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能力提升進修班
-
2 # 百科全書602
要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對違法犯罪分子來講僅僅是殺雞敬猴遠遠不夠,只要有達到起訴條件也有必要殺猴給猴子看。
-
3 # 拼搏的小諸葛
殺雞敬猴的本意。是訓猴人在猴 的面前殺雞,以雞的鮮血來震懾群猴,進而達到繼續教化的目的。
耍猴人為什麼選擇殺雞敬候,而不選擇殺猴敬猴。
主要原因是殺機也殺猴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雞往往有招搖作亂的說法。
與殺雞儆猴有相近意義的還有以儆效尤、殺一敬百。
從殺雞儆猴成語本意的角度來出發作用於實際中的殺雞儆猴是指透過懲罰一小部分人來達到警示的作用。
而懲罰能否達到警示作用的關鍵點在於兩個方面,第一也就是被殺的這個雞,到底對猴產生的衝擊有多大?第二也就是被警示這個猴所受到的影響的程度有多重?
理想狀態下,只需要殺雞就可以對後產生警示作用,使其不敢作亂,規規矩矩,也就可以認為殺雞是有用的。
另外一種情形就是,即使是殺雞也無法啟動,震懾群猴的作用這種情況雖然比較極端,但是也有可能會存在。此時就反映出單,靠懲罰是無法起到警示的作用的。
就需要透過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
4 # 錦繡中華一捧土
殺雞儆猴的作用,有一定作用。但是迷信殺雞儆猴,那是在為自己找藉口。
例如,國家為了懲治腐敗,樹立廉潔奉公的影響,必然要打擊貪汙腐化分子。因為以權謀私的人,受賄行賄之人,有蒼蠅也有老虎。例如我們只選擇蒼蠅打,而不打老虎,那麼國家法律對老虎就沒有震懾作用。所以只殺雞儆猴不行,要想對猴子起到震懾作用,必須加大懲治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拍發打!也就是說,不僅要殺雞儆猴,而是要殺猴儆雞。不管是蒼蠅還是老虎,只要貪汙受賄,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或者權色交易,必須嚴懲不貸!
符合以下條件的殺雞儆猴,應該是有用的:
第一,雞的價值要遠遠小於猴子
如果雞和猴子的位置對調就不是殺雞駭猴了。這樣既損失了有用之人,還可能引起公共憤怒。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可以殺掉違反軍令狀的馬稷,卻不能殺掉違反軍令狀的關羽。因為兩個人對於蜀漢的意義是不同的,除去關羽一身武藝之外,還有特殊的身份——劉備的兄弟。
機關上,想要拿一個人出來“恫嚇”眾人,這個人不能靠山太大,太大就會引火燒身。當然,最佳的人選最好是,有才能,但是沒有太強背景的,這樣,既能恫嚇眾人,也不會讓上面有所微詞。
第二,支撐要足夠
殺雞駭猴本身就是一個權力的槓桿作用,如果沒有中間足夠的支撐,那麼,可能殺雞不成,自己反而被殺。姜太公之所以能夠殺掉狂橘,根基在於,周朝初定,已經沒有商紂從中作梗。如果在滅商之前殺掉狂橘,那麼,不僅不能嚇住猴子(其他賢人),還會讓猴子跑到另一邊,推翻自己的政權。
機關上,選對殺雞的時機很重要,時機不對,自己的地位不穩,那麼殺雞不成,反被猴子所滅。所以,孔明被劉備三顧茅廬請進來的時候,關羽和張飛都很傲慢,極不配合,甚至故意刁難和挖苦。但孔明不殺關羽,不僅僅是關羽位置高,還因為自己的地位比較低,還不足以服眾。此時,孔明剛剛過了劉備的考核期。
第三,足以震懾猴子
如果殺雞時,猴子沒有看到,那麼,就沒有了殺雞的意義。所以,殺雞駭猴要讓猴子看到。比如,姜太公三次去請狂橘,就把天下賢人的眼睛吸引到狂橘身上,旁觀狂橘最後結果如何。而殺掉狂橘就足以引起重視。如果偷偷把狂橘殺掉自然不會“引人側目”,還會讓眾人以為殺雞隻是殺雞,也許主人想吃雞肉。自然起不到恐嚇猴子的作用。
引導輿論的觀點很重要,只有大家都在關注,才能起到“恐嚇”效果。往往新領導上任後,都會頒佈條例法令,引導眾人的眼睛,當某個人出現問題,就“被”落入“眾矢之的”。
第四,選對雞
當然,不是所有的“雞”都可以隨便殺,這隻“雞”至少要犯一點兒錯誤。從歷史來看,大多的“雞”都是飛到枝頭“想當”出頭鳥的,不懂得明哲保身。比如,在天下初定的時候,狂橘仍是自命清高,讓太公請了三次,依舊頑固不化。自然,就引起了太公的反感——一個小小狂橘都這樣,以後法令怎麼可能釋出下去?!於是就起了殺意。
機關權勢變化很快,走在新一代風波浪尖的人,總是被殺死在沙灘上。所以,如果不是真的追求名利,就得把自己隱藏起來。因為不管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都可能因“名”而死。
當殺雞儆猴結束後,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政策法令得以執行,前面的黑臉就變成了後面的紅臉,寬宏大度等等舉措也就應運而生。“不以霹靂手段,怎顯菩薩心腸”,這樣前期震懾了猴子,後期籠絡了猴子。當然,地位更為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