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申十七年
-
2 # 小龍女5505
宋欽宗趙桓性格才能謀略還不如明朝崇禎帝朱由檢,所以如果宋欽宗換成崇禎帝更難迴天,挽救大明於危難。明朝還會更快被滅,國亡受辱、江山易主、臣民蒙羞,明朝會像北宋那樣君俘受辱、國破蒙羞。
-
3 # 記憶中的歷史
都一樣!都是能力不行。宋欽宗主要是因為老爹甩鍋。政令不統一。而且兩個都想混。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去解決問題。出現了消極應對金軍的入侵。結果父子同被捉。北宋滅亡。還好趙構跑得快。不然就被一鍋端了!崇禎皇帝是屬於能力低下不懂政治。國家缺錢軍隊都沒有辦法養了。國家機器都不能轉動了。一幫東林黨只曉得自己的勢力不受影響。國家機器轉動不了又不接受流寇的收編。自己把自己弄垮了。他的治國能力甚至不如他的木匠哥哥。你的假設如果成立。他們的結局估計也是一樣!都得滅亡!愚蠢的領導只能帶來愚蠢的結果!
-
4 # 春愁曉夢—V
為什麼我要將宋欽宗和崇禎皇帝拿來比較呢?因為我覺得在靖康之恥前和清軍入關前,這兩個皇帝面臨的情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他們又都是亡國之君。
相比而言:崇禎似乎要比宋欽宗優秀一點兒,如果把崇禎換成靖康之恥前的宋欽宗,結局還會像原來那樣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崇禎是不會投降的,要麼死,要麼和金軍死磕到底。
然後,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崇禎有可能改變哪些走勢?
金軍第一次南下進攻時,宋欽宗的做法應該說還是可圈可點的。在李綱的主持下,他拒絕了部分大臣提出的向襄陽或陝西逃跑的建議,堅決保衛汴京。
宋欽宗
宋欽宗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年周天子就是因為從關中遷往洛陽而動搖國之根本的。北宋真要遷都,當初趙匡胤就應該力排眾議,將都城定在洛陽,也不用後世子孫這麼麻煩了。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定在北京,也沒見有什麼不好,反而使大明延續了200多年。
所以,第一次“汴京保衛戰”打得還算成功,金朝“國相爺”完顏宗翰被死死卡在太原,“二太子”完顏宗望率領幾萬孤軍雖打到了汴京,也無可奈何。最後要不是宋軍機事不密,姚平仲偷襲失敗,完顏宗望能不能全身而退還是個問題。
從這裡看,宋欽宗和崇禎的做法應該差不多,崇禎似乎比宋欽宗還更激進一些,他面對滿清八旗兵的圍攻,波瀾不驚地就化解了。但第一次汴京保衛戰的結局不會變化太大,金軍拿北宋沒有辦法,北宋也吃不了完顏宗望,畢竟那個時候的女真“柺子馬”還是獨步天下,對於驢比馬多的北宋,是將他們奈何不了的。
女真南下
女真南下
問題的關鍵在於第二次“汴京保衛戰”和這之前的“太原保衛戰”。
太原這個位置太重要了,它同時面對著金和西夏兩個方向,一旦失守,西軍將面臨兩個方向的威脅,就無暇顧及汴京了。而北宋最能打的就是西軍,所以太原一定不能丟,否則汴京將失去一支強援。第一次汴京保衛戰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太原未被攻陷。
而金軍第二次大舉南下時,情況就不妙了。太原久被圍困,軍疲糧乏,很明顯快扛不住了,於是宋欽宗派了大宋所有的精銳前去營救太原。
結果,被派去的姚古、种師中、劉韐、解潛、折可求、張灝、張思政、折彥質等多支北宋精銳先後被擊潰,太原不但沒救成,反而弄得北宋元氣大傷。
金宋大戰
金宋大戰
當然,這種情況下,換上崇禎帝也起不了作用,軍事上面的事,他也有心無力,而且北宋的西軍都掌握在幾大軍事世家手裡,崇禎不幫倒忙就算不錯了。要知道,崇禎還殺過明朝的北方屏障——袁崇煥。
崇禎唯一可以起作用的應該是接下來的第二次汴京保衛戰。
當時汴京還有7萬禁軍和30萬民兵,是宋欽宗是自己選擇投降的(當然也要感謝他那幫臣子)。而汴京周邊的河北、山東、兩淮、襄鄧一帶應該還有可以勤王之兵,只是他們被宰相唐恪的一紙詔書阻止了。唐恪為了表示和金人議和的誠意,竟然要求勤王之兵就地解散?!
如果換做崇禎,這個時候他的用處就顯現出來了。死守待援,估計這會是崇禎這個還算有點兒氣節的皇帝應該做出的選擇。
崇禎
崇禎
汴京雖然被切斷了補給,但金軍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時汴京周邊被堅壁清野了,金軍的10多萬大軍補給也是一大難題。河北還有大量的義軍在騷擾金軍的補給線,河間、中山還未陷落,陝西軍也在組織收復河東地區。要是真這樣耗下去,等趙構、宗澤的河北軍步步進逼汴京,就算不和金軍接戰,也會讓金軍感到壓力山大。
與此同時,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已經統一蒙古各部,成為草原之王,對金朝的後方形成強大壓力。
蒙古崛起
蒙古崛起
還有,原遼朝的契丹、漢降民在繁重的兵役和徭役面前,勢必也將怨聲載道,起義不斷,這對金朝的統治是非常大的威脅。
所以,北宋能夠強勢一點兒,就像當年劉邦和項羽相據於成皋,完全有可能取得第二次汴京保衛戰的勝利。即便情況遭點兒,也大不了再籤一次“靖康之盟”,也好過那“靖康之恥”上百倍
-
5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個人看法,如果把宋欽宗換成崇禎帝,一定可以避免靖康之變的發生。從表面上看來,明思宗和宋徽宗宋欽宗之流一樣,都屬於亡國之君,但他和他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完全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別的不必說,就論氣節,明朝皇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稱臣、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就是弱宋這幫軟骨頭皇帝不可同日而語的。
宋欽宗即位的北宋朝廷和崇禎帝即位的大明朝廷都遇到了外夷入侵,社稷倒懸之危。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部族在白山黑水間崛起,並建立其強大的政權——金國,在其與北宋合力滅亡遼國之後,仍不滿足,狼子野心欲圖吞滅宋室江山。而北宋朝廷由於安逸多年,皇帝群臣上下享樂成風,只圖苟安,軍隊也腐敗嚴重,武備廢弛,士兵戰鬥力極為低下,以此綿羊之旅,怎能敵對方虎狼之師?北宋軍隊被打得一敗塗地,金兵兵鋒直指東京城下,當此之時,徽欽二帝早已被金人嚇破了膽,一個忙著禪位,一個忙著求和,堂堂一國之君,卻被敵軍嚇得沒了骨頭,向金人卑躬屈膝,一味求和,即使答應他們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要求也在所不惜。可惜,他們的軟弱、妥協和退讓並未獲得敵軍的寬恕,俗話說得好“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強盜的貪慾是永遠也不會得到滿足的,金人並沒有因此而心慈手軟,反而得寸進尺地斷定宋室軟弱可欺,更加得隴望蜀,在將大宋皇宮乃至東京城燒殺搶掠洗劫一空之後,才裹挾著擄獲的徽、欽二帝,班師回國,二帝在金國受盡屈辱折磨後,最後相繼死在金國,結束了各自昏聵、軟弱、屈辱的一生。
反觀明思宗,在兄長駕崩之際,臨危受命,登上皇帝寶座,從他接受時起,面臨的就是一個朝政荒廢、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民怨沸騰、強敵壓境的危難境地。但即便是面對這樣的一個爛攤子,這個年輕的皇帝並未選擇退縮,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毅然決然地,把江山社稷扛在了自己的肩頭,決心要力挽狂瀾、興復大明,做一箇中興社稷的有道明君。自即位起,便以國事為重,每日殫精竭慮、暮鼓晨鐘、勤於朝政,不好女色,不圖享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矜矜業業,為江山社稷嘔心瀝血,未敢有絲毫懈怠之心。無奈國家積貧積弱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短時間使國家富強起來絕非易事。何況關外滿清鐵騎虎視眈眈,加上流寇作亂,令朝廷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內憂外患的壓力,加之崇禎帝雖有做明君之心,卻無做明君之才,對大臣多疑、猜忌,本人又缺乏足夠的魄力和膽略,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之積重難返,雖一直試圖以一己之力來力挽狂瀾,但最終還是無力迴天,不但斷送大明江山,本人也落得亡國之君的名號。
兩相對比,雖然崇禎與欽宗的結果差不多,但如果把當年的欽宗換成崇禎,還是有很大可能避免靖康之恥的悲慘下場的,因為崇禎帝面臨的是內憂外患,兩面夾擊的境地,較之徽欽二帝的局面,兇險何勝十倍;李自成闖軍兵臨城下時,大臣們嚇得早已做鳥獸散,崇禎皇帝早朝時才發現大殿早已空無一人,最後只有幾個太監親兵陪他殺出宮中。而金兵兵臨東京城下時,宋朝軍民上下一心,鬥志昂揚,並且城中精兵尚存,倘若皇帝能登高一呼,眾志成城,定能一舉打敗敵人,可惜皇帝軟弱無能,連累全城軍民白白枉死,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而崇禎帝早在即位第二年,就遭遇了宋欽宗相同的境地,皇太極派三路清軍攻打北京,崇禎皇帝並未膽怯,而是團結軍民,堅決迎戰,還親臨前線,鼓舞軍民士氣,由於上下同心,將士用命,最終擊敗清軍三路大軍,確保京師無恙,這難道不是他遠勝徽、欽二帝最有力的明證嗎?
回覆列表
那簡直是美好的畫面。
先說北宋為什麼亡國,是宋徽宗宋欽宗自己害怕,走出去投降的。
而當時汴京城裡有100萬人口,西路勤王軍隊雖然被打散了,但南方各鎮的部隊還在趕來的路上,就算他們來的晚,汴京城關起門來,招募民兵守城,要對抗的只是外面金國的2萬騎兵,沒有道理守不住啊。
宋欽宗就是慫、糊塗、不敢打,又害怕和,大臣說什麼就是什麼,最後竟然自己出城去金營,自己把國家親手送上。
而崇禎呢,他的問題是太有想法了,誰的都不聽。如果給他北宋末年的局面,他有一座民心想著皇帝的100萬人口的堅城,面對僅僅是2萬的騎兵,肯定是能打退那次進攻。
但是以崇禎不知變通的性格,這次圍解了他也不會遷都,遲早還會有一次圍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