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關於武媚孃的故事,我相信這些年來都被大家翻的滾瓜爛熟,尤其是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的上映,更將這一歷史人物赤裸裸的擺在了公眾面前,不論故事存在,亦或是不存在,它都是那樣優美而吸引眾人,就像小孩子從來都不蔽衣褲一樣,無所謂害羞與不害羞,這只是一種認可、一種習俗,當然,這樣的習俗從來都是有良好的理由:這是為了孩子的自由成長。亦或是為了影視業的蓬勃發展?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或許從來都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對於那些想了解真相的人來說,這起碼勾起了他們探尋的慾望,你們說,對嗎?

      說起這個女人,我覺得有必要首先給大家說明一下,唐代的政治結構,也就是政府機構的設定與構成,因為說清楚這個問題,有利於大家對她如何一步一步走進權力中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唐朝的基本的體制架構,一直以來我們稱之為“三省六部制”,當然這只是說的中央政府,並不包括地方政府的機構設定,三省分別稱作: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設中書令,為正長官,副長官:中書侍郎,另有中書舍人若干人,一般有七八個人,主要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說白了,也就是把皇帝想要推行的政策,記錄下來,史稱:勅,每當皇帝要下勅推行一條命令的時候,中書舍人這幾個人就負責將其記錄下來。我們叫做“五花判事”,當他們將勅令寫好後,由中書令或或中書侍郎從其中選定一篇,再進行潤筆,完成後呈報給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在勅書上畫下一個“勅”字,這時候這道敕書正式成為皇帝的命令,然後交給門下省進行覆核。門下省,就是專門討論皇帝命令的部門,有點像現在的議員,即對某一項議案進行討論稽核,看是否真的是利國利民,真的可以試點或者推行。門下省的官職設定,類似中書省,主官為侍中,副官為侍郎,以下設給事中,給事中與中書舍人一樣,官職都不高,均是三品以下的小官,但是卻是實際的實權者,就拿這個給事中來說,他們有權反對皇帝已經籤批的勅,如果他們都反對,敕書就將退回中書省,重新擬定,通常這叫做“塗歸”,又叫“封駁”、“封歸”、“駁歸”。唐朝的官階設定,分為九品,一二品一般都沒有實際的行政職責,三品及以下才負有實際的行政職責,比如中書令和和門下省的侍中,以及後面即將提到的尚書令都是三品官。當然,如果門下省順利透過皇帝的敕書,接下來就是尚書省的事了。

      說起尚書,是有一段歷史的,早在漢代,尚書實際上就已經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了,當然,那時候這一職務還並沒有實際的行政職責,他只是皇帝私人秘書處“六尚”之一: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前“五尚”分別負責皇帝平時的飲食起居,唯獨尚書是管理皇帝的文書的,雖然官職小,但與皇帝的文字朝夕相處,接觸核心機密的機會要比其他人大得多,所以到後來尚書職權越來越大。到了唐代,歷經千年,尚書就被劃分出來,成為正式的行政部門。這就是尚書省,主要負責執行皇帝的命令,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命令執行機關。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副官為左右僕射,下設六部:吏部(掌人事任免)、戶部(掌民政、戶口)、禮部(掌掌宗教、教育)、兵部(掌軍事)、工部(掌工程建設)、刑部(掌司法)。左僕射掌吏、戶、禮三部,右僕射掌兵、刑、工三部,每部設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每部第一司為本部司,比如,禮部第一司,為“禮部司”,其餘的三司,各有各的名稱。辦公區同樣分設左右,左廂是吏、戶、禮三部辦公地點,右廂房是兵、刑、工三部辦公地點,兩廂中間單獨設立一個都堂,每天上午各部主官都在都堂辦公,便於協調政事,下午則回自己部門辦公。當皇帝的命令到來後,尚書令在都堂召開各部主管會議,然後進行討論,將皇帝的命令進行相應的職責劃分,最後才逐級推行。

  • 2 # 求之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職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們之間相互牽制,互相監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各有分工,這就使秦漢以來的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且三省長官品級較低,這便於皇帝控制,防止大權旁落,從而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標誌著隋唐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但是,中央各部門、各官吏之間互相制約和相對獨立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審議、封駁權,沒有裁決權,他們都必須絕對聽命於皇帝。這雖然能減少中央政令失誤和腐敗,卻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積極作用:第一,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權力——分為三,三省長官的品級又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廠皇權。在秦漢,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每當皇帝無能,丞相就可能專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三分相權,有利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了皇權;同時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於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它標誌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後,歷朝基本上沿用這種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消極作用:但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也有消極影響。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設定造成了部門重疊、機構傾軋,嚴重影響辦事效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髮展,皇權不斷集中,宰相權利不斷受到削弱,這也標誌著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斷衰落。

  • 3 # 張睢陽齒

    中書省管政令起草,長官中書令;尚書省管政令執行,下轄六部,省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當過尚書令,後不設,實際長官是尚書左右僕射);門下省管政令稽核,長官侍中。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正二品,可進政事堂議事,權力很大。三省長官唯其人,沒有合適的人選就不設。皇帝派其他職務的官員入政事堂議事,加銜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這些人也都是宰相。唐代六部權力沒有後世那麼大,六部尚書是三品官。皇帝還經常設租庸使,鹽鐵使,轉運使等職使分化六部權力。

  • 4 # 一朵duo花

    曠世發明絲毫不比四大發明差。其實三省六部制是沿襲秦朝的三公六卿制的並不是唐朝的發明。說實話唐朝並沒有多麼偉大純粹是靠撿漏才起家的,一個就是這個另一個是隋朝的科舉制。這種體制安排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沒有它中國這麼大國家是沒辦法管理的。

  • 5 # 利劍擱

    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隋朝時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嬴政第一個提出資產國有概念,廢除分封制,取消世襲制。中央集權制下的郡縣制可以說是世界首創,一直沿用到1911年,就連美國等國家目前的地方管理也都是郡縣制管理模式。

    恆量一個朝代是否有作為,恆量一個君主是否是政治人物。首先要看政治制度的確立與改革。隋朝雖短,完善了政治制度,晉朝雖然沒有名氣,但對政治制度敢於改進,唐朝之所以出現盛世,歸根結底是政治制度有所作為……

  • 6 # 文以韻之

    隋唐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稱為宰相。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透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僕射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徵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

    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唐太宗在貞觀年間常以品位較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加以“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參議得失”等名號,執行相職。以後又出現“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宰相名號。從唐太宗開始的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範圍擴大了,分割了相權,已不限於三省長官;宰相成員增多,既便於集思廣益,又使之互相牽制,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面。這樣,防止了皇帝大權旁落。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

    在一定程度上,三省六部制是加強君主專制制度上的一次創新,把相權一分為三,相互分紅又相互節制,提高了決策正確性和效率,大大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為歷代所沿襲。

  • 7 # 南方鵬

    漢朝丞相權力過大,漢武帝設內朝制之,光武帝劉秀重置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虛位尊崇,曹操掌權時復置丞相,之後此職漸成為權臣篡權的緩衝,置廢無常。至唐朝重新釐定職權,把丞相權力分解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的權力總和相當於漢丞相。三省長官在取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加銜,也被稱呼為宰相真宰相。

    尚書省,始於東漢,成形於南朝宋,原稱尚書檯,主官為尚書令,下設左右僕射為副手﹐所有政令,經政事堂會議後,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稱侍郎。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戶部,主管民政戶口等。禮部,主管宗教教育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司法,工部管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導助聽器和氣導助聽器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