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聯絡! 馬其頓共和國曆史簡介: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只,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一躍而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馬其頓國王們把希臘的先進文化引入他們的宮廷,與希臘城邦進行貿易。經濟的發展使馬其頓的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村莊變成村鎮,佩拉成為馬其頓最大的城市和王國的首都。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瞭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幹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首先加強了王權。他透過征服、聯姻、挑選戰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貴族控制在自己的範圍之內,並削弱他們的權力。對於邊遠之地,由於吞併的時機還不成熟,就讓當地維持舊制。至於征服來的土地則併入馬其頓,並扶植自己在那裡的力量,以加強馬其頓的統治。他藉助傳統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稱是赫拉克里斯的後裔。
軍隊是腓力征服與統治的最重要工具。為了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與戰鬥技術,他在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主要由貴族和富裕農民組成的常備軍,歸國王直接指揮。腓力吸取底比斯軍隊編制的特點,組成了更為密集、縱深的馬其頓方陣。他加強了軍隊的武器裝備,並建立了強大的艦隊。總之,腓力的軍事改革使馬其頓的各個兵種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協同作戰。腓力的平定希臘,亞歷山大之遠征東方,其軍事憑藉就是這支馬其頓軍隊。
經濟是立國的基礎,腓力絕不甘心被排除於海上貿易之外。為此,他建立新城市,打開出海口,開採潘革翁金礦(年產1000塔蘭特)。尤為重要的是進行了幣制改革。他放棄了古老的波斯幣制,銀幣採取色雷斯制,金幣採取阿提卡制。這樣,馬其頓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貨幣流通的範圍內自由貿易,特別是能同南部近鄰卡爾息狄斯同盟進行貿易。
腓力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腓力雄心勃勃,有強烈的征服慾望。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後來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裡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3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佔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的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托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2001年春,馬其頓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馬國爆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馬國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之後馬國國內民族關係有一定的改善。
有聯絡! 馬其頓共和國曆史簡介: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只,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一躍而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馬其頓國王們把希臘的先進文化引入他們的宮廷,與希臘城邦進行貿易。經濟的發展使馬其頓的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村莊變成村鎮,佩拉成為馬其頓最大的城市和王國的首都。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瞭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幹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首先加強了王權。他透過征服、聯姻、挑選戰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貴族控制在自己的範圍之內,並削弱他們的權力。對於邊遠之地,由於吞併的時機還不成熟,就讓當地維持舊制。至於征服來的土地則併入馬其頓,並扶植自己在那裡的力量,以加強馬其頓的統治。他藉助傳統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稱是赫拉克里斯的後裔。
軍隊是腓力征服與統治的最重要工具。為了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與戰鬥技術,他在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主要由貴族和富裕農民組成的常備軍,歸國王直接指揮。腓力吸取底比斯軍隊編制的特點,組成了更為密集、縱深的馬其頓方陣。他加強了軍隊的武器裝備,並建立了強大的艦隊。總之,腓力的軍事改革使馬其頓的各個兵種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協同作戰。腓力的平定希臘,亞歷山大之遠征東方,其軍事憑藉就是這支馬其頓軍隊。
經濟是立國的基礎,腓力絕不甘心被排除於海上貿易之外。為此,他建立新城市,打開出海口,開採潘革翁金礦(年產1000塔蘭特)。尤為重要的是進行了幣制改革。他放棄了古老的波斯幣制,銀幣採取色雷斯制,金幣採取阿提卡制。這樣,馬其頓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貨幣流通的範圍內自由貿易,特別是能同南部近鄰卡爾息狄斯同盟進行貿易。
腓力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腓力雄心勃勃,有強烈的征服慾望。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後來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裡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3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佔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的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托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2001年春,馬其頓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馬國爆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馬國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之後馬國國內民族關係有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