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斑馬說
-
2 # 色影中國
律詩中兩句對仗稱為聯,以長篇內容兩相對仗的稱長聯或楹聯,貼在門上的稱對聯或對子。對聯最早是用桃木牌做的,掛在門上,也稱桃符,估計桃符上的內容不一定講對仗,也沒有橫批。由桃符發展到對聯的這種民俗文化,到明代已經很成熟,登上了文學的大雅之堂,至於橫批是何時出現,好象還沒有確切記載。批,是古人點評文學作品,估計橫批就批出來的,為了表示給批的尊崇,就把它放在了對玄統一的面。沒有依據,大家難以認可吧。
-
3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因為對聯都是在門框上貼,頂部一般都有門頭(橫框),只貼兩邊,門頭上空落落的看起來也不好看,所以,得有橫批。橫批內容和兩邊的聯要有聯絡,有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美觀協調的作用。一般在兩扇門子上也貼,有長方形的紅紙,有正方形的,正方形上下對角貼,長方形的上下長貼,也書寫相關連的吉祥祈福語,左右對稱貼。
-
4 # 河北人張鵬程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 楹聯或 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 偶語句。對聯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又稱 對偶、 門對、 春貼、 春聯、 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 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 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 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 五代 後蜀主 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 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 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華人世界觀的基礎。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 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 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 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
時間跨度為 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成書於 春秋時期的《 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 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 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 李登作《 聲類》十卷, 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人們普遍認為 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 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 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聯(橫披、橫額)。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作用。因此,橫批與上下聯的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橫批,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批,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昇華,是對聯主題的點睛之筆。
-
5 # 影零亂
橫批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好的橫批,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批,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
-
6 # 徐鵬遠
對聯起源於桃符,最初只是兩塊寫著神仙名的桃木板,用於驅鬼辟邪,並沒有橫批。到五代時,桃符上始現聯語,成了對聯的雛形。明太祖建政後,為慶賀開國立業,傳旨公卿士庶在除夕時貼春聯,從此貼春聯的習俗由上到下推廣開來。清朝時,對聯得到發展,才出現了橫批。
橫批的存在無非就是對上下聯起到輔助作用,或者點明對聯所述的目的,或者將對聯的寓意明確化、或者補充與對聯相關卻言而未及之意。好的橫批,會有一種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某種程度上,橫批有點像歇後語的後半句、三句半的最後半句,短小精悍、直指核心。
不過,橫批並不是對聯的必要組成部分。
比如許多文人雅士切磋才思的對子就沒有橫批。舉個例子,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入學試,陳寅恪以“孫行者”為上聯出題,要求考生對出下聯,周祖謨以“胡適之”答題,得到陳寅恪讚賞,這裡並沒有要求考生對出下聯的同時還要寫出個橫批。再舉個例子,筆記、野史、坊間流傳過很多紀曉嵐對對子的故事,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是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乾隆出上聯“花甲重逢,又增三七歲月”,紀曉嵐以“古稀雙慶,再添一度春秋”對答,乾隆爺並沒有讓紀曉嵐再補個橫批。
再比如,許多老字號商鋪的對聯也不設橫批,如北京老茶莊張一元的對聯“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雪魂”,天津老茶莊正興德的對聯“霜雪萬里孤臣老,光芒千年正氣收”,都是沒有橫批的,兩聯之間的牌匾通常都是懸掛店名。
-
7 # 漢叔86101525
一副好的對聯,從右到左看對聯的文字內容,它只是內容主題思想~但它的中心思想還沒投入出來,為了告訴那些看對聯的人們~就必須要把中心思想寫出來~比如一副對聯~上聯~路積雨水車行緩,下聯~路上小心車行堵!橫批~雨積路面。從上聯對在下聯,己知道路積雨水車行緩,下聯對上路上小心車行堵的壯況,那麼對聯中心思就要寫出來,用4字一句話~雨積路面~來告訴人們路上小心!一副好對聯,再加一句中心思想~用橫批的形式寫上就行了!不知這種說法對嗎?還是聽聽文學專家的評說吧!
-
8 # 我心飛翔3535355
說多沒用,直切主題,橫聯攮括兩聯精髓,是個總結。相當於文章中心思想,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從美學角度出發,沒有橫批不雅觀,大門有門楣,對聯有橫批也是一種美學。說的直白一點對聯沒橫聯就象人沒有頭一樣。橫聯必須的!
-
9 # 快樂鳥使用者4492455905
橫批的作用,是對對聯內容進行集中概括或補充,充當對聯的眉目,揭示主題思想。它能啟發讀者看後領會全聯中心思想,襯托畫龍點睛。
橫批與上下聯相對益彰,渾然一體,增加美的享受。
有資料記載,1962年郭沫若先生為四川中興縣黃繼光紀念館題了一副對聯: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長嘯;
光榮歸黨國,英雄使天下同欽。
寫橫批時,郭老大費心思。先後用了:浩氣長存、氣壯山河、永垂不朽、人民楷模等20多個片語,均覺得不夠貼切。最後郭老選定了"凱歌百代"。由此可見,要寫好一條恰當理想的橫批並非易事。
-
10 # 路上有心人
對聯之所以有橫批是因為對聯是貼在門框上的,如果只有對聯,門框上的橫樑會顯得光禿禿的,為此古人用橫批填補了這個空白。橫批的作用有三點,1.強調對聯的標題,2.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與對聯相輔相成。
回覆列表
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聯(橫披、橫額)。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作用。因此,橫批與上下聯的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橫批,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批,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昇華,是對聯主題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