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域匆匆客

    時評是一種“個人化的公共寫作”,更簡單地說,就是“公民寫作”,以公民身份寫作,為公民社會寫作。在網路日漸發達的今天,公民則有了更為順暢的表達路徑。但是,有價值的公民發言,有效率的時評寫作,尤其是媒體上發表的正式言論,則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則,追求更高境界。

      時評寫作的三個原則

      1.先問真假

      一篇時評文章要站得住腳,所評述事件真實是前提,因此,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十分重要。

      信源失真,言論作者對此並無太多辦法,也無需承擔太多責任,但有必要對打算評述的新聞資訊予以仔細甄別。而依據常識和經驗判斷,一些虛假新聞資訊也有可能被剔除。譬如近期媒體稱,國家發改委表示3年不徵房產稅,但其後事實表明,這一訊息並不屬實。而回過頭來再看“3年不徵房產稅”的新聞,其中不過是引用專家說法,而並非發改委官方表態。對於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言論作者應有一定的鑑別能力。新聞事件的報道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當新聞事件原委尚未清晰呈現時, 就事件的某一階段尤其是初始階段發表言論,極易產生誤判。

      由於言論作者不可能總身處新聞事件發生現場,掌握第一手真實資訊,因此要確保言說物件百分之百真實並不現實。但如前所述,透過悉心鑑別,還是可以儘可能靠近真實,令言論更有效率的。

      2.後斷是非

      在對新聞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必要鑑別後,便應判斷事件的是與非。

      有些是非判斷相對簡單,比如貪官現形、懶政無為,等等。這些新聞事件的孰是孰非往往一目瞭然,但當事件引發受眾高度關注,產生廣泛社會影響時,言論仍有必要適時介入。

      有些新聞事實相對複雜,因此,如何斷定是非考驗著言論作者的判斷和思考力。譬如近期深圳等城市將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1100元/月,在收入分配不公備受關注的背景下,設定較高工資標準很容易受到肯定。但在深圳,眾多企業的最低薪酬早超過1100元/月,那麼,這樣一個“低標準”很可能被一些企業當作自己薪酬體系“還過得去”的評價標準,甚至一些企業可能將這樣的“最低標準”乾脆當作最高標準,讓員工工資和標準“差不離”。因此,在作出是非判斷之前尤需三思。

      另有一些新聞事件,箇中是非並不十分清晰,不宜簡單作出是非判斷。比如在評述是否開徵房產稅一事上,就至少需要作出以下兩方面考量:一,房價虛高根在地方財政,住房保有成本低廉刺激了樓市投機行為,因此開徵房產稅有一定的必要性;二,中國稅負本已沉重,開徵房產稅可能成為政府開闢財源的藉口和手段,其合理性有待再評估。

      後斷是非這一原則,既是對新聞素材的整體把握,也是在具體辯證分析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3.再說利害

      一些新聞資訊客觀真實,是非明顯,但未必適合作為言論題材。

      此外,在有涉國與國之間關係、尤其是國家和民族尊嚴等問題上,言論尤須謹慎而切忌輕佻。作為言論作者,除了直抒胸臆,理應胸懷全域性和責任,懂得權衡利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洋相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