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蓬菟

    潘金蓮本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侍女,因長得十分美豔,被主人相中,想納她為妾。但金蓮自己不願意,便將此事告訴給女主人。女主人聽後心中有氣,還因此遷怒到金蓮身上,於是將金蓮嫁給相貌醜陋、身材矮小的武大郎為妻,甚至陪送了很多嫁妝給武大郎。

    年輕貌美的潘金蓮內心一千個不願意,她覺得武大郎配不上自己。為了發洩心中的不滿,每次武大郎出去賣炊餅時,潘金蓮就開啟大門,在竹簾下面故意露出自己的“三寸金蓮”,她打扮美豔,口中嗑著瓜子,頭油的香氣能飄到很遠的地方。久而久之,潘金蓮不好的名聲傳遍了大街小巷,武大郎在街坊鄰居面前丟盡了臉面。後來他們實在在清河縣住不下去了,武大郎只好帶著潘金蓮搬到陽穀縣紫石街賃房居住,每日仍舊挑賣炊餅。

    《水滸傳》將武大郎塑造成“三寸丁”的形象,將潘金蓮描述成不守婦道的壞女人形象,其實歷史上的武大郎、潘金蓮與小說中的形象差距甚遠。

    武大郎本名武植,是個有1.78以上身高文武雙全的聰慧之人,他中年考上進士,官拜七品。妻子潘氏乃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夫妻二人恩愛有加,前後生了四個孩子。

    武植出身微寒,曾獲一個王姓同窗資助,武植做官以後這個同窗恰逢家道中落,不遠萬里來投奔武植,他希望得到武植的幫助也能做個一官半職。但武植是個清正廉潔的人,不喜這些,王姓同窗在武植家住了大半年也沒能謀個前程,一怒之下便回了家鄉。

    路上王姓同窗越想越氣,便到處散播謠言張貼告示抹黑武植夫婦。誰知回到家鄉的王姓同窗發現武植早命人幫他在家鄉置辦了家產、田產。後悔萬分的王姓同窗想撕下告示,收回當初的話,可惜謠言早已傳開,誰也無法再收回來了。

  • 2 # 唐風宋月

    其實武大郎娶潘金蓮,這是婚姻形式的常態,巧女常伴拙夫眠,好男常同痴女睡。我們看看身邊的男女組合,郎才女貌的相當少見,大多數都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所以武大郎娶潘金蓮本身沒問題。不存在武大郎配不上潘金蓮的問題,如果武大郎像西門慶一樣有錢,西門慶像武大郎一樣窮,我想大家就不會說武大郎配不上潘金蓮了。

    千言萬語一句話,武大郎跟潘金蓮悲劇的根源是兩個字,沒錢。長的老醜挫不是主要問題。宋江跟武大郎一樣醜,一樣低,一樣挫,比武大郎還黑,但是沒人說宋江配不上閻婆惜。

    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婚姻的根本性質其實就是一場交易。經濟基礎好,上層建築就穩,反之亦然。武大郎跟潘金蓮的根本問題就是,武大郎經濟基礎薄弱,養不起潘金蓮這個水性楊花的賤貨。其他的,都是意淫胡扯。

  • 3 # 戴草帽的小老鼠

    武大郎應該是最令人羨慕的一個人物了,當然說的是他遇到西門慶之前。號稱三寸丁的他竟然能娶到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這得令多少英俊帥哥憤憤不平,又會令多少平凡無奇的朋友信心大增。要說他是怎麼逆襲贏得潘金蓮,我想主要有幾點因素。

    一、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

    潘金蓮最初是清河縣(也就是武大郎的家鄉)一大戶人家的婢女,因長得很有姿色被男主人看上,那時還單純的潘金蓮把男主人意圖告訴了女主人。結果呢,主人家一個怨恨,一個吃醋,雙雙出於報復把潘金蓮以超低價許給了武大郎。這個情節就像扈三娘上山後被許配給王英一樣,人在屋簷下,由不得你做主。封建社會大戶人家的奴僕就像牲口一樣,主人讓你去哪兒,就得去哪兒。

    二、封建社會女子的思想

    在潘金蓮看來,也許是寧願嫁給普通人當正牌妻子,也不願當大戶人家的小妾。想不到主人家出於報復,給她指定的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當地出了名了的又醜又好欺負的光棍漢武大郎。開始潘金蓮或許是萬般不情願,但木已成舟沒有任何辦法。但在那種社會環境下,女子的思想從小就穩穩當當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所以嫁人後,潘金蓮該做的家務得做,燒火、做飯、做餅、洗衣服等家務她都毫無怨言的做。試想,這放到現在,能像潘金蓮這樣能認清自己位置、安於過平凡生活的女孩,還真是不太好找。

    三、武大郎的運氣是最主要因素

    武大郎能娶潘金蓮,不是他身上有什麼優點,儘管很勤勞,但這不是他吸引潘金蓮和那大戶人家的因素。恰恰是因為他的極端普通,成就了武大郎的這段姻緣。全縣那麼多人,人家不選其他人偏偏找到你,這除了運氣,還能怎麼解釋?當然,潘金蓮內心是不平衡的,看到好男人兩眼就放光,但這其實是不平等婚姻初期的一個正常反應。如果不是王婆和西門慶的出現,我想,最多三五年過後,潘金蓮也習慣了這種平凡生活,那時任何人想再調戲她,也是很難的了。

    有點可惜了……

  • 4 # 我就是竹韻

    在《水滸傳》中,對於潘金蓮嫁給武大郎的敘寫非常簡單,只有短短一段話:

    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很明顯可以看得出,潘金蓮二十多歲,長得頗有幾分姿色,在大戶人家當婢女。這大戶人家的主人垂涎潘金蓮的美色,常去撩她,她不肯依從,告到主人婆那裡去。

    估計主人婆是隻母老虎,教訓了主人,主人便懷恨在心,一文錢都不要,將她嫁給窮矮矬的武大郎,以此羞辱潘金蓮。武大郎就這樣娶了美人潘金蓮,但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天下掉下個美人潘金蓮,武大郎卻因此喪命。

    這文中的大戶人家,在蘭陵哭哭生的《JPM》中叫張大戶,這本小說有較為詳細的敘寫。

    張大戶是清河縣的土豪,“有萬貫家財,百間房屋”,武大郎就是他的租戶。張大戶膝下無兒無女,老婆餘氏是個母老虎,所以張大戶是妻管嚴。張大戶寂寞無聊,百般央求母老虎買兩個婢女來吹拉彈唱打發無聊的時光,母老虎見自己生不下蛋,心裡多少有幾分愧疚,便答應了張大戶。

    潘金蓮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被潘母三十兩賣給張大戶。張大戶自然心癢癢,早已對潘金蓮的美色垂涎三尺,一日趁母老虎餘氏不注意,“收用”了潘金蓮。

    這事讓母老虎餘氏知道,她便罵了張大戶,打了潘金蓮,鬧得雞犬不寧。張大戶心生一計,將潘金蓮許配給他的租戶武大郎,然而繼續“收用”潘金蓮,武大郎知道天上不會白掉下美人,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張大戶風流快活不久,因“收用”潘金蓮過多,突然暴斃。母老婆餘氏便不再租房給武大郎、潘金蓮,將他倆掃出門外。

    潘金蓮說武大郎“三寸丁”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是形容武大郎長得矮小嗎?

    其實原話叫做“三寸丁谷樹皮”,這個情節發生在《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

    武松成為打虎英雄威風凜凜王者歸來,潘金蓮水性楊花,第一次見到帥氣威猛的武松,春心蕩漾,心中自個嘀嘀咕咕起來,原著這麼寫她的心理活動:

    武松與他(武大郎)是嫡親一母兄弟,他又生的這般長大,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象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據著武松,大蟲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氣力。

    三寸丁谷樹皮是武大郎的綽號,這段話是潘金蓮嫌棄武大郎不夠帥也不中用,都是一個媽生的,怎麼武松是帥哥中的極品,而武大郎是窮矮矬,再加上潘金蓮、武大郎之間的夫妻生活又不和諧,於是便百般埋怨起來,潘金蓮也由此開始撩鬥勾引武松。

    對於小說中武大郎的綽號三寸丁谷樹皮,清代程穆衡的《水滸傳注略》有詳細的解釋:

    《隋書》男女十七歲以下為中,十八歲以上為丁,言三寸丁者,甚言其短小也。《本草圖經》:榖(谷字的繁體字)樹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紋,謂之斑榖。雲榖樹皮者,甚言其皮色斑麻粗惡也。

    三寸丁就是指武大郎身材矮短,《水滸傳》成書於明代,明代測量制度中,三寸大概相當於十釐米。施公是以文學誇張手法,用三寸丁谷樹皮形容武大身材上的缺陷。

    有些人望文生義,以為三寸丁是形容武大郎“某方面”,而與現在的網路流行語意義不同。

    三寸丁谷樹皮,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誇張形象、詞彙豐富的運用。至於武大郎娶潘金蓮,僅是一個別人的計謀下的鬧劇,是人性深處醜陋的對映。
  • 5 # 上策視覺

    武大也不錯呀。雖然個子可能矮點,但自己是早餐店老闆,弟弟還是縣公安局刑警隊隊長。而金蓮除了長得好看,其他就很普通了。我看他倆結婚,誰都沒佔誰便宜。

  • 6 # 桃源風

    前面有人摘錄原著,回答很正確,我要補充說明的是,那是缺乏人性的迫害.把一個青春美麗的女子,強行嫁予一個侏儒,違揹人基本的審美觀,這是潘金蓮出軌的原因.也是封建主義迫害婦女的手段.

  • 7 # 一覽眾河小

    看水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裡面很多人都是有綽號的,不單單是梁山好漢,很多普通人也都有綽號,綽號似乎就是水滸人物的標誌。

    很多人可能本事一般,但是綽號都比較唬人,讓人一聽之下不敢忽視,比如什麼打虎將李忠,母大蟲顧大嫂等等。一般綽號都會為了拔高某人,像梁山好漢裡有很多龍、虎結尾的好漢,就是如此。哪怕被楊志打死的潑皮牛二,都有個綽號“沒毛大蟲”,也是跟老虎沾邊。而到了武大郎這裡,他的綽號就不一樣了,叫做“三寸丁谷樹皮”,這名字一聽就不是什麼好名字,三寸丁是說武大郎矮,有明言說他不足五尺,而水滸裡面大漢高的經常是八尺甚至九尺,這樣一對比,五尺估計頂多一米三四的樣子,也就是說,武大郎可能身高不足一米三。而谷樹皮就是說這人面板很差,毛裡毛糙的,長成這樣倒也罷了。關鍵是武大郎性格懦弱,頭腦可笑,所以人們才用三寸丁這樣帶羞辱性質的詞來形容他。

    不過呢,武大郎雖然形容猥瑣,比普通人還要差三分,但卻是他靠著做炊餅的手藝把武松撫養長大的,也算是個小生產者。想想看,武松何等雄壯大漢,飯量巨大,而且以前在家的時候也是不事生產,武大郎居然可以把他養大,足見武大郎還是具備基本的生存本領的,這也間接說明了北宋當時的生產生活水平真的不賴 。不過,武大郎雖然有生存本領,但是他長得太醜太矮了,正常男人多的是,像武大郎那樣的身量,想娶親那是幾乎不可能了。

    就在武大郎放棄希望的時候,老天突然給了他一個媳婦,而且不是一個相貌粗野的村婦,反而是一個漂亮風騷的美女,多少普通男人想娶都娶不到呢。當然了,這樣的好事不是說隨隨便便攤到武大郎身上的,這個美女叫潘金蓮,是一個大戶人家使女,那大戶想納她為妾,潘金蓮卻不樂意,告訴了大戶媳婦,大戶十分記恨,就故意把她嫁給城裡最醜最挫的一個人,非但如此,還給了嫁妝,也就是武大郎了,目的就是好好羞辱潘金蓮。

    想想看,這個潘金蓮敢反抗大戶,其實是有幾分潑辣勁的。而武大郎呢,做夢都沒想到討到這麼漂亮老婆,自然不自覺就矮她一頭,在潘金蓮面前大氣都不敢喘一口。潘金蓮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住了武大郎,然後就開始肆意妄為了。潘金蓮本來就是個風流女子,她不嫁給那個大戶就是嫌棄人家老醜,嫁給武大郎之後,自然是百般不滿意。而當地一些年輕閒漢看潘金蓮這麼個大美人嫁給武大郎,也都感覺不忿,於是紛紛來調戲,潘金蓮跟他們是一拍即合,勾搭個不亦樂乎。武大郎看了是敢怒不敢言,後來他想了個法子,既然在這被人調戲,那就換個地方,大家都不認識,潘金蓮不就安分了嗎。

    那個時候女人再放肆,大事還是男人做主的,所以武大郎說要換地方,潘金蓮只能答應,就這樣從清河縣去了陽穀縣。到了陽穀縣,武大郎租了一個小樓,繼續賣炊餅,儘管潘金蓮對他頤指氣使,但日子總算過得去。

    看的出來,武大郎開始時候可以靠著賣炊餅養武松,後來也能靠著賣炊餅養潘金蓮。這個武松能吃好喝,潘金蓮是個風騷女子,穿衣打扮也總要用錢,兩人都不是省錢的主,但是武大郎都能把兩人養活的不錯。所以說,武大郎可以娶到潘金蓮是因為大戶記恨潘金蓮要羞辱她,對他來說算是天上掉餡餅,而武大郎能夠跟潘金蓮過長久日子,還是因為他有一技之長,能夠養活一家人。只可惜,有一點,天上掉餡餅這種事情,往往都不是那麼好吃的,武大郎也想不到,這個餡餅有毒啊。

    潘金蓮自從嫁給武大郎之後,對他可以說沒有半點感情,因為她是個風流為上的人,在清河縣還有幾個浪蕩弟子廝混,來到陽穀縣則誰都不認識,可把她憋壞了。直到看到武松以後,潘金蓮一看,哎呀,武大郎如此猥瑣,怎麼這兄弟這麼高大英俊呢,她對自己美麗十分自信,所以很快就想勾搭武松,沒想到武松卻是個正義好漢,言辭拒絕她,還把她罵一頓,潘金蓮不敢再放肆,心裡面卻是又惱怒又難受,惱怒的是武松如此羞辱她,而且不受勾引,難受的是她好不容易盼來個發洩物件,誰想到對方油鹽不進呢。直到後面遇到了西門慶,這下總算找到臭味相投之人了,立馬乾柴烈火,不亦樂乎。

    武大郎這個人吧,雖然說長得醜,性格也懦弱,但是自尊心還挺強的,而且對老婆挺上心。自己辛辛苦苦養家,婆娘卻跟別人鬼混,如何忍得下這口氣,偏巧那時候武松又不在,他自己找回去捉姦,被西門慶一腳踢成重傷,重傷以後呢,武大郎還不甘心,還說等自己兄弟回來收拾你們。西門慶潘金蓮壓根不在乎武大郎,唯一怕的就是武松,現在聽他這麼一說,立馬合謀毒死了武大郎。

    看到武大郎如此下場,不由得想到了另一個矮挫之人,那就是宋江,宋江可能比武大郎高點,壯點,也是又黑又醜,不過人家有錢,而且情商極高,志向遠大,曾經也有個相好的叫閻婆惜,和人家好了個把月就沒興趣了。這個閻婆惜本來是個賣唱的,也是看不上宋江,但為了吃喝不愁也就從了他,宋江冷落她之後,她直接跟宋江同僚好上了。這個宋江對此不是不知道,而是壓根就裝不知道,如果不是後面閻婆惜作死,要告他私通晁蓋,宋江對這頂綠帽估計也不會計較。

    不得不說,宋江能成為老大不是沒有原因的,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後來統領梁山,威震天下,好不威風。而武大郎呢,身形體貌跟宋江差不多,卻連這點事情都忍不了,關鍵不分析敵我力量,不會等待援軍,難怪他也只能賣炊餅了,而且炊餅賣的也不太平,最後含冤去世,可悲可憐。

  • 8 # 綠野萍蹤01

    正是因為“三寸丁”,武大郎才討得潘金蓮做老婆。又是因為“三寸丁,谷樹皮”,他的老婆出軌西門慶,然後被武松殺掉。原來,“三寸丁,谷樹皮”是一個字謎,施耐庵在其中藏了兩個歷史人物。這兩個歷史人物都與潘金蓮、西門慶有很深的淵源。而且,也是導致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之間三角婚戀的真正玄機。

    那麼,這兩個歷史人物又是誰呢?

    武大郎一家

    潘金蓮早就隱藏在渭州城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段故事中,魯達帶著九紋龍史進、打虎將李忠去喝酒,在潘家酒樓遇見了金翠蓮父女。這些細節,便隱藏著另外兩個女人,那就是潘金蓮、潘巧雲。同時,也伏藏了曾頭市故事中的朱重八等。這個回答只講潘金蓮,潘巧雲以及其他人的事另外再去解讀。

    潘金蓮為何出現在魯達的故事中呢?魯達,也就是後來的花和尚魯智深,與行者武松、操刀鬼曹正三人共同隱喻了大明黑衣宰相,也就是策劃和推動靖難之役的道衍和尚。這層隱喻,我已經講過多次了,此處再簡單重複一遍。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是因為他脊背上有花繡,更是因為智真長老說他“命中駁雜”。駁雜,就是花的意思。智真長老真魂出竅,得知魯達上應天星,是道家的天孤星,入了佛門,又是佛門弟子——亦佛亦道,就是“命中駁雜”。

    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廣孝字獨庵,號獨暗老人,這便是《水滸傳》中的“天孤星”。亦佛亦道,製造特大殺人放火兇案,也是個命中駁雜的花和尚。

    武松是虎面行者,姚廣孝形如病虎。魯智深、武松入了佛門,都穿著皂布直裰,就是黑色僧袍。這兩件僧袍又貼著宰相的符碼,這張符碼就是“智取”二龍山的操刀鬼曹正。“操刀鬼曹正”這五個字中,隱藏著“曹操”,就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丞相。

    所以,《水滸傳》中就隱藏著靖難之役的秘史,施耐庵在書中隱寫了這場妖魔戰爭的諸多隱秘。在潘金蓮與武大郎的故事中,便有靖難之役爆發的原因與結局。而這些足可稱為比正史還可信的“野史”,又揭示了靖難之役種種不為人所知的隱秘,比如,建文帝的去向問題。

    那麼,施耐庵又是如何以武大郎、潘金蓮的故事,隱藏曆史真相的呢?

    武大郎為何在清河縣討得潘金蓮

    書中交代,潘金蓮因為拒絕清河縣大戶的糾纏,還告到了主家婆那裡。大戶惱羞成怒,一文不要,將使女潘金蓮白送給了武大郎做老婆。僅以文字故事看,武大郎並非“討得”潘金蓮做老婆,而是白撿了個漂亮媳婦。

    表面上看,大戶是為了羞辱潘金蓮,才讓武大郎得了便宜。其實,這段比較奇葩的婚姻,隱喻的則是靖難之役爆發的原因——大明王朝的皇位歸屬。這其中的一大隱喻標識,就是清河縣。

    《水滸傳》中的清河縣,並非實寫的河北清河縣,而是南京城,更是南京明代皇城。這個清河縣有兩大原型來歷,第一是《宋史·徽宗本紀》中的一處記載。宣和元年時,嵐州黃河清。因為這件事,宋徽宗便將幾個州升格為府,其中就包括鄆州升格為東平府。所以,清河縣就是東平府鄰郡的一個縣。

    施耐庵引用這處史料,當然有譏諷宋徽宗粉飾太平的意思。而《水滸傳》是以宋朝滅亡的歷史,暗藏大明王朝國祚預言的小說,清河縣就不止《宋史》中的寓意了。

    清河縣這個虛擬地名的來歷,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的兩句大有關聯。李白這兩句詩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因為大明王朝建皇城,以三山填平了李白筆下的這一處景觀,河流被清掉了。《水滸傳》中的“三山”,尤其是“鎮三山”,大概也是這樣的隱喻。

    如此,逼迫潘金蓮嫁給武大郎的大戶就深有來頭了。皇城之中的大戶,能是誰?

    《水滸傳》中的婚姻,包括男女私情,隱喻的都是皇位爭奪戰。大戶想強佔潘金蓮,而潘金蓮與武大郎又被逐出了清河縣,這其中就隱含了大明王朝一段皇位傳承以及皇位爭奪的隱秘歷史。

    武大郎故事隱藏徐達之死真相

    清河縣寫的是南京皇城,陽穀縣則是隱寫的南京城以及北京城。武大郎、潘金蓮從清河縣無奈搬至陽穀縣,在紫石街賃屋而居,說的是朱棣失去皇位繼承資格,之藩北平。又是暗中交代了朱棣佔據了南京城,但卻沒有久居南京打打算,是朱棣遷都的隱寫。

    紫石街,指的是紫禁城、石頭城,也可以理解為紫金山、石頭城,隱喻的就是南京城、北京城。武松鬥殺西門慶的獅子樓在獅子橋下,獅子橋也是南京城中的一處地標,如今還保留著這個地名。

    潘金蓮與西門慶偷奸,被鄆哥撞破。鄆哥便在街上找到了武大郎,以暗語告知潘金蓮、西門慶的姦情,慫恿武大叔去捉姦。施耐庵是這樣寫鄆哥與武大郎之間對話的:

    鄆哥道:“我前日要糴些麥稃,一地 裡沒糴處,人都道你屋裡有。”武大道:“我屋裡又不養鵝鴨,那裡有這麥稃?”

    我在此處引用的是容與堂本《水滸傳》原文,書中就是把麥麩寫成了“麥桴”。這個麥桴的“桴”,有四層隱喻,其一,隱藏了一個“木”字,暗示朱家木字輩的人。其二,暗藏了朱棣、朱允炆,他們叔侄二人都不是正室所出,而是“二房”庶子。桴,就是房屋的次棟,也就是二房。其三,是朱棣準備起兵之前,以鵝鴨之聲掩蓋打造兵器聲響的真實寫照。

    第四,也是施耐庵有意揭露徐達之死的真相,鵝鴨之中藏有毒藥,徐達不是死於背疽,更不是因為吃了鵝鴨而毒發,而是鵝鴨之中藏有毒藥。書中以武大郎被生藥鋪的砒霜毒死,暗示太醫送鵝(或者河鴨)時,早就在其中藏了毒藥。

    這個隱秘,施耐庵又在施恩給武松送熟鵝中再次交代,武松吃了熟鵝不僅沒事,還在飛雲浦完成了反殺。武松,也是“木字輩”人,他與魯智深、曹正一道,共同暗喻了黑衣宰相姚廣孝。施耐庵隱藏的意思是,如果徐達不被毒死,靖難之役就會更容易成功。而正是因為朱元璋擔心徐達相助燕王朱棣,便把背疽已經基本痊癒的徐達從北平召回了南京,隨之,徐達不明不白地死去。書中武大郎死亡的時間被反覆強調,其實就是在暗示徐達死亡的真實時間。

    徐達之死,引發了他的兩個兒子徐輝祖和徐增壽的分道揚鑣,兄弟二人作為朱棣的舅子,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徐輝祖支援建文帝削藩,而徐增壽則倒向了朱棣這邊,準備做燕王的內應而被建文帝斬殺。

    徐增壽,其實就是“三寸丁”。

    潘金蓮與西門慶才是真“夫妻”

    “三寸”,出自《黃庭內景經》,是人的上中下三丹田。丁,就是人口。所以,這則字謎的謎底,就是徐增壽的“壽”字。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打到南京城下,守衛在左順門的徐增壽準備做“李應”。建文帝獲悉此事,親手將他斬殺於此。就在同一天,朱棣卻從金川門進了城——這件事,下文再講。

    “三寸丁”雖然沒有成事,但是,卻影響了皇位的歸屬,他與潘金蓮的結合,則是因為削藩之故。建文帝削藩,引發了靖難之役。但是,這件涉及到皇位歸屬的鉅變,卻是朱洪武埋下的禍根。假如沒有“孫立”,朱棣這輩人做了皇帝,又怎麼會有這樣一場妖魔之戰呢?

    朱元璋其實是削藩的首倡者,為了確保朱允炆的皇位,剪除了藩王身邊的幫手,比如徐達。同時,又幹掉了藍玉等一大批功臣。

    朱允炆原本也不是朱標正妃常遇春之女所生,而是側妃呂氏所出,也是“麥桴”之一。常氏死後,留下了次子朱允熥。朱元璋即便要立孫子做皇帝,第一順位繼承人應當是朱允熥。但是,朱允熥的母親常氏是藍玉的外甥,藍玉就是朱允熥的舅祖父。朱允熥沒能做皇帝,恐怕是朱洪武擔心外戚干政吧。

    祖孫兩代人不是殺功臣,就是搞削藩,這兩件事都隱藏在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之中。那麼,削藩又是如何隱喻的呢?“藩”被削掉字頭,就是個“潘”字。

    卻說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建文帝在左順門斬殺了“三寸丁”,而同一天鎮守在金川門的“谷樹皮”與李九江打開了城門,迎接朱棣進城。燕王策馬進了南京城,街道兩旁跪滿了文武百官,大家一齊高呼萬歲,預演了一場新皇登基慶典。

    金川門就是南京的西北門,這便是《水滸傳》中的西門慶。那麼,“谷樹皮”又是誰呢?

    “谷樹皮”其實是朱棣的異母兄弟,谷王朱橞。谷,就是谷王,樹皮則是“樹”的偏旁“木”,朱橞當然也是朱家“木字輩”的人。

    “三寸丁”、“谷樹皮”都為朱棣順利進城出了大力,共同演繹了“西門慶”。所以,武大郎並沒有“討得潘金蓮做老婆”,而是“三寸丁,谷樹皮”與潘金蓮是一對真夫妻——“三寸丁,谷樹皮”其實說的是西門慶。施耐庵以這樣一對姦夫淫婦,借喻“天道迴圈”倫理,譴責了朱棣謀逆篡位的妖魔勾當。

    順便交代一句,上文提到的李九江,就是曹國公李景隆。《水滸傳》中的江州,實寫的是鎮江、南京、北京,而潯陽江、潯陽樓、琵琶亭則是借用九江之名暗藏李景隆,李景隆小字叫做九江。

    因而,景陽岡、陽穀縣,其實也是李景隆與谷王朱橞,同樣不是實寫的地名。

    “三寸丁”與“谷樹皮”在同一天做內應,朱棣進城,建文帝還來得及去皇宮放火嗎?從“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來解讀,建文帝恐怕幹掉“三寸丁”之後,又奔到金川門,去殺“谷樹皮”。沒想到,朱棣進城了。朱允炆也像李建成那樣,被他的兄弟“天策將軍”射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文件行間距、字間距怎麼設定【新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