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閉家鎖的紅楓
一般的回答都會找曾國藩個人的原因,比如說曾國藩個人比較信奉儒家操守,不願意反叛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朝廷等等,但我要說,其實湘軍也並不適合去造反。
我們首先要搞明白,湘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在攻取南京後,湘軍的主力部隊規模大約1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理論上是具備了爭奪天下的能力了。但有幾個問題:
一,湘軍的主要兵源是湖南農民,他們參軍的目的說穿了很簡單,就是為了那高於綠營三倍以上的軍餉和勝利後的掠奪。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鄉去種田的。(如果發了財會回去買地當地主。)這同歷代憑藉流民起義起家的王朝開創者們完全不同,湘軍本質上很像是一群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流動性很大,士兵們經常攢夠了錢就回鄉不幹了。於是與太平軍作戰時,湘軍將領們就隔斷時間就要回鄉重新招兵。
設想下,歷代造反成功,都是靠的沒退路,被逼到死角的流民,而靠這些小富即安的小地主或者富農,真能造反成功嗎?
二,湘軍的軍官隊伍:
與歷代王朝開創者不同的是,湘軍的將領們多以讀書人為主,比如《湘軍兵志》中考察了湘軍將領182人,其中書生出身的有104人,幕府中15名重要人物也都是書生。這些書生們是讀聖賢書長大的,儘管不排除他們會有從龍的念頭,但他們潛意識裡不會認為背叛清朝是正義之舉。
雖然歷史記載中確實不少湘軍將領主動推動曾國藩站出來去謀取天下,但其中到底有多少人的支援是堅定的?
假設曾國藩帶著他們打出反旗,一旦戰局不利,這些人會不會為了榮華富貴反過來出賣曾國藩呢?畢竟從後來的歷史看,清廷一樣能給這些人高官厚祿。
歸根到底,湘軍是一支地主階級的衛道軍,他是為了守護原有的地主---佃農的社會秩序而生。並不具有天然的顛覆性和革命性,這決定了:除非是出現了當政者想徹底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鄉土社會的情況,否則他們寧可與清廷合作,名義上做朝廷的順民,而實際上把控鄉間社會。(所謂皇權不下縣)
-
3 # 開啟車窗看景色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神奇色彩的人物,也是頗有爭議的這樣一個人物。我個人分析曾國藩早期倡導過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比如辦學堂,建工廠等。他這個人比較軟弱,明知用武力碰硬,而且中外實力懸殊,造反不現實,加上與曾國筌已經掌握了大半的軍事實力,滿清的半壁江山,他是不想造反的,哥倆與底層農民階級的意識、思想又不相溶恰,造就了他們維持滿清統治,維持社會現狀的思想根基。掌握的太浮淺了,請指教。
-
4 # 漢之羽林
曾國藩是靠鎮壓太平軍起家的而他的部下左宗棠、胡林冀早在安慶之戰後就曾對其勸進,而後滿清又違背了自己“克復金陵者王”的諾言,又使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鮑超等人勸進擁立他起兵對抗清朝,但都被曾國藩拒絕了。
曾國藩這個人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從科舉出來拜人為師潛心學習儒學,滿腦子的忠君報國思想已深入骨髓,再一個從實力來說湘軍名義上有三十萬之眾,但實際能夠調遣的不過十萬餘人,而且滿清對曾國藩也有防範恐其坐大,湘軍攻陷天京後清政府當即派了重兵來把守,其實也是在監視曾國藩,歸根結底還是忠君思想佔了上風,甘心做清廷鷹犬。
-
5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造反需要兄弟們配合,兄弟們為什麼要和曾家兄弟玩命?無非是升官發財。
而這些升官發財現在已經得到了,多年征戰,每一個都戰功卓著,幾乎封無再封,能給的大清都給,大請不能給的,曾家也不會給,皇帝不能一三五二四六輪著做,就是打下來江山,也是曾家做,接下來還是分封。既然這些現在就可以得到,幹嘛還要再去冒險跟著曾國藩打江山。
而且多年搶掠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腰藏萬貫,也厭倦了刀頭甜血的生活,想要早日回家過地主生活。有既得利益不去享受,誰去爭取虛無縹緲的前景?將士已經失去鬥志。
而且曾家兄弟也不是對部隊有絕對控制權,有跡象表明,隊伍有江湖勢力滲透,而這些勢力有多年對抗政府經驗,不是曾家兄弟能對抗的。
當時除了湘軍,還有淮軍等各地武裝,有些後起的武裝參加戰鬥晚,功勞錢財拿的少,巴不得曾家反叛,好用曾家軍鮮血染紅自己頂子。
-
6 # 懷疑探索者
曾國蕃是一個儒家忠君思想很重的人,他怎麼可能起兵造反呢?曾國蕃的湘軍雖然很厲害,但是並不是鐵板一塊。多年的浴血征戰,九死一生,讓將士們早就集體心生疲憊,攻克天京之後,大家想的是論功行賞,衣錦還鄉,好好享受享受一下這個花花世界,而不是繼續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天下。曾國蕃提攜的那批後進棟樑之才,也不可能支援曾國蕃造反。比如,李鴻章就不可能支援曾國蕃造反。李鴻章當時已經手握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淮軍,而且此人對仕途野心勃勃,對曾國蕃根本就不服氣,如果曾國蕃造反,李鴻章肯定第一個要滅了他。此外,滿清朝廷早就對曾國蕃十分提防,畢竟他是一個漢人,掌握了一支私兵性質的強大武裝,自然讓朝廷寢食難安。滿清朝廷為了提防曾國蕃,把蒙古騎兵調到京城周邊,還在曾國蕃身邊安插眼線,這些曾國蕃都是知道的。曾國蕃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說,自古立下蓋世功勳的名將,可以善始善終的,只有郭子儀一人。曾國蕃為了打消朝廷對自己的猜忌,故意主動的削減自己的兵權,以換取善始善終。曾國蕃還是一個堅定的儒家思想倡導者,畢生追求做一個所謂的“聖人”,自然更加不可能去扯旗造反。事實證明,曾國蕃的想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當時並不具備推翻滿清政府的條件,一旦曾國蕃起兵造反,必然讓剛剛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劫後餘生的中國生靈塗炭,對國家,對老百姓來說,並不是福分,而是一場巨大的浩劫。
-
7 # 胡觀世事
造反要看時機,曾國藩在當時獨立發展與清廷爭奪天下的時機還沒有成熟。
首先,清王朝還有勝保、僧格林欽等軍事力量,一旦湘軍有異動,這些軍事力量就可以消滅曾國藩,而曾國藩對於戰勝這些軍隊沒有信心。
其次,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未必會全力輔佐曾國藩,左宗棠更是曾國藩的對頭,曾若造反,左和李都可能獨立發展,天下歸誰也未可知。另外,曾國荃也可能是有一個趙光義,讓哥哥黃袍加身,他再來一個燭影斧聲,這更加有風險。
最後是曾國藩自己的儒家思想,不允許他自己做一個背叛君父的罪人,他深受道光皇帝器重,三朝老臣,再加上他謹小慎微的為人,不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
8 # 小屁孩哲哲
一個個都答的不對。沒政治腦袋。有個人的情緒。造反要看時機。晚清漢臣如果造反會面對農民洪秀全這類殘餘力量和洋鬼8國的壓力。還有清朝八旗殘餘勢力的打壓。造反長王的機率低。易成為攻擊物件。除非慈禧傻女像以前君王一樣殺漢臣。妒忌漢臣功高蓋主。不過慈禧想要維持清朝不垮臺不到處軍閥割劇。在8國洋鬼的蠶食鯨吞步步進攻下。根本沒這膽量去殺漢臣。最多不高興了把漢臣貶值下放。敲打敲打。慈禧還得靠漢臣這些人才能享福貴。漢臣晚清漢臣計算得失機率論。再好多出國流洋見識見識洋人做風。。封建王朝在歐洲都垮臺了。後來的流洋的人都跟洋鬼理論混日子了。某些搞資本主義。某些搞無產主義。
-
9 # 浮雲終日行
曾國荃,左中棠,曾勸過曾國藩,有句;鼎之輕重試可問焉。就是出自左中棠之口。
1、只是當時的湘軍已近不能用了。燒殺搶掠,已近沒有了鬥志。
2、曾國藩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君思想很重。
3、其實當時曾國藩和他的九第曾國荃手中的兵力有限。
4、清朝政府一直在軍隊中有很多大量的滿人作為領導者。
-
10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什麼人希望他當年反清呢,在全國3億漢人以上全國大部分人說漢語寫漢字的國家,已經內戰十餘年了,一個理學者勞心費力心裡憔悴的老人還有幾年生命了,眼睛失明前還要讀書寫字下圍棋,就不能滿足百多年後漢獨漢粹的要求造反了!
-
11 # 故紙匯
平滅太平軍後,湘軍迅速腐化,因為在剿滅太平軍時,即使是普通士兵也搶的鼓鼓囊囊。所以,曾氏帶領的是財主兵。怎麼能要求這些人為曾家賣命呢?
曾家兄弟很明白這些,所以不敢選反。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末期,太平軍的滅亡已成定局,曾國藩手握重兵,幾乎控制了南方半壁江山,他的幕僚,下屬都暗示甚至公開勸他問鼎中原,一爭天下,但曾國藩還是選擇了做個忠臣。這是為何?
其實曾國藩的勢力並沒有想象中的強大。曾國藩攻下南京前後,最高職位為兩江總督,節制安徽、江蘇、江西三個省。湘軍有20萬,曾國藩湘軍嫡系核心大將湖胡林翼,李續賓,羅澤南,蕭浮泗等,都已不在人世了。其它大將都已經自立門戶。曾國藩正真能調動的只有曾國荃統帥的吉字營5萬兵馬,鮑超霆字營,1萬兵馬。然後就是三大水師3萬人馬,加到一起不到10萬人。
周邊的形式,四川總督是駱秉章,雖然也算是湘軍一系,但兩人矛盾重重,這個八成不會支援曾國藩。湖廣總督是官文,滿族人,官文從來就不配合曾國藩,這個肯定不會支援曾國藩。江西巡撫是沈葆楨,是曾國藩一手推薦的,因停止向湘軍供應軍餉,和曾國藩交惡,基本不會支援曾國藩。浙江巡撫左宗棠,二人是老朋友,但楚軍是左宗棠自己招募的,將領只會聽左宗棠的。這個是否支援曾國藩還不一定。江蘇巡撫是李鴻章,二人是師生關係,李鴻章的淮軍也算是湘軍的別枝,但淮軍是李鴻章自己招募的,將領只會聽李鴻章的。 曾國藩要是造反,大多督撫都支援,李鴻章會跟著老師幹,要是不支援,李鴻章是不會跟著老師乾的。就是說李鴻章也靠不住。
在湘軍未攻下天京之前,清政府開始對湘軍警惕起來,西面由滿族大臣官文督師20萬眾據守武昌,掌控長江上游,東面以滿族大臣富明阿據鎮江、揚州等地,堵住長江下游;北面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於安徽、湖北一帶屯集重兵駐防,提防湘軍北進。只要曾國藩有異動,各路防軍便一緊形成包圍之勢。天京攻下後慈禧太后對曾國藩的態度是,“此人要用,但嚴加防範”。所以曾國藩思量最後,解散湘軍,保一生富貴,當一箇中興賢臣的,最為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