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珠寶匠APP

    不知道你是在哪裡看到的翁仲~

    不過就給你介紹一下吧~

    玉翁仲在漢代是一種流行的辟邪配飾,通常採用簡練的陰刻線,寥寥幾筆雕刻為一長袍大袖老者佇立狀。

    翁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大力士,名為阮翁仲。

    相傳其身長一丈三尺,驍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到咸陽遠遠看見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便不敢靠近。因此變成為了辟邪驅魔的化身。

    關於翁仲,還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

    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遊時路過一古墓,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是什麼,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

    乾隆隨後即寫下“打油詩”一首:

    “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

    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

  • 2 # 宜菂

    翁仲是傳奇式人物,其生平事蹟難以考定。

    據傳,翁仲本姓阮,安南人。

    《漢書.五行志》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明一統志》記載:‘秦,阮翁仲,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邪,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亦臨洮,聲震匈奴,秦以為瑞。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

    可以知道,翁仲是秦時猛士,力大無比,異於常人。身後,始皇鑄銅翁仲十二,用於鎮守咸陽宮。漢以後,用於守護廟宇、陵墓的石翁仲漸多。玉翁仲系模仿銅、石翁仲之造型,實為翁仲之化身。人們佩掛玉翁仲,即有守護之意,又有辟邪之功。

    簡言之,今人配戴,實有吉祥之意。

    外,玉翁仲出土不多,十分珍稀,市售假!

    願,能解惑!

    安!

  • 3 # 曠野獵趣

    翁仲

    基本資訊

    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

    中文名稱 翁仲原指 匈奴的祭天神像秦漢 宮殿的裝飾物應用 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歷史傳說

    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司馬貞的《索隱》雲:"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猛將。

    趣聞軼事

    據說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遊路過一古墓時,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是什麼,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隨後即寫下"打油詩"一首:"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

    後世紀念

    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經之路。路上屹立著四對石像,文臣武將各兩對。文臣莊嚴肅穆,武將則威嚴肅殺,象徵著帝王死後在陰間的文治武功。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據說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其他早期實物至今仍儲存完好的有:

    1、河南登封嵩山中嶽廟前的翁仲像,高約兩米,年代約為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左右);

    2、山東曲阜孔廟收藏的漢越樂安太守麃君墓前的一對翁仲像,高約2.54米和2.2米。上有刻銘,一個自名"亭長",一個自名"府門之卒",年代約為本初元年(即公元146年)左右;

    3、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曲阜東漢魯王墓前的一對翁仲像,高約2米;

    4、山東鄒縣匡莊地面儲存的一件石翁仲,高約1.2米;

    5、山東鄒縣孟子廟收藏的一件石翁仲,高約1、48米;

    6、河南洛陽邙山北魏靜陵前的一件石翁仲,高約3.14米。

    漢代辟邪原型: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字南答。相傳秦始皇時來到中國,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藝高強,派他守衛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護墳墓,所謂"稼間石人曰翁仲"。今天我們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石馬,其石人就叫翁仲。延伸:翁仲既有神力守護宮門墳墓,自然也可以隨身佩帶,驅除邪魔,於是就有了飾佩的玉翁仲。玉翁仲在漢代比較流行,是一種使用配飾,用於辟邪。常雕刻為一老者持立狀,老者長鬚大袍,頭戴平冠有孔穿繩便於佩帶。翁仲在漢代一般雕成。漢翁仲採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蒼古,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瞼為長圓形,瞼過於圓的多是後仿的,尤其民國時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陰線較粗,刀口邊沿有崩裂現象。 漢代玉翁仲的頸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頸部和腰下部出現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這樣使頭部更為明顯,腰部有輪廓感,服裝下襬呈雞籠狀,這是漢代翁仲的風格特徵,後仿的則把整個身體做成直筒狀。漢代玉翁仲多數無鬍鬚,所見的有鬍鬚的翁仲均為後仿,且鬍鬚用陰線表示,陰線較粗,做工沒有漢代的味道。漢玉翁仲採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

    漢代翁仲穿孔為"人"字形,從頭頂直到腹部,再分兩路由腰部兩側出來,呈"人"字狀的繩子也是從頭部而下至腰的兩側系一結,這樣翁仲人懸掛時就可以立著。後仿的穿孔有的從上至下呈直孔狀,為通天孔;也有的為倒"丁"字孔,是從頭頂至腰部兩側,不是"人"字孔。

    (真古的漢代雕琢的玉翁仲,距今約二千年,以幾何圖形的簡明線條組成,明清制玉翁仲的臉部及鬍鬚為一個等腰三角形,長圓筒形軀體,配合曲線特佳的弧形雙臂,具象中半帶抽象,流露中國藝術家自古以來的「內斂幽默感」,風格古拙凝練。真古的漢代玉翁仲不但特有一種懾人的神采及韻味;而且琢磨疏簡,富於想像,五官僅用三條短陰刻線刻劃出來,乃仿效著名「漢八刀」的雕刻法,刀法簡練,粗獷有力,剛勁挺拔,簡單俐落。筆者最欣賞的一件漢代玉翁仲,乃出土自東漢廣陵王劉荊之墓,屬青年人臉相,頭頂髮髻微凸;其包漿滋潤,玉光內蘊;洞眼則在腰間橫打,為外大內小的「馬蹄眼」。)

    漢代的翁仲幾乎無法在古玩市場上見到,漢代的造型是年輕人的臉,線條簡單,無倒三角鬍子(三角鬍子是宋朝以後的形象),從腹部橫穿一孔。通天孔、"人"字形打孔以及倒"丁"字孔都是宋明時期仿品的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助動詞?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