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疾控中心

    核磁共振成像或稱磁共振是一新興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是7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低溫超導等技術綜合發展的產物。自從80年代正式應用於臨床以來,顯示了獨特的優越性,對腦深部腫瘤、腦幹腫瘤、脊髓腫瘤、縱隔內腫瘤、心臟腫瘤等可以明確診斷。儘管核磁共振檢查作用獨特,但是否要做核磁共振檢查應由有關醫生根據具體情況謹慎決定。目前CT裝置已較為普及,價格較核磁共振相對為低,故用CT可以確診的一般癌症,就沒有必要用核磁共振檢查。

  • 2 # 醫語破天機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區域性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嚴重威脅生命,因此腫瘤的檢出對於患者的“生命之旅”有很高的價值。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氫原子核,即核磁共振成像是依賴水中氫原子,人體約70%是由水組成的,因此是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醫學診斷的基礎。

    核磁共振作為當今醫療中常見的檢查裝置,常用於腫瘤的檢查。自從80年代正式應用於臨床以來,顯示了獨特的優越性,可檢出神經系統腫瘤、縱隔內腫瘤、消化系統腫瘤、泌尿系統腫瘤、生殖系統腫瘤以及骨骼肌系統腫瘤等。核磁共振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影象清晰,可清晰顯示腫瘤大小,形態,邊界,與臨近組織的關係以及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及淋巴結侵犯。不同的組織在核磁共振中呈現的影象也不同,因此可根據訊號的不同來分析腫瘤的來源及性質,對於腫瘤的確診有很大的作用。核磁共振成像序列多,結合彌散序列及增強掃描可提高腫瘤的檢出率。核磁共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掃描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及為重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肺部組織及病變顯示效果差。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準確和敏感。

    鄭雪 內蒙古醫科大學影像醫學核醫學碩士

  • 3 # 放射科楊大夫

    好問題!

    磁共振(MRI)是一種集數學(傅立葉變換)、物理、計算機等科技於一身的武器,它的誕生過程中,伴隨著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現。

    在有MRI之前,無論X線或者CT,都是以將人體的解剖結構顯示的更加清晰為主要目的,而MRI有如下特點:(1)走位飄忽:比如CT只能橫著掃描,而MRI能夠橫著,豎著,斜著掃描,可以任何你想到的方向進行掃描;(2)無招勝有招:CT透過X線進行成像,透過影象中各個組織器官的密度差異進行診斷,而MRI可以透過調節引數,獲得不同加權的影象,“加權”怎麼理解呢,比如攝影技術中,可以加上不同的濾鏡,獲得不同的效果,也可以透過調節焦距、光圈獲得不同的景深,而“加權”則為上述技術的集大成者,但記住,絕非PS!(3)道可道,非常道:MRI除了能夠透過常規的辦法獲得高畫質的解剖影象之外,還可以藉助波譜、DWI、PWI等進行功能成像,能夠看到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代謝物的濃度、血供變化等等,藉助這些工具更好的診斷疾病,研究人體奧秘。

    很重要的是,MRI沒有電離輻射,軟組織對比很好。

    針對這個問題:腫瘤是否要做MRI?

    這個問題只能具體部位具體分析了,比如肺癌和其他肺部腫瘤,臨床工作中很少有用到MRI的,那裡是CT的天下。

    當B超發現有異常回聲,可疑佔位(醫學術語,通常指腫瘤)時,選擇MRI還是CT呢(均指增強掃描)?注意,這裡的前提是肝臟!是懷疑腫瘤!首選MRI。MRI的軟組織對比更好,對於肝臟腫瘤,很多的研究都提示MRI要優於CT,而且沒有電離輻射。臨床上有很多時候病人做了CT,我們都要建議再做MRI。比如下圖,左邊為CT,右邊為MRI。箭頭所示為轉移瘤,相同的位置做的影象,CT上只能看到一個轉移瘤,而在MRI上卻看到了四個!

    可現實中,很多人,甚至很多同行會說,肝臟CT要遠遠多於MRI,沒錯,原因是什麼呢?1、很多的開申請單的臨床大夫對MRI不甚熟悉;2、放射科內部很多大夫對MRI掌握的不夠深入;3、CT遠遠比MRI更加普及,有的地方想做MRI卻做不了;4、MRI預約時間長、檢查時間長、需要更多耐心。

    因此當大夫告訴病人做了CT,有需要做個MRI的時候,不要埋怨大夫,大夫只是想把病變搞清楚,若不診斷清楚,怎麼治療呢?就像偵察兵沒能搞清楚敵人在哪裡、多少人、有什麼武器,我軍又怎麼能相應制定作戰計劃、直至取勝呢?

  • 4 # 醫學站

    核磁檢查耗時長,價格貴,幽閉綜合徵患者通常無法忍受,有時還需要打增強劑,普通人群很少選擇進行核磁檢查,但是核磁的敏感度相對較高,且準確。

    什麼是核磁共振成像(MR)?

    核磁共振成像(MR)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訊號,並重建出人體資訊。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影象(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影象),所獲得的影象清晰度高、解析度高、對比度好,特別對神經系統及軟組織層次顯示極佳,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和病變發現率。

    核磁共振主要用來檢查哪些疾病?

    一、全身軟組織病變:

    二、骨與關節:

    骨內感染、腫瘤、外傷的診斷與病變範圍,尤其對一些細微的改變如骨挫傷等有較大價值,關節內軟骨、韌帶、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變及骨髓病變有較高診斷價值。

    三、胸部病變:

    縱隔內的腫物、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可以顯示肺內團塊與較大氣管和血管的關係等。

    四、盆腔臟器:

    子宮肌瘤、子宮其它腫瘤、卵巢腫瘤,盆腔內包塊的定性定位,直腸、前列腺和膀胱的腫物等。

    五、腹部器官:

    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腫的診斷與鑑別診斷,腹內腫塊的診斷與鑑別診斷,尤其是腹膜後的病變。

    六、神經系統病變:

    腦梗塞、腦腫瘤、炎症、變性病、先天畸形、外傷等,為應用最早的人體系統,目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較為準確、及時,可發現早期病變。

    七、心血管系統:

    可用於心臟病、心肌病、心包腫瘤、心包積液以及附壁血栓、內膜片的剝離等的診斷。

    為什麼要做核磁共振?

    人體中的任何組織器官在發生病變時,在初期,一般都以慢性炎症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靜止的,也可能是活動性的感染“基地”。它們就像“匪穴”一樣,隱藏在體內的某一個“角落”或部位,裡面窩藏著致病的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果任其發展,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損傷。透過做核磁共振,能夠發現到這些細微的存在。

  • 5 # 康愛線上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其全稱是核磁共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術。它是利用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根據生物磁性核在磁場中表現出來的共振特性進行成像的新技術。由於人體各種組織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氫化合物,所以氫核是人體成像的首選元素。體中各種組織含水比例不同,即氫核數量不同,則直接導致NMRI訊號強度有差異,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透過這種差異來區分不同組織。一般來講水分含量多的組織顯得更加白亮,而類似骨骼這種含水分子少的結構則是看著相對較暗。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較新的影像檢查方法具有眾多優點:多引數成像,質子密度成像、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可提供豐富的診斷資訊;高對比度成像,尤其軟組織可獲得比CT更高對比度的影象;任意方位斷層,可從三維空間觀察人體。MRI使用三個線性梯度場任意組合來選定所需層面,所選層面可以是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也可以是任意方位的層面;可進行人體能量代謝研究,將解剖結構與功能代謝情況結合,為臨床帶來更多資訊;最關鍵無電離輻射,對人體沒有損傷。由於上述優點,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範圍越來遠廣,由於其軟組織成像的對比度更高,因此在腫瘤診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顯示MRI在乳腺腫瘤、顱內腫瘤、卵巢腫瘤的診斷中具有比CT更高的檢出率;同時還可以提供更多的臨床資訊如病變的形狀、邊界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因此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某些腫瘤的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

  • 6 # 腫瘤專家李家平教授

    關於腫瘤的檢查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還沒確定病情的時候可以透過x光ct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很多人有疑惑,這種這麼多方法該用哪一種呢?核磁共振成像用來檢測腫瘤是否是有效的呢?

    核磁共振,從80年代就應用於臨床上來了,到現在為止也有獨特的魅力。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是利用核磁共振的技術獲得電磁訊號來,從而反映人體的一些資訊。它所成的像可以使人體任意方向的影象,並且影象比較清晰,對比度比較好,對於診治一些疾病極為有利。

    核磁共振能檢測出的疾病也有很多。它可以用於很多領域的檢測治療。如心血管系統的心臟病,心肌病;胸部的淋巴結病變腫物;骨關節的感染病變;全身一些軟組織的病變;子宮的疾病;腹部的腫塊;以及肝部的疾病等等。甚至是關於神經系統的一些病變都可以檢查出來。

    但是,核磁共振檢查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相對於CT來說,它的價格比較昂貴,並且檢查的時間較長,在幽閉環境中呆的時間也比較長。有時還需要打一些增強起來輔助檢查。

    總而言之,是否有核磁共振成像診斷治療腫瘤還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決定。核磁共振成像來檢測腫瘤的準確性確實很高。選擇用核磁共振成像需要與實際的情況來決定,主要取決於主治醫生的判斷。如果是CT確診的癌症再做核磁共振檢查也沒有什麼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是健康之根,筋軟一寸,壽長十年,如何拉伸腳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