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霽看戲

    在清朝嘉慶以前的戲班裡一直存在女伶(女演員),古代的戲班劃分為家庭戲班、職業戲班和家樂戲班;戲班組合有混合班男班和女班

    戲班的劃分

    中國古代是樂戶制度,娼優要入“樂籍”,一旦入了“樂籍”世世代代都是樂戶賤民,民間的散樂以家庭為單位,組建班社到處流浪,在街市空地、廟會賽社、寺廟露臺等演出謀生,早期的女伶就是散樂班社的成員之一,被稱為“路岐藝人”。

    【南宋】佚名 《打花鼓圖頁》絹畫 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源於網路)

    圖中兩位雜劇演員都是女伶。

    家庭戲班

    宋朝、金朝、元朝戲曲發展成熟,出現了專演雜劇的家庭戲班(夫妻攜兒帶女、父兄叔伯、姑嫂姐妹全家演戲),宋朝經濟發達,有了以城市居民為主的固定娛樂場所瓦肆,瓦肆裡有許多演出棚子,稱之為勾欄(中國早期劇場),很多流動雜劇戲班都希望進入城市的勾欄演出,提高收入,易於生存。

    【金】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山西博物院藏(圖片源於網路)

    左起:副淨、末泥、裝孤、引戲、副末,戲俑與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的金院本五個腳色行當高度吻合,亮相於【國家寶藏第二季】

    職業戲班和家樂戲班

    明朝初期,朱元璋頒佈各種禁戲詔令,讓興盛一時的雜劇加速衰落,勾欄消失。嘉靖年間,魏良輔等把崑山腔改造成水磨腔,崑曲迅速崛起,出現了伶人搭班(非家庭成員組成的戲班),這些戲班多在寺廟旁的戲樓演出或被僱演出,正德年間官宦富商興起私人蓄養家樂戲班,從此就有了職業戲班(民間的)與家樂戲班(私人的)之分。

    【明】仇英 《清明上河圖》戲臺區域性 遼寧省博物館藏(圖片源於網路)

    戲班的組合

    混合班,不論是家庭戲班、職業戲班還是家樂戲班,戲班裡有男伶也女伶,男女同臺演出就是混合班,據記載,混合班有明朝萬曆年間的瑞霞班(成員有女伶羅蘭姐、男伶羅鳴九)、郝可成班(成員有女伶傅壽字靈脩、男伶傅卯等);男班,戲班裡生旦淨末醜全是男伶扮演,男班有明萬曆年間的鄒迪光家班(成員有潘鎣然、何禽華等)、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成員有餘老四、高朗亭等);女班,戲班裡生旦淨末醜全是女伶扮演,女班有明萬曆年間的錢岱家班(成員有張五舍、徐二姐等)、清乾隆年間的雙清班(成員有喜官、金官等)。

    黃梅戲男女混合班照片(圖片源於網路)

    京劇男班照片(圖片源於網路)

    越劇女班照片(圖片源於網路)

    禁女伶演戲

    在中國曆代封建社會中都是男尊女卑,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觀念中,婦女地位底下,是賤民的婦女沒有地位,任人踐踏。清朝對婦女的壓制就更加強烈了,順治停止教坊女樂、康熙禁唱秧歌婦女、雍正改賤為良,取消樂籍的婦女成為良民,就不會讓她們重操舊業了,乾隆開始全面禁止女伶登臺、嘉慶不準婦女去戲園子看戲。既然不讓女伶演戲,女孩自然而然就不會去學戲了,隨著女班的逐漸退出,男班開始盛行,直到同治末,禁令執行寬鬆女伶才再次出現。

    《同光名伶十三絕》工筆重彩人物畫,清一色全是男伶扮演。(圖片源於網路)

    扮旦行青衣

    青衣(正旦)是戲曲旦行(女性角色)的一種,大多數是青年到中年嫻靜端莊的賢妻良母、正派悲苦的貞婦烈女,在混合班裡是男旦常演青衣則由男旦扮演,是女旦常演青衣則由女旦扮演;在男班裡男旦扮演青衣;在女班裡女旦扮演青衣。青衣講究唱、念、做兼備,以唱功為重;造型莊重,常穿青色、黑色、素色等褶子;眼神要含蓄帶羞,身段簡單穩重,動作幅度要小;展現一種傳統女性的溫婉古典美。

    青衣扮相照片。(圖片源於網路)

    總結

    中國古代戲曲藝人大多是因為貧困才以藝謀生,世襲樂戶受盡歧視,生活艱辛;民國戲曲演員透過自身努力地位有所上升,但還是遭人冷眼的“戲子”,生活沒有保障;現在戲曲演員是文藝工作者了,應該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讓觀眾寓教於樂,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2 # 跪射俑

    唐代就有戲曲女性演員的記載,到了明代才逐漸的摒棄了女性演員,京劇形成之初沒有女演員。同治末、光緒初的時候在上海租界出現了女性京劇演員。

    京劇的傳授也不是像“泥人張”“古月軒”一樣“傳男不傳女”,而是有相當完善的科班體制,師父帶徒弟,從學習到演出。為什麼過去沒有女的唱戲呢,無非是那個時候的社會道德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在臺上給人看,戲園子也不讓女人進入。到了民國,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漸進入了中國,京劇的繁榮和自身的藝術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學習京劇,演出京劇。

    女人演旦角稱為“坤旦”,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很少見,三十年代之後逐漸多了起來。

    乾旦坤生,就是指戲臺上男人扮演女性角色,而女人扮演男性角色。乾旦是封建社會女性禁止登臺演出時產生的,坤生是禁止男女合演時坤班為維持生存而產生的。

    釋義

    “乾”在漢語中是同“坤”相對的,原本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之一,意為天、為君、為父、為男,故而男人演旦角被稱為“乾旦”。大文豪魯迅先生當年曾諷刺“乾旦”就是“男人扮女人”。反之“坤生”即為“女人演男人”。

    歷史

    之所以有“乾旦坤生”的表演形式,是在京劇形成時期,正是女性不允許登臺演出時,戲曲劇目中的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性來演繹,因此產生了“乾旦”。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均是男性。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解放後,國家實行不培養,不鼓勵的政策,乾旦逐漸淡出舞臺。

    1912年北京開放女伶,對男伶造成了很大壓力,譚鑫培曾感慨“男不如梅蘭芳,女不如劉喜奎“,1913年1月1日,北京政府頒佈禁止男女同臺的法令,於是坤班中的男性角色,就由女性來扮演,形成了“坤生”,坤生中也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小冬、金小樓、恩曉峰等

    不管是乾旦還是坤生,表演的都是本行當的藝術,乾旦坤生在解放前一律稱為男伶、坤伶,名旦等,並沒有特別的性別標記,除去專門包養乾旦的老斗(男性觀眾)和專門捧乾旦坤生的捧角嫁(女性觀眾)外,觀眾們看的還是藝術形式,相反,一旦有優秀的演員出現則擁躉無數,當年孟小冬與梅蘭芳合演的<四郎探母>,也是因為藝術成就高而載入史冊的梨園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不再培養反性別演員,因為不鼓勵,很多乾旦或轉行或到戲校任教,乾旦坤生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近年來,有些院校恢復坤生的招生培養,但乾旦的招生培養一直沒有恢復,故乾旦都是票友出身,即使在正式院團的,也是票友下海。

    代表人物

    乾旦

    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四小名旦: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

    其他:筱翠花、徐碧雲、朱琴心、李金鴻、閻世善、陳永玲等,公認張君秋一代人為最後男旦

    坤生

    孟小冬、金小樓、恩曉峰、梅葆玥、何玉蓉、王則昭、蔣慕萍、尹月樵等。

    四大派別

    梅派

    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梅派”主要是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藝術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派”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

    程派

    程派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創始的,風靡幾十年的京劇藝術。其唱腔“挺拔秀麗、柔裡有剛、剛柔相濟、藕斷絲連、若斷若續”,深受廣大程迷的喜愛。

    尚派

    尚派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所創,“尚派”表演藝術唱功剛勁激昂,表演矯健優美,文武並重、歌舞兼長、剛勁挺拔、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

    荀派

    荀派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所創,藝術特點是唱要以有限的腔調曲表達繁複錯綜的感情,唸白在與觀眾交流時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

  • 3 # 嘟兒拉八大

    古代的戲班裡是有女演員的,這一點從古籍中可以找到依據,每個時代也各有不同的禁忌寬嚴,但是古代的女演員地位非常低下,都是窮苦人家甚至是青樓妓女都有從業的,無非是餬口而已。清代自順治開始禁止女伶,一直到同治時期才有女演員先在上海舞臺出現,然後是南京武漢天津,北京因在天子腳下,出現的最晚,差不多清末民初才完全放開。在此之前的京劇戲園子甚至是杜絕女性看戲的,隨著新文化的興起,才開始允許女觀眾看戲,也開始出現女伶,所以戲曲舞臺上的角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由男性擔當。京劇屆比較早的女演員較著名的如恩曉峰,大約是1903年左右在天津下海搭班唱戲,筱蘭英(杜月笙四姨太姚玉蘭的母親)更早在光緒時期(1885年左右吧)就以童伶身份登臺了,當然清末民初的女演員還有好多,但是因為女性體力嗓子等生理因素普遍不如男性,所以大部分都是曇花一現,尤其是女旦角,頗有姿色便被軍閥劣紳土豪富商盯上,或者稍有名望又染煙毒,總之舞臺生命大都不長久,民國初年甚至還出現了全部是女演員的戲班如崇雅社等等。

  • 4 # 紅色回憶情更濃

    應該是有女人的,這從有關方面的記載中可以得知,並沒有絕對的不讓女孩學戲,只是學戲在人們的心理地位低下,而且很苦很累,一般家庭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為生活計,是輕易不願讓女人學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外合宿rpg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