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經》:昔有眾坐於屋中,贊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過:一者喜嗔,二者做事倉促。爾時,此人適過門外,聞是語,便嗔恚,即入其屋,禽彼道已過惡之人,以手撲打。傍人曰:“何故打人?”
其人答曰:“吾何時喜嗔、倉促?此人者道我喜嗔恚、做事倉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時現驗,云何諱之?”
譯文:
從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間屋子裡,其中有一個人感嘆另外一個人德行很好,只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發怒,二是做事倉促不沉穩。這個時候,正好被說到的那個人從門外經過,聽到這個話,非常生氣,就闖進去,抓住剛才說他缺點的人,用手擊打他。其他人就問:“你為什麼要打他呢?”
那個人說:“我什麼時候發怒了,又怎麼毛毛躁躁了?但這個人卻把我說成這種人,我當然要打他了。”邊上的人說:“現在你易怒、輕率的樣子已經原形畢露了,還企圖隱瞞嗎?”
擴充套件資料:
《喜嗔之人》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別人指出自己的過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擊對方,結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來他的愚蠢和迷惑。
好比世上有一個酗酒的人,發酒瘋後被人呵斥,心裡老大不願意,對前來呵斥的人產生怨恨的心理。還苦苦尋找各種理由,企圖證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傢伙,為了隱瞞自己的過失,看見別人說他的缺點就忍不住打人,結果自然原形畢露。
意在說明人要虛心接受他人的評價,對於一個人正確的評價是這個人言行的必然結果,要想改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必須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不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又希望別人給予好的評價,只是自欺欺人。
原文出自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經》:昔有眾坐於屋中,贊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過:一者喜嗔,二者做事倉促。爾時,此人適過門外,聞是語,便嗔恚,即入其屋,禽彼道已過惡之人,以手撲打。傍人曰:“何故打人?”
其人答曰:“吾何時喜嗔、倉促?此人者道我喜嗔恚、做事倉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時現驗,云何諱之?”
譯文:
從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間屋子裡,其中有一個人感嘆另外一個人德行很好,只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發怒,二是做事倉促不沉穩。這個時候,正好被說到的那個人從門外經過,聽到這個話,非常生氣,就闖進去,抓住剛才說他缺點的人,用手擊打他。其他人就問:“你為什麼要打他呢?”
那個人說:“我什麼時候發怒了,又怎麼毛毛躁躁了?但這個人卻把我說成這種人,我當然要打他了。”邊上的人說:“現在你易怒、輕率的樣子已經原形畢露了,還企圖隱瞞嗎?”
擴充套件資料:
《喜嗔之人》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別人指出自己的過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擊對方,結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來他的愚蠢和迷惑。
好比世上有一個酗酒的人,發酒瘋後被人呵斥,心裡老大不願意,對前來呵斥的人產生怨恨的心理。還苦苦尋找各種理由,企圖證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傢伙,為了隱瞞自己的過失,看見別人說他的缺點就忍不住打人,結果自然原形畢露。
意在說明人要虛心接受他人的評價,對於一個人正確的評價是這個人言行的必然結果,要想改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必須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不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又希望別人給予好的評價,只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