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木山莊的溜溜

    清朝由滿族人建立,而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傳說他們起源於長白山東北面的布庫裡山下,天上有三位仙女到山腳湖中沐浴,一隻喜鵲將一顆小紅果落在三仙女佛庫倫的衣服上,佛庫倫吃下小紅果就懷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滿族人的祖先。

    天女沐浴,感而有孕

    清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做一個獨立政權。努爾哈赤與明朝的關係其實十分緊密。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祖上猛哥帖木兒是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祖父覺昌安與明朝名將李成梁關係很好。後來在戰爭中,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受到李成梁的廕庇,在李成梁部下屢建軍功,最後自立出去,逐漸擴張勢力,吞併其他女真部落,發展壯大。

    努爾哈赤半身圖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成梁也算是養虎為患吧。當時明朝執行的政策是對女真族拉攏一方打壓一方,讓女真部落自己與自己鬥,從而確保東北的穩定和明朝的統治。誰能想到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培養下展現出海東青一般的軍事才能,最後反噬了明朝。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那麼皇太極為什麼要給新政權起名叫“清”?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從字面意思上看,“清”就是“廓清”的意思,這世間被搞得很汙濁了,要肅清一下,要新政權來還世間一個清明。有說滿族信奉薩滿教,而薩滿教崇尚青色,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說不通,那為什麼還要加個三點水呢,也許要和第三種說法聯絡起來看?第三種說法我覺得是最合理的,估計也是最被人廣為接受的,說明朝為火徳,清朝為水德,五行相剋。

    最後,清兵入關,統治中國二百餘年。

  • 2 # 摸鳩中郎將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清朝的建立者是誰呢?清朝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女真人就開始了反抗明朝民族壓迫的鬥爭在這期間天命汗努爾哈赤多次同明朝交戰奪取了大片的土體對待蒙古採取聯姻政策並且堅持了近100年這使得滿洲政權在外交上應在了明朝的前面在皇太極登基後他開始了對後金政權的改革興漢學重用漢官使得後金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大清王朝正式建立而與此同時大清正式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開始了對明朝的作戰。

    一、民族的仇恨導致滿洲人團結一致同仇敵愾

    在明朝統治中國的300年間對各個少數民族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他們煽動女真人的內部分裂與部落爭鬥在女真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再將“反叛”的部落鎮壓將部落首領處死將部落民眾屠殺明朝的武靖侯在《平夷賦並序》中寫到“盡虜酋首之所有罔一夷而見逃剖其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塗其膏強壯盡屠老隸盡俘”可見當年明朝對女真的民族壓迫之重而在努爾哈赤的七大恨中也有對明朝民族壓迫政策的不滿之聲“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二、明朝內部的分裂導致國立衰微

    明朝的皇帝的最大的特點式怠政史學界歷來有“明非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的說法萬曆皇帝是明朝怠政皇帝的最典型代表不郊不朝不廟皇帝該乾的事他一樣都不做這也對後來的皇帝有一定的影響由於明朝政權的腐朽與墮落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這也為明朝的滅亡加了一把催化劑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這使得大清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明軍僅剩下了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李自成的順軍和張獻忠的西軍而張獻忠的軍隊在四川對大清入主中原構不成什麼威脅所以剩下的任務就是消滅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和李自成的順軍

    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大清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不是他估計大清入關還要晚上幾年他當年因為李自成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而大怒因此在接受了大順的勸降書後又反戈投靠大清在決定大清入主中原的戰役中由於大順軍的墮落腐化貽誤戰機最後在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的打擊下潰不成軍最後敗北可以說如果沒有吳三桂的投降就不會有以後的大清

    四、明朝眾叛親離

    明朝由於在民族問題上一直得不到各少數民族的支援導致在同大清的作戰中有很多的其他少數民族也加入了清軍的陣營例如蒙古族八旗實際上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漢軍八旗是當年遼東佔領區的漢族人或者是從關內逃到滿洲的漢人組建的八旗軍而蒙古八旗就是當年的蒙古軍!

  • 3 # 南京老呂

    明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邊防越來越松馳,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卅女真趁機擴大勢力,井始強大起來,它的領袖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召集八旗首領和將士,決定起兵征伐明朝,透過薩爾滸之戰,使明朝元氣大傷,努爾哈赤步步緊逼,接連攻佔了遼東重要據點瀋陽和遼陽,公元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遷到瀋陽,把瀋陽改稱為盛京。

    由於努爾哈赤進攻寧遠,遭遇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為其所敗致傷,傷死於盛京,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接替他做了後金大汗,皇太極用反間計除了明朝著將領袁崇煥,後金趁機強大起來,到了1653年,皇太極把女真改稱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叫清,皇太極隨之稱清太宗。

  • 4 # 淨土世界

    清朝眾所周知發跡於東北女真部落,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1.女真融合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仿造明朝制度,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結合女真部落建立起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2.女真崛起 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建元天命,起兵抗擊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誓師伐明。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3.清朝建立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清朝由此建立。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帥軍踏入山海關,清八旗軍協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自此清朝開始長達260年的統治中國。

  • 5 # 使用者1270676440488846

    清朝是從關外東北入的山海關,進入北京城。定都北京稱大清帝國。清的祖先是女真人部落。其初1502年定居在長白山,女真人部落分為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落。建州女部落分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代。海西分部松花江流域東海郭落分散於黑龍江庫頁島流域。它們靠打獵遊牧善於騎馬射箭,性格標悍兇猛。1620年努尓哈赤征戰各部落,先定都遼陽,1625年定都瀋陽。不久與明朝做戰,被明大炮打成重傷沒幾日死亡。1635年皇太報繼位稱順治帝在瀋陽定都。在祖母孝莊皇后和多個人袞扶持下,趁明朝與李自成戰的不可開交。收買吳三桂1664年開啟山海關直打進北京城。定都北京由康熙建立大清帝國。

  • 6 # 林城—布衣

    明朝時,在中國東北地區生活著一支少數民族“女真族”。女真族歷史上曾建立“金朝”,滅“北宋”、攻“南宋”,後亡於“蒙古”。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之名"誓師伐明”。

    努爾哈赤去世後,第八子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入主中原做準備。

    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滅亡明朝之際,清軍在明朝舊將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並迅速戰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

    其後,清軍逐步消滅明末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勢力,開創了清朝258年“大一統”的統治。1912年3月,清朝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

  • 7 # 魅力多彩吉安

    明朝末期,中國東北生活著一隻女真族的部落,女真族各個首領之間為了爭奪地盤,經常之間發生廝殺,但是一直沒有一個強大的部落首領能統治其他部落。到後來出現建州女部落出現了一個叫努爾哈赤的厲害人物,他從一開始10幾人的隊伍一直髮展壯大,經過各種戰爭終於統一了女真族部落。1616年,正式稱汗,建立後金,年號“天命”這是清朝的前身。割據遼東,贏得薩爾滸戰役後,遷都於盛京(瀋陽)。率軍席捲遼東,攻下明朝所屬七十餘城,不斷與明朝作戰,在寧遠之戰,努爾哈赤最後被炮彈擊成重傷,後不久死亡。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政務上勵精圖治,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兵力,壯大自身實力 ,隨時為入主中原作積蓄實力。崇德元年(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正式稱帝,國號“大清”。大清朝的名字首次出現了。之後一直與明朝部隊作戰,生俘洪承疇,使得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朝迅速擴充套件為入主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入主中原已成必然之勢。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此時明朝唯一的精銳騎兵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這時成為各方拉攏的物件,最終吳三桂投降清軍。這一投降,清軍入主中原沒有了障礙。最終李自成在清軍和吳三桂的聯合絞殺下,很快潰不成軍,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就此滅亡。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城拉攏漢人、蒙人,實行滿漢蒙一體,發展生產,減免稅賦,消滅南明朝殘餘勢力,穩固江山,大清朝就此開始了260多年的統治。

  • 8 # 不忘初心SY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是明朝末年由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來的,然後經過征伐成功入主中原。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漢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稱為勿吉,隋唐時期稱黑水靺鞨。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而且根據漢化程度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南邊漢化程度高為熟女真,北邊漢化程度少的為生女真。

    遼朝為統治女真,設定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國大王府、鴨綠江女真大王府、長白山女真大王府、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等機構,讓女真各部之間互相牽制,以女真治女真。此外,遼朝還對女真採取高壓統治,部署重兵防禦。

    生女真完顏部是女真中最強大的一部,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隨後聯合宋朝滅掉遼國,後來大金又滅掉北宋,東西大致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同南宋南北對峙。

    但是蒙古鐵木真強勢崛起,金國和南宋陸續亡於元朝之手。在蒙古勢力的衝擊下,女真人如鳥獸散,建立起來的組織機構分崩離析,又分散成一個個小部落,被元朝統治。

    直到明朝取代元朝以後,在東北地區設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都司下面的衛、所長官如都督、 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都由女真部落酋長擔任,女真人又再一次被重新組織起來。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叫東海女真)三大部。建州女真生活在蘇子河流域(今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游),他們在此修建城池,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六祖城”,即覺爾察城、阿哈夥洛城、河洛噶善城、赫圖阿拉城、尼瑪蘭城和章甲城。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有六個兒子:長子德世庫、次子劉闡、三子索長阿、四子覺昌安、五子包朗阿和六子寶實,即為“六祖”,分居六祖城。

    “六祖城”的中心是赫圖阿拉城,位於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一帶蘇子河南岸,其他諸城在5-20裡範圍內,環繞赫圖阿拉城而建。諸城之間互相照應,互為犄角。赫圖阿拉城原是福滿的居住地,後來傳給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居住。努爾哈赤於1559年出生於赫圖阿拉城,這裡也是他日後建立後金的第一個都城。

    在遼東,蒙古勢力和女真勢力並未真正地臣服明朝,只是迫於明朝勢大,暫時平靜。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后期,邊備廢弛,這些勢力便蠢蠢欲動,不過被李成梁和他組建的遼東鐵騎壓制住,雖屢有挑釁,卻暫時無虞。

    1574年,建州女真首領王杲率部進犯遼陽等重鎮,被李成梁生擒,不少女真人被擒。王杲的外甥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被也在其中。因為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是李成梁的線人,努爾哈赤兄弟二人被李成梁收留。努爾哈赤聰明伶俐,英勇善戰,深得李成梁賞識和栽培。但是努爾哈赤是有野心的,後來藉故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發展自己的勢力。

    因為李成梁對遼東採取扶弱擊強、分化瓦解的策略,扶持努爾哈赤,讓女真各部內耗,結果沒想到養虎為患、鑄成大錯,以至於李成梁死後再也無人能壓制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李成梁1615年去世,1616年努爾哈赤便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為區別完顏阿骨打的大金,史學界稱之為“後金”。

    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在一次戰爭中被明軍誤殺,1618年他便以此為由祭出“七大恨”誓師反明,攻佔撫順城以東諸多城堡,一時間所向披靡。

    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以少勝多,大勝明朝四路精銳大軍,後金從此正式崛起。薩爾滸城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東郊,距離市中心約15公里的地方,如今那裡是大夥房水庫。

    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瀋陽城。除了赫圖阿拉城、遼陽城、瀋陽城外,佛阿拉城(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界藩城和薩爾滸城都曾做過後金的都城。

    然後就是後金和明朝之間在遼東幾十年的拉鋸戰,後金雖然實力強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明王朝死死扼守遼西走廊,在袁崇煥、毛文龍等將領強力防禦之下,後金始終未能真正突破山海關防線。努爾哈赤最終還是死在遼東,沒能等到後金入主中原的那天。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帝煤山上吊,明朝滅亡。也是這一年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在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後,清朝正式入主中原。說起來,清朝撿了大便宜,若不是李自成和吳三桂助攻,清朝即使能主中原,也不會那麼順利。

    撫順是清朝統治者的先祖居住之地,也是他們崛起之地,那裡有清朝帝王的祖陵清永陵(位於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中部),對他們具有特殊意義,因此也被視為“龍興之地”。

  • 9 # 伯虎42

    遼東地區的女真部落(生女真),是西周時期的肅慎,戰國時期的挹婁,南北朝時期的勿吉,隋、唐時期的靺鞨族後裔,並融合了當地的其他民族血緣。唐初時期,靺鞨族分別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七部。唐開元元年(713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被唐冊封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稱號,大祚榮以此建立“渤海國”,這是東北地區第一個靺鞨(女真)政權。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粟末靺鞨的同族黑水靺鞨也被唐朝納入羈縻範圍,在黑水區域(今天的黑龍江流域)設定黑水都督府,分別授予黑水靺鞨首為都督、刺史,並賜姓李氏。此後渤海國在唐朝末年一度強盛,一部分黑水靺鞨人遷徙到遼河流域(即今天的遼寧一代),成為渤海國屬民。

    契丹天贊四年(926年),遼(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攻陷渤海國都上京龍泉府,渤海國末代國王大諲撰投降,渤海國滅亡。此後耶律阿保機將渤海國大部居民遷往契丹國內,渤海故地空虛,於是黑水靺鞨各部趁機從北方南遷至原渤海國舊地,逐漸代渤海而興。最遲到五代末期時,黑水靺鞨開始改稱為“女真”,併成為新興的遼國屬眾。遼興宗耶律宗真即位後,為了避諱,女真改稱“女直”。從這時候起,“女真”的稱呼代替了“靺鞨”,並沿用下去,一直到明末。而女真族中,南遷渤海故地、為遼國藩屬的部落被稱為“熟女真”,依舊留在黑水區域的則稱為“生女真”。

    遼末,興起於松花江流域的熟女真完顏部發展壯大起來,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自立建國,建立了“金國”政權,隨後又攻滅遼、北宋,一度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成為中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權之一——金朝。

    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國,隨即展開了對中原金國的進攻,經過大約三十年的戰爭,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蒙宋聯軍攻克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末帝陣亡,第一個女真政權金國滅亡。

    蒙古滅金後,定居中原的女真軍民百姓逐漸和北方漢族、契丹、奚、渤海等族融合,而居住於渤海故地的“生女真”則依舊保持了原來的民族特性,並留居遼東松花江、圖們江一帶,最終成為元朝的藩屬部落,接受了元朝的統治。

    大約在元皇慶元年(1312年)左右,元朝為了更好地統治(或者說羈縻)遼東、黑水下游(即今天的東北和外東北地區)廣闊地域,以及管理遼東的通古斯部落(含與原女真金國同屬一族的生女真部),於是在遼東、黑水地區增設水達達路,共劃分為五萬戶府,即:桃溫萬戶(今黑龍江湯原縣)、胡裡改萬戶(今黑龍江依蘭縣)、斡朵裡萬戶(今黑龍江依蘭縣)、脫斡憐萬戶(今黑龍江樺川縣)、孛苦江萬戶(大概在今黑龍江富錦縣),這就是“遼東女真五萬戶府”。

    五萬戶府的組成人員,絕大部分是生女真、野人女真、及黑水土著通古斯部(即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等族)。

    元末時期,受地理和自然環境影響,加之受到“野人女真”的襲擾,遼東女真五萬戶府中,脫斡憐、孛苦江兩萬戶已經消亡,僅剩下胡裡改部、斡朵裡、桃溫三個萬戶府留存。而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交匯處的胡裡改和斡朵裡兩部,為了生存和發展開始向東南方遷移。之後斡朵裡部和胡裡改部一路遷徙至圖們江下游的琿春附近,在元奚關總管府治所奚關城左右定居下來。之後斡朵裡部改名斡朵憐、吾都裡部,胡裡改部改名火兒阿、兀良哈部(和蒙古兀良哈三衛不是一回事),這個時候的斡朵裡部首領,是範察(範茶),自號為愛新覺羅氏(童氏)。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隨後遣大軍北伐,開始統一全國的程序,元順帝棄守大都(北京),逃往上都(內蒙古正藍旗),元朝對中原的統治結束,但在遼東地區,元朝的統治依舊穩固。

    洪武五年(1372年),野人女真兀狄哈部突襲奚關城,劫掠在此定居的斡朵裡和胡裡改部,斡朵裡部首領揮厚(範察之子)與胡裡改部首領阿哈出為了躲避兀狄哈部的襲擊,於是率部離開奚關城,繼續向南遷徙,先是遷到了高麗的吉州、鹹州、定州等地,後由於受到高麗向北擴張、強行要求當地女真部落歸附高麗王朝政策的逼迫,斡朵裡和胡裡改部民眾大多不願歸附於高麗,在揮厚和阿哈出的帶領下調頭北返,最終回到圖們江上游流域定居。斡朵裡部居住於阿木河(即斡木河,今北韓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兩岸,胡裡改部居住於阿木河以西地區。

    洪武九年(1376年),明軍攻入遼東,和北元遼東勢力展開對戰,互有勝負。在明軍和北元的戰爭中,遼東女真各部多被明朝招撫,加以羈縻統治。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以馮勝、藍玉、傅友德為主將,領軍二十萬北征遼東,北元遼東守將納哈出不敵明軍進攻,又受到了明朝的招撫引誘,於是在無奈中投降明朝,被封為海西侯,其據守的地盤盡歸明朝,同時在遼東定居的女真斡朵裡和胡裡改部也隨之一同歸附了明朝。

    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在“靖難之役”中獲勝的明成祖朱棣剛即位不久,遼東女真胡裡改部首領阿哈出就以藩屬的名義,前往京師(南京)嚮明朝朝貢,以盡臣節。明成祖大喜,於是晉封阿哈出為指揮使(尚未定衛所名),賜名為李思誠,以阿木河以西為其衛所地。永樂二年(1404)四月,明成祖派欽差王可仁至圖們江,於胡裡改部所處之地正式設立建州衛,立衛所於此(即今吉林省和龍縣)。此時斡朵裡部首領揮厚已死,其子猛哥帖木兒(蒙古名,後世稱孟特穆)承襲首領之位,依附於胡裡改部生存。猛哥帖木兒還娶阿哈出的女兒尼堪婆為妻,成為了阿哈出的女婿。

    永樂三年(1405年))正月,明成祖再派欽差高時羅前往遼東,招撫女真各部,其中就有蒙哥帖木兒。猛哥帖木兒得到明使的安撫後,學著阿哈出的樣子,也親自赴京師入朝納貢,明成祖加授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和阿哈出同官)。永樂十年(一說十四年,即1416年),明朝將建州衛析出一部,建立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建州衛則以阿哈出之子李顯忠(釋家奴)為指揮使(阿哈出此時已死),各掌一部。李顯忠娶猛哥帖木兒之妹為妻,兩部關係更加緊密。

    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初建時位置不定,數次遷徙,最後居住於鳳州(吉林梅河口)。永樂二十年(1422年)四月,明成祖北征韃靼,猛哥帖木兒部也隨駕從徵,協助明軍攻打韃靼,並給予韃靼沉重打擊,得到明成祖的嘉勉。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此後明仁宗、明宣宗相繼登基,而猛哥帖木兒則繼續以大明藩屬的身份為朝廷效力,協助明軍招撫遼東逃人、追奪被掠百姓,因為功勞先後被明朝晉封為都督僉事、右都督。

    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在配合明軍追回被掠百姓的途中,猛哥帖木兒遭到七姓野人女真首領楊木答兀的襲擊,因為敵我懸殊、寡不敵眾,猛哥帖木兒及其長子阿谷都被楊木答兀殺害,遇害時,猛哥帖木兒六十四歲。而首領被害後的建州左衛也遭受了野人女真的攻擊,損失慘重,幾乎就此覆滅。

    宣德九年(1434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的同母弟凡察為都督僉事,負責建州左衛事務(但是沒有授予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正統二年(1437年),明朝以猛哥帖木兒次子董山(童倉)為建州左衛指揮使,與其叔凡察共掌建州左衛。為了避免再次被野人女真襲擊,董山向明朝請求重返阿木河故地定居。在得到允准的詔書後,董山於正統四年(1439年)春率部眾遷移至三土河(今吉林海龍)居住,臨近建州衛李滿住部(即李顯忠之子,董山表哥)。

    董山早年曾經被兀狄哈部俘獲,建州左衛印信也被一併奪走,所以明朝在任命凡察為都督僉事並負責建州左衛事務時,就重新築造了新印信給凡察,但是董山被兀狄哈部釋放返回建州左衛後,又帶回了舊印信,新舊兩印導致叔侄之間矛盾嚴重、爭鬥不已,史稱“衛印之爭”。明朝在得知具體情況後,先是令董山上繳舊印,但董山堅持不繳,而凡察也堅決不交出“管理建州左衛事務”的權力。為了平息糾紛,同時也為了削弱建州女真的實力,明朝乾脆以“叔侄不和”為理由,將建州左衛一分為二,另設建州右衛,以凡察為建州右衛指揮使,董山則為已經析出了建州右衛的新“建州左衛”指揮使,這是正統七年(1442年)二月的事。

    早在正統三年(1438年)的時候,,建州衛(阿哈出之孫李滿住部)就已經遷至渾河上游的蘇克素滸河(今蘇子河)流域居住,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老城)為主城。正統五年,建州左衛在董山、凡察的率領下也遷到這裡,居住於佛阿拉城(也在新賓縣)。正統七年建州左衛析出建州右衛後,兩衛以青龍嶺(馬兒墩嶺)為界,各自駐守一邊,遼東建州三衛由此形成。

    景泰、天順年間(1450-1464年)的建州三衛中,以建州衛最為強大,其首領(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對遼東寇掠無常,叛服不定,邊地軍民深受其害。建州左衛董山、右衛納郎哈(凡察之孫)也依附於李滿住,時時串聯入寇,侵奪財物。成化三年(1467年),明憲宗在忍無可忍之下,派徵夷將軍總兵官趙輔率軍五萬出邊牆進剿建州女真三衛,並嚴令要“毀巢穴,絕種類”。在明軍的三路合圍之下,成化三年九月,明軍斬殺建州衛指揮使、都督同知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建州右衛指揮使、都督僉事納郎哈一併被殺;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則被明軍抓獲,在押送途中因試圖逃跑被殺(也有一說是董山在赴京朝貢時被明軍殺於驛館),建州三衛被殺者超過一千七百人,村寨被破四百座,牛馬積蓄蕩然無存。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建州女真再也不敢挑釁明朝。而這一次明軍出兵討伐建州女真的軍事行動,史書中稱為“成化犁庭”。

    李滿住、董山、納郎哈被明軍誅殺後,為了保持對建州女真三衛的羈縻統治,明朝在嚴密監視的前提下,授予李滿住之孫完者禿為建州衛指揮使、遼東都司都指揮僉事;授予納郎哈之叔阿哈達為建州右衛指揮使;授予董山長子脫羅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懾於遼東明軍的壓制力,建州三衛此後百年間對明朝都恭敬無比,遵制入京朝貢,不敢有其他心思。

    建州左衛指揮使一職先後在脫羅、妥義謨(董山次子)兄弟間傳承,大約在嘉靖元年至二十年之間(1522-1542年),脫羅、妥義謨的侄子福滿(董山第三子錫寶齊篇古之子)承襲父輩的官職,成為新一代建州左衛指揮使。福滿在位的時候,建州左衛曾從佛阿拉遷至赫圖阿拉,和建州衛居於一處。

    福滿有六個兒子,分別是:德世庫、劉闡、索長阿、覺昌安、包朗阿、寶實。在遷居到赫圖阿拉後,福滿諸子逐漸長大,於是福滿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六個兒子分別成家立業,並協助兒子們每人建一個城池,使六子分居於六處,建州左衛及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勢力因此不斷擴大。女真語中“六個”的讀法是“寧古塔”,所以福滿的六個兒子也被稱為“寧古塔貝勒”。

    大約在嘉靖中後期(1550年以後),福滿去世,其第三子索長阿、第四子覺昌安先後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此時建州右衛首領王杲(阿哈達之孫)勢力強大,覺昌安為了維護左衛利益不受侵害,於是為自己的第四子塔克世請婚於王杲,迎娶了王杲的女兒喜塔臘氏,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杲的兒子阿臺,建州左衛和右衛之間的姻親關係密不可分。

    王杲憑藉實力一統建州三衛後,蠢蠢欲動,欲效仿當年建州衛首領李滿住的做法,反明自立於遼東。從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開始,王杲不斷出兵侵襲明朝邊牆以內,先後殺明朝撫順守備彭文洙、遼東副總兵黑春,以及指揮使王國柱、陳其孚、戴冕、王重爵、楊五美等明軍高階將領,遼陽、孤山、撫順、湯站等地都遭到王杲的侵擾。

    在王杲侵襲邊地的時候,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為了建州左衛的生存,不得不依附右衛,一同參與入邊劫掠。但覺昌安不想背上“叛明”的罪名,於是在參與寇邊時又暗中與明軍私下往來資訊,密報王杲的動向和計劃。

    萬曆元年(1573年)王杲在撫順以“互通馬市”的藉口,於馬市現場誘捕並殺害了明朝備禦裴承祖,朝廷得知後大怒,下詔斷絕和建州女真的貢市,並命遼東總兵李成梁出兵征討叛臣王杲。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又率部入寇,並夥同韃靼土默特部、兀良哈三衛泰寧部一起大舉入寇遼陽、瀋陽。為了消除隱患,李成梁於是在萬曆三年(1575年)率領遼東各地駐軍合計五萬,效法當年趙輔進剿李滿住的作戰手段,以四路合圍的方式,進逼王杲部建州右衛的首城古勒寨(新賓縣古樓鎮)。王杲在明軍大兵壓境之下倉皇逃竄,棄守古勒寨,投靠海西女真哈達部首領王臺,被王臺設計擒獲,綁縛送交明軍,然後押送至京師處死。

    在這一次進剿中,李成梁親自督軍作戰攻克失去了首領的古勒寨,斬建州右衛首級一千餘級,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事先從私下交往的明軍將領處得到了訊息,提前離開古勒寨,返回赫圖阿拉,躲過了一場禍事。但王杲的兩個外孫:塔克世和王杲之女喜塔臘氏的長子努爾哈赤、次子舒爾哈齊因為在古勒寨探親,沒來得及離開,被明軍俘獲,幾乎被殺。後來李成梁得知努爾哈赤、舒爾哈齊是建州左衛指揮使覺昌安的孫子,而覺昌安向來親明、和明軍有私下交往,所以沒為難這兩個少年(努爾哈赤生於嘉靖三十八年,也即1559年,此時才十六歲,舒爾哈齊更小,才十一歲),將他們收留在自己府內做隨侍雜役(不是訛傳的奴隸),後來又送還給覺昌安。

    王杲被明軍誅殺後,其子阿臺等人從古勒寨逃脫,並在明軍撤軍後回到建州右衛故地,重建了古勒城與沙濟城,誓言要和明軍作戰到底。因為阿臺之妻是覺昌安之女,所以覺昌安此後在建州內部的地位要較王杲在位時自如了許多,建州左衛的勢力也開始恢復。

    萬曆六年(1578年),十九歲的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府中做了三年僕役後,和弟弟舒爾哈齊一起被遣送回建州左衛,但此時塔克世之妻喜塔臘氏已經去世,他另外娶了哈達部首領王臺的女兒那拉氏為繼妻,那拉氏不待見努爾哈赤兄弟,所以努爾哈赤兄弟不得不和父親塔克世分家,只分得少量家產。此後努爾哈赤與弟弟等人以挖人參、採山貨等方式為生,並常常到撫順和明朝軍民互市,進行貿易易貨來養活自己和家庭。

    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為了將阿臺的勢力消滅在初建時期,於是發兵攻打建州右衛的古勒城與沙濟城,以圖倫城城主尼堪外蘭為嚮導。阿臺之妻是覺昌安之女(一說孫女),所以覺昌安在明軍圍城前夕帶著塔克世進入古勒城,準備勸阿臺投降明軍,最不濟也要把女兒帶出險地。可是尼堪外蘭覬覦建州左衛的地盤,想要借明軍的手殺害覺昌安和塔克世,以便讓建州左衛群龍無首,自己好趁機奪取勢力範圍。

    於是尼堪外蘭唆使明軍攻城,又在城外渲染“殺阿阿臺者,封古勒城主”的虛假軍情,古勒城內大亂,不能堅守,明軍趁勢展開攻城,阿臺兄弟及建州右衛民眾被殺二千多人,覺昌安和塔克世也被明軍誤殺。

    當時已經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得知父祖被明軍誤殺後憤慨不已,嚮明朝要求做出解釋。李成梁心中有愧,將覺昌安和塔克世的遺體交還給努爾哈赤,並給他三十道敕書(可以用來進行朝貢貿易)、三十匹馬,並讓努爾哈赤承襲了建州左衛指揮使官職、加“龍虎將軍”官階(正二品武將),晉位都督僉事。

    努爾哈赤憑藉此身份,並用父、祖所遺留的十三副甲冑為資本,開始了他統一建州女真、乃至遼東其他女真部族的過程,至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七歲的努爾哈赤基本統一遼東女真各部(僅海西女真葉赫部尚存),於是他在這一年於赫圖阿拉稱帝建國,建立“大金”(後金),改元“天命”,自號“覆育列國英明汗”,正式和明朝開始分庭抗禮、對立爭鬥。

    這之後的故事,歷史書和各種史料都記載得很詳細,就不再加以敘述了。崇德元年(1636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後金繼任大汗皇太極將國號從“大金”改為“大清”,族名也從“女真”改為“滿洲”,尊號從“大汗”升為“皇帝”,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就此正式建立。而這一年距離清朝的直系祖先蒙哥帖木兒被明成祖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開始具有勢力範圍和政權統治的雛形時,已經過去了二百二十四年。

    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已經入關五年,為了彰顯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以及帝系傳承的正統性,順治帝追尊愛新覺羅氏創業之初的幾位祖宗為皇帝,其中實際上開創基業的始祖猛哥帖木兒被尊為“肇祖原皇帝”,並改名為“孟特穆”這一高大上的名字,福滿被尊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被尊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被尊為“顯祖宣皇帝”。同時,清朝在興京(即赫圖阿拉)建興京陵(後改稱永陵),安葬興祖、景祖、顯祖三人,還修建了肇祖的衣冠冢於內,一併加以祭祀,以此來紀念愛新覺羅氏血脈的起源和清王朝的傳承淵源和歷史發端。

  • 10 # 彼得610920598603048

    明朝時,在中國東北地區生活著一支少數民族“女真族”。女真族歷史上曾建立“金朝”,滅“北宋”、攻“南宋”,後亡於“蒙古”。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之名"誓師伐明”。

    努爾哈赤去世後,第八子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入主中原做準備。

    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滅亡明朝之際,清軍在明朝舊將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並迅速戰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

    其後,清軍逐步消滅明末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勢力,開創了清朝258年“大一統”的統治。1912年3月,清朝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鞭草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