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蘇軾在文中獨闢蹊徑,化腐朽為神奇。依蘇軾之意,圯上老人並非司馬遷之所謂鬼物,而是秦代有遠見卓識的隱君子,他的出現其意也不在授書,而是有意試一試張良的隱忍度的。張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敗之後隱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對此深為惋惜,特意用傲慢無禮的態度狠狠地挫折他。結果他能夠忍耐,說明還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稱他“孺子可教矣”。經蘇軾這麼解釋,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馬遷對這段軼聞也是十分厚愛的,但他沒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環。蘇軾之高明,終於使這段佳話點石成金。

      這篇散文是蘇軾早年所作,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的博聞才識和獨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於闡發“忍小忿而就大謀”,為使論點具有說服力,作者廣徵史實,不僅引用了鄭伯肉袒迎楚,勾踐臥薪嚐膽等善於隱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項羽、劉邦等不善於隱忍的反面典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發揮。作者引證史實層層遞進,流轉變化,不離其宗,抓住留侯能忍這一主線,進一步闡明張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業。這篇文章能開能合,氣勢俊逸奔放,雖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簡意賅,分析透徹,鞭辟入裡,顯示了青年蘇軾傑出的文學才華,千百年來成為立論文章的典範。

      詩有詩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論文章,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凝結了青年蘇軾對世事人生波折的經驗,有意無意之中為以後的奮鬥撰寫了座右銘。蘇軾當年,屢遭貶謫,正是以忍為大德,才造就一個詞、文、詩、書、畫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於此,才為宋代文壇上開創了獨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說,作者明寫留侯之忍,實際上是以古喻今,告誡自己不能鋒芒太露,面對複雜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業。

      蘇軾這篇論文還給讀者一個啟示,好的素材還要善於運用,即使是文學大家也不能等閒視之,也需要有一個深入分析反覆提煉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埃爾多安派2000敘國民軍到利比亞當炮灰,會挽救利政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