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

    “道統”即儒家所追求的聖人之道的傳承統緒;“道統”說是中國古代儒家關於思想傳承系統的學說。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受到佛教和道教的衝擊,一部分人力圖復興儒學,以應付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唐代的韓愈便是這一思想運動的領導者。

    他雖然不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但他排斥佛教,反對道教,以振興儒學為己任,他作了《原道》一文,從佛教的“法統”中得到啟示,從而排列了儒家“道統”,使儒家發展成為“道學”。

    《原道》雖然不是很好的說理文字,但在儒學發展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部分

    實際上,“道統”說是淵源有自的。

    春秋時期,孔子就曾說過:“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論語·堯曰》)這其中已有堯傳舜、舜傳禹的意味。

    到戰國時期,孟子發揮了孔子的這種思想,明確指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他自己則自命上承孔子之正統。

    漢代的揚雄對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之論提出異議,同時論及儒家聖人的歷史序列,“或聞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並;文武周公,父子也,而處;湯孔子,數百歲而生”(《法言·五百》)。

    至唐代,韓愈不滿於佛、道在思想領域裡日益擴大的影響,致力於恢復和抬高儒家的正統地位,以便與佛、道二教派相抗衡,就仿照佛教的傳法世系“法統”,在《原道》中首先明確提出了儒家之“道”的傳承系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他自己則以孟子的繼承人自居,“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表示要像孟子批判楊墨那樣,擔負起捍衛儒家之“道”的歷史重任,與佛道兩派進行堅決的鬥爭,誓不妥協。

    第三部分

    韓愈以後,許多儒生都對“道統”說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北宋初年的柳開就極力尊韓,認為韓愈是儒學道統的最佳傳人。

    以後,“宋初三先生”中的孫復、石介也議論儒學道統,石介認為孫復是儒家道統的又一傳承者。

    程顥、程頤兄弟也是如此,程頤認為其兄程顥接續了儒家道統。

    南宋朱熹也明確提出“道統”,以概括韓愈關於儒學傳承系統的思想,而把韓愈排斥在外,認為程顥、程頤才是上承孟子的正統思想家。

    他說:“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這個道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依次相傳,至北宋二程才“實繼孔孟不傳之統”。

    他自稱是二程的私淑弟子。其門人黃斡明確了朱熹嗣二程的嫡統。後來《宋史·道學傳》充分肯定了朱熹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

    後來,儒家的“道統”之說受到了反道學思想家的猛烈批判。

    雖然如此,為了捍衛儒學,也為了抬高自身學說的價值,標榜自己學說的純粹性,還是不斷地有人申論道統,併力圖將自己排列在正統儒學的序列之中。

  • 2 # 好玩的國學

    道統論說白了就是合法性或者說名之說。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最為關心的是正。所謂的正其實講的也是合法性。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沒有正確的位子,你說話都沒有用。孔自認為是中國上古文化的傳承者,是承載著上天的使命的人。在孔子的眼裡,上古的文化是什麼呢?是堯舜禹等賢君創造的文化,是周文王、周公、周武王繼承並發展下來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是哲學,還是政治,繼承了這些學說,自然做到了政治正確,這就是名正言順。所以說,道是指政治哲學和文化,而統就是繼承、流傳的意思。

    孟子的焦慮和韓愈的“道統論”

    孟子邏輯鮮明地把理想人格分成了六個境界,這是偉大的創見,但他還需要說明,聖人何以成為聖人,聖人有哪些美好的品格和偉大的功績。孟子首先把他心目中的聖人,按時間進行排序。孟子說聖人傳承到孔子時,就像風箏斷了線而後繼無人了,這讓孟子很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於他承繼道統傳承儒學的理想和擔當。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說堯舜之道而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說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說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代不遠,(而我)距離聖人的家鄉這樣近,卻看不到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以後恐怕也沒有聽說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吧!”

    孟子按照時間順序,把他心目中的聖人一一列出。他們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和孔子。並且說自己出生的時間和地點距離孔子最近,繼承孔子的思想有先天的優勢。他擔心以後沒有人繼承孔子的大道,這隱約包含著自己立志繼承孔子的思想,也成為聖人的理想。孟子生前地位不高,跑遍各國,沒有一個國君能真正接受孟子的思想,唯一一個運用他的理論辦了一個很好葬禮的滕文公,後來還對孟子殘酷地“粉轉黑”了。很多人把他當成脾氣大、口才好、愛辯論、孜孜不倦遊說諸侯推行仁政的儒家弟子,從來沒有人想過也把他列為聖人。孟子生前無人理解更無人喝彩,他的聖人理想寂寞了千年,直到唐朝大思想家韓愈,才善解人意地替孟子把這個想法明白無誤地說出來。韓愈提出了著名的“道統論”。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儒家思想的道)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

    孟子孜孜以求做孔子那樣的聖人,但是沒有人把他列入聖人的行列,正如孟子焦慮的那樣,儒家的聖人,從孔子那兒發生了斷裂而後繼無人。韓愈認識到孟子在儒家聖人道統傳承中的作用,第一個把孟子列入了聖人的名單,為孟子成為儒家的“亞聖”打下了基礎。和孟子一樣,韓愈也有儒家道統後繼無人的焦慮,這同樣隱含著自己延長儒家道統的鏈條,成為孟子之後傳承儒家道統的人的理想。韓愈的理想最終沒有實現,但在韓愈的提倡下,在宋朝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政治家和張載等哲學家的推動下,到元朝元文宗時,孟子被封為“亞聖公”,正式奠定了他在儒家道統中的歷史地位,孟子繼承孔子思想成為聖人的理想也得以實現。

    在孟子的聖人序列中,最崇拜的是舜和孔子。他常常很憂心忡忡,“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因為,在孟子看來,“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為天下作了榜樣,名傳後世,而我還不免是個普通的鄉下人”。孟子也常常心懷對孔子的崇拜,他說孔子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聖人,他一生的願望,就是成為孔子那樣的人。其實,這是孟子為了宣傳實踐性善論和仁政思想,樹立的兩個聖人典型,換句話說,孟子是找了聖人為自己的思想代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4成員吳建豪為何會特意在社交媒體上為林書豪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