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韻軒書法
-
2 # 驚奇小屋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梁啟超的臨帖是認真的,他臨的《張遷碑》賣了1345萬。
對於臨帖,梁啟超認為臨帖不如臨碑,因為好的帖是從墨跡上雙鉤下來,刻在石頭或木頭上。這種帖非常少也非常珍貴,大部分的帖是根據這種帖再翻刻的,經過幾回翻刻後,就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到民國時出現坷羅版,有了坷羅版影印書法作品,才能看出帖的本來面目。
在學碑的前提下,梁啟超認為學書法選擇碑,首選是六朝碑,其次是唐楷。因為唐楷從六朝碑發展而來,古人的思想認為學書要力追古人,“古質而今妍”歷來的書家都有復古的傾向。唐碑是成熟時期的楷書,比起六朝碑更加規矩整齊。臨寫六朝碑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更多的發揮自己的個性而不受約束。唐碑因為迎合唐太宗的意思,所以風格漸卑。唐碑同六朝碑的比較,就是前者規矩整齊,有名書家固然唐多,然唐代的字,很呆板。
-
3 # 千千千里馬
所以,我們如果是要了解歷史上臨摹過《張遷碑》的書法家,那麼,我們就不要認為誰是“最好”的,因為,一些大書法家,他們都有自己對字帖的解讀和取捨,所以,我們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評論他們的臨摹。例如臨摹的最像就最好還是最不像就最好?沒有固定的答案。
《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碑刻為我們留下碑刻家孫興的名字,卻沒有書法家的名字,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因此,還引來了清代“考據”學者的懷疑,是不是一個偽造的碑刻?
千里馬對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偽造,也沒有任何偽造的依據。因為隸書從唐代就沒有人研究了,你以為清代要興起金石學,明代人就給你偽造一個碑刻?
《張遷碑》雖然是東漢隸書鼎盛時期的書法作品,但是明代初才偶然出土發現。
最早見於記載《張遷碑》,是明代中期的金石學家都穆(1459—1525)在《金薤琳琅》一書中的著錄。
何紹基臨摹的《張遷碑》都穆仿製洪适的《隸釋》一書的體例,收集歷代金石碑刻,上起周秦,下至唐穆宗長慶年間,錄其全文,系以跋尾,各為辯證,是清代之前一部金石學的重要著作。
但是,《張遷碑》作為書法字帖聞名歷史,還要從清代中期的碑學談起。
清初學者因懼怕清朝的文字獄,繼承宋元明以來的金石學,形成了一股好考據的學風,這就把金石學從文獻學,擴大到了書法學中。所以,很多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也都成為金石學書法學家了。
臺灣畫家江兆申臨摹的《張遷碑》例如,清代很有影響的一位金石學家阮元,他同時也是一位碑學書法家。
在隸書之中,《張遷碑》是以渾厚朴茂的書風,典雅剛建的方筆用筆獨樹一幟,引起很多書法家的學習和推崇的。例如,金石學大師阮元就臨摹過《張遷碑》,大書法家何紹基更是臨摹《張遷碑》很多次。
所以,《張遷碑》是學習隸書最好的字帖之一。自清代以來到今天,臨摹《張遷碑》的書法家非常多。
來楚生臨摹的《張遷碑》
《張遷碑》這個隸書字帖的臨摹本,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
除了清代的書法家阮元、何紹基、吳熙載、伊秉綬、俞樾等清代書法家,現代書法家沒有臨摹過《張遷碑》是很少見的。
譬如說,于右任、梁啟超、鄧散木、林散之、潘天壽、來楚生、江兆申、還有當代青年書法家張繼等等。
就是開啟手機搜尋《張遷碑》,就有一大批的《張遷碑》臨摹影片。只要大家喜歡這個字帖,都可以去看看影片講座。
梁啟超臨摹的《張遷碑》不過,儘管影片怎麼發達,如果我們不具備很好的書法基礎,你也不會看出門道來的。
這是為什麼?因為,每一個書法家的影片,他們的臨摹可能也不錯,但是,有的給你做一些用筆解讀,有的沒有解讀,只有示範和表演,雖然,寫字用筆過程,看的清清楚楚,但是,還是看不明白,寫的到底好不好對不對。
畢竟,絕大部分影片寫的字,看不到字帖上的那個字,沒法對比優劣。
還有,有些書法家的筆畫順序也不一定對,但是,他會說,隸書篆書不需要和楷書的筆順一樣。
那麼,這個說法對不對?我們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說無法判斷的。
所以,我們光看字帖或者影片,是無法看懂臨摹字帖的用筆的。
伊秉綬臨摹的《張遷碑》
隸書的筆畫確實與楷書不是完全一樣的,這是隸書與楷書還不完全是一個體系的差別,所以,個別字的筆畫順序與楷書不一樣,這是正常的,但是,總體上仍然是以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中間後兩邊這樣的筆畫順序的精神是一致的。
所以,遇到一些書法影片上,講解《張遷碑》臨摹筆畫順序問題,我們就不要有太多的好奇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按筆畫順序的臨摹,不應該提倡。
如果我們臨摹字帖,儘量按照一般的書法漢字筆畫順序。不要學個別書法家的“畫字”套用筆畫的方法。
因為,一個字確實怎麼都可以“寫出來”也可以“畫出來”。
俞樾臨摹的《張遷碑》所以,我們一個儘量按照一般的書法筆畫順序臨摹字帖。
例如,張繼就喜歡不按筆畫順序,我認為不宜提倡在公共平臺示範。
但是,我可以提供兩個原則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個原則是“像不像”的原則在像不像的原則上,千里馬一直主張臨摹要“像”。
所以,臨摹的像就是好的,臨摹的最像,也就是最好的 。這是一個原則。
那麼,臨摹的像就是最好嗎?
我都回答是,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要透過“像”看到你對字帖是準確理解,這才是像不像的核心問題。
有的人臨摹的結果也不錯,但是,並不像,他也沒有臨摹“像”的本領,對於這樣的臨摹,我們認為,在學術上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例如像何紹基、吳熙載、伊秉綬他們臨摹的《張遷碑》字帖並不像。
張繼臨摹的《張遷碑》
上圖是當代書法家張繼臨摹的《張遷碑》。張繼也是一位專攻隸書的青年書法家。他對《張遷碑》的臨摹,完全做了很多取捨,臨摹出了自己的感受。
這種臨摹也是一種臨摹字帖的方法。但是,並不像。所以,從這樣一個原則來說,肯定不能認為是最好的。因為臨摹與創作是有界限的。臨摹不需要不像而創作需要不像。
第二個原則是不為“像”而“像”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臨摹的第一原則“像不像”是一個書法“入帖”問題。
那麼,臨摹字帖的第二原則“不為像而像”是一個出帖問題。
這裡面的學問也是很大的。往往我們區別不了,會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掩蓋。
首先,臨摹像是一個很難的目標。如果我們以絕對的像來要求像,那歷史上也沒有一個書法家的臨摹是可以達到“像”的程度的。
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達到的,那就是把字型都“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法”寫出來,這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之所以批評有些書法家的臨摹“不像”,主要是他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寫出字帖的“筆意”,即字帖上的起筆、行筆、收筆和接筆。
由於寫不出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所以,他就永遠是按照自己的印象臨摹字帖的。
我們不能說這樣臨摹字帖就一定寫不好字,但是,這樣臨摹字帖永遠不會破解字帖的筆法,在學術上是一個嚴重的缺陷。
最後,就是為什麼還要提倡“不為像而像”呢?
這就是說,書法最終的目標不是像不像的問題。
臨摹像是為了正確理解筆法,而正確理解筆法,也是為了找到學習書法的科學規律。
我們考察古代學習書法的臨摹方法,在臨摹像的問題上還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律。
所以,很多人臨摹不像,是因為沒有掌握一套科學臨摹字帖的體系。
但是,經過一段書法基礎訓練,我們也會積累很深厚的書法基礎,這樣,我們就要尋找“出帖”的路徑,因此,這一階段,我們要有意臨的本領。
從臨摹《張遷碑》意臨的角度,我認為伊秉綬的臨摹是最好的。
-
4 # 師古齋主
張遷碑誰臨的最好?只能說各有千秋。何紹基、梁啟超、秉綬、阮元、俞樾、沈曾植、胡小石、鄧散木、林散之、龔望、劉文華、崔勝輝、王增軍,這些人都臨過。雖然是同一個碑,但各人有各人的風格,各有各的趣味。張遷碑就是個大寶庫,進去後,各人的理解不同,所汲取的營養也不同,筆下寫出來就風格迥異。下圖一是我臨的梁啟超先生的,圖二圖三是我自己臨的原碑。請方家正腕!
回覆列表
清孫承澤評此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
清郭尚先評:"嚴重平硬,是碑為冠。″
張遷碑結構技法
一.將篆書筆法入隸。有的線條篆意明顯,有字結構用篆書形態。
二、打破結字常規,有的字頭重腳輕,有的字平正中險絕。
三、因字立形。有的字較高、有的字較矮。
四、取橫勢的字寫得較為隨意,開張俊逸。
《張遷碑》橫不平、豎不直.飽滿嚴密,雄強樸拙,樸實生動,內含靈秀氣,方正高古。對清代隸書有較大影響。伊秉綬、何紹基、梁啟超都臨過此碑。伊秉綬臨的最好。
一,伊秉綬臨《張遷碑》
二,何紹基臨《張遷碑》
三,梁啟超臨《張遷碑》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