,實在是莫大諷刺。
明代的火器各種型別總共有十多種,其中有一種活動可以看作是碎髮槍的鼻祖,在明朝時期火器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到了清朝由於閉關鎖國落後的觀念,明朝時的軍器圖書,作為一部軍事科技的珍寶被毀於一旦,愚昧的大清帝國,也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