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蜀漢在歷史上還是出了不少名將,雖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表達了蜀國晚期人才極度缺乏的現狀,但這只是與蜀國“五虎上將”相比之下所發出的感慨。當然五虎上將之後蜀國也並不是無將可用。

    先說一下蜀國的五虎上將,五虎上將指的是劉備的五員得力猛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那麼這幾員猛將為何能名留青史,讓後人能有蜀中從此無大將的感慨呢?

    先說關羽,他在赤壁之戰立了大功,被封為襄陽太守,受劉備之命,留守在荊州。張飛勇猛無比,一次在劉備被敵軍擊退以後,面對敵人的追兵,張飛只帶著二十多人馬為劉備斷後,讓劉備等人能順利逃過曹軍的追捕,後被封為西鄉侯。而馬超則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後被曹操封為都亭侯,統領著整個馬騰的舊部,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被封為驃騎將軍。

    還有就是黃忠,他不但幫助劉備攻打過劉璋,還在定軍山一戰中斬殺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因此在劉備稱帝后被封為了後將軍。其中比較厲害的就是趙雲了,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多年,南征北戰,此人心思縝密,功績無數 ,在去世後還被劉備之子劉禪封其為順平侯。

    五虎上將雖厲害,但因當時戰事頻繁,大多都英年早逝。後有魏延,楊議等人也都算得上是蜀國名將,但是名望遠不及前五位,並且都跟隨諸葛亮的步伐相繼死亡了,所以說蜀漢人才沒有得到有效培養,以致於造成斷層隔代的局面,逐漸變得枯竭了。

  • 2 # 知未是也

    謝邀!蜀中有沒有大將我不能肯定,但在姜維北伐時,廖化確實作了先鋒,並一直到蜀國最後滅亡,除了姜伯約,蜀國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征善戰、力挽狂瀾的大將之才。蜀國也許有大將,但為什麼在蜀國北伐和滅亡時卻沒有出現,這才是值得我們應該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一方面說明蜀國確實沒有有用之才,另一方面說明既是有大將,也不願意為蜀國效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問題呢?一是蜀國在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人才培養問題上重視不夠,二是諸葛孔明在治國理政能力上值得人們懷疑和否定,三是蜀國在用人制度上太過腐敗喪失了人心,不然怎麼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又怎麼在鄧艾偷襲成都時會出現官二代迎敵戰死的悲慘結局?三國演義幫蜀國掩蓋了蜀國的弊端和問題,但蜀國滅亡的歷史卻在告訴了我們三國演義小說中許多沒有告訴我們的東西,那就是蜀國在發動群眾問題上遠遠不及魏國和吳國,所以他最先滅亡了。

  • 3 # 瘋子來了咩

    謝邀,這只是蜀漢無人才的形容。帶兵打仗的將領不是沒有,而是沒有五虎將那樣的上將軍,或者沒有姜維鄧艾鍾會那樣的儒將。文武全才的更是沒有。至於文官,雖然有些人才,但不能帶兵,也不能理一國之政,因此文武都沒傑出人才,這樣的蜀國只能用這話來形容。

  • 4 # 知常容

    是真的沒有大將可用了。前期蜀國最有名的五虎上將。關,張被殺,馬超病死,黃忠病死,魏延被殺,趙雲病死。後起之秀就是姜維,姜維本身,就是一個統帥,他不能當做將軍。

    廖化的生命比較長,所以到後期就成了蜀國最主要的將領之一。包括還有一個文盲將軍王平。都是後諸葛時代成長起來的將領。

    廖化這個人很忠義,我寫過專門文章,有興趣的可以去,我的文章裡找一找。

  • 5 # 頂替者

    諸葛亮太聰明瞭,導至很多將軍都沒有單獨帶大軍的機會!姜維也是諸葛亮死後才真正獨立帶大軍!其實後期也有很多有能力的將軍:王平,霍弋,李灰

  • 6 # 阿爾法熱點

    官渡之戰,曹操確立北方霸主地位,赤壁之戰,基本奠定魏蜀吳三分格局,蜀漢與孫吳之間的夷陵之戰,則是開啟了“後三國時期”,也就進入了諸葛亮北伐時期。

    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跟隨他的總是那麼幾個人,魏延、姜維、王平、關興、張苞、廖化、吳懿、張式,等等,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才匱乏窘境可見一斑。

    那麼蜀漢後期為什麼會出現人才匱乏窘境呢?

    PS: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有爭議,但是蜀漢人才匱乏是沒有爭議的事實。

    第一、蜀漢缺乏長久穩定的根據地。劉備起兵之後,一直被打的東奔西跑,沒有自己穩定的根據地,也就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才選撥制度,後備人才不足,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從荊州地面網羅大批人才,也成為蜀漢集團的中堅。曹魏和孫吳則不同,曹操佔據兗州、青州之後,一直比較穩定的擴充套件地盤,也是隨之蒐羅人才,頒佈“求賢令”,建立起良好的選撥制度。孫吳集團,與顧陸朱張吳郡四姓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也是人才濟濟。

    第二、夷陵等系列戰役的後遺症。奪佔益州之後,為鞏固防線,蜀漢集團進行系列戰役,大量人員戰死,比如在漢中之戰,雷銅、吳班,等等,在荊襄之戰中,劉備入川給關羽留下的一整套的荊州班子幾乎全部喪失,馬超、法正等人盛年病故,夷陵之戰的慘敗,張南、馮習、傅彤、程畿等等,或是戰死,或者投降,還有黃權,帶領準備接管荊州的一整套的文臣武將全部拱手送給曹操,大量後備人才的死傷造成了極大斷層。

    糧食種植豐歉一年,人才的培養需要的時間多得多。

    第三、益州豪強集團的不合作。蜀漢集團本來就是偏安一隅,佔領九州中的益州,本來就是地域狹小,人才匱乏,劉備雖託孤諸葛亮和李嚴,欲拉攏當地豪強,無奈效果有限。加之後期諸葛亮不斷打壓當地豪強,鞏固統治,激起了豪強不滿,普遍採取不合作態度。

    豪強,興起於東漢的一種地方勢力,一般都是世家大族,享有特權。東漢光武帝劉秀和很多手下都是南陽當地豪強。

    另外,後備人才的不足還與諸葛亮個人有關,記得司馬懿問諸葛亮的使者,使者說諸葛亮打軍棍等軍法都要親自監督,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事必躬親,不能放手,手底下人就沒有成長的機會。

    應該說,人才匱乏是蜀漢集團長期處於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 7 # 嘟嘟讀讀

    一個人既要靠個人的努力,也要靠時代的機遇。

    最大的威脅不是過去不堪回首,而是未來無人可用;過去的輝煌決定你現在的高度,現在的儲備決定未來的高度。

    這句話並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掃迷帚》第二十四回。這句話的本意並非指蜀漢無人可用了。《掃迷帚》中原文是:“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寵妻來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原文指廖化年輕,並沒有說廖化能力平庸。

    雖然如此,蜀漢後期的大將真的不多了,人才青黃不接。這也怪不得諸葛亮,在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之後,劉備諸葛亮確實培養了一批新生代將領,可惜全死在了夷陵之戰中了。加上蜀漢人口本來就沒有中原多,導致蜀漢的新生代將領嚴重斷代。而廖化作為跟隨關羽的將領,其年齡上也是比較年輕,在早期並沒有顯示出廖化。

    廖化是一個文職官員,任主簿。歷史上,關羽兵敗後,廖化迫不得已投降東吳,後來炸死回到劉備身邊。廖化的年齡並不大,在後期擔任的重要官職,並且屢次升遷。

    但是廖化出生的時代不太好,廖化雖然沒有天賦異稟,如趙雲關羽,但是也是一個高階人才。他年輕的時候,被名將們掩蓋了光芒,在蜀漢後期,他被歷史的潮流掩蓋了光芒。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公園249年,郭淮在成重山打敗姜維廖化,在此之前,廖化大陸異常勝仗,殺了魏國兩個大將。

    廖化的能力還是有的,不然諸葛亮不會用他做先鋒。只不過,像關張趙馬黃這個能力水平,蜀漢真的沒有了。所以後來才會把“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當作是蜀漢缺乏人才來理解。

    題目後一半確實是對的,蜀漢後期確實沒有什麼大名將。

  • 8 # 指動濟南

    民間有句老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如果單看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廖化沒有當先鋒的能力和資格,只是因為沒有蜀漢軍中無人可用了,所以才只能讓廖化充當一下。

    不過,也許真實的意思和民間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1、蜀漢真得無人可用了嗎

    在揭示這句話的真實意圖前,先來解答下面這個問題:蜀漢真得無人可用了嗎?現在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回答:相對與曹魏陣營的人才輩出,蜀漢人才斷檔嚴重,青黃不接,可以稱得上“頂樑柱”的大將更是屈指可數。從這個層面上講,蜀漢確實無人可用。

    蜀漢後期的主要軍事人才,大體可分為3個檔次:

    末檔:偏將、副將、先鋒。以鎮北將軍王平、安漢將軍李恢、揚武將軍鄧芝、巴東太守 羅憲、右車騎將軍廖化等為主要代表。

    次檔:主將。以左車騎將軍張翼、平北將軍馬岱、左將軍吳懿、後將軍吳班、奮威將軍馬忠、輔國將軍董厥等為主要代表。

    首檔:元帥。就兩個人,一是大將軍姜維、二是車騎將軍夏侯霸。

    這就是蜀漢後期的軍事人才家底。真得不厚實,而且多數是劉備創業打江山時的老班底,真正蜀漢立國後湧現出來的人才少得可憐。所以,誰要說蜀漢後期有人可用,那可真是睜著眼說瞎話了。

    2、蜀漢無人可用相對於曹魏更明顯

    蜀漢後期人才儲備,相較於孫吳陣營來說還算全面。尤其是文將中的蔣婉、費禕深得諸葛亮真傳,完全是蜀漢的“柱國”。但與曹魏陣營相比,蜀漢就非常慘了,尤其是與曹魏立國後湧現出來的人才相比,質與量上都有巨大差距。

    不僅曹魏的司馬一家全是帥才,而且人才倍出,基本上全是首檔的帥才,主要有:

    關內侯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鎮東將軍毌丘儉、振威將軍陳泰、前將軍文欽、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前將軍郭淮……這些人的主要特點都是能夠獨擋一面,放在蜀漢陣營裡,都是首檔次的人才。

    所以可以看出,曹魏陣營文臣、武將質與量的水平,即使蜀漢與孫吳疊加,也趕不上其十分之一。尤其當姜維出兵伐魏,只能讓廖化充當先鋒時,蜀漢無人可用狀況可見一斑。另據考證,廖化充當先鋒出徵時,年紀已接近70歲。

    3、廖化的能力和水平究竟如何

    民間認為廖化沒有當先鋒的能力和資格,實在是大大的誤解。一方面是因為《三國志》沒有單獨為廖化立傳,《資治通鑑》也沒有關於廖化太多的褒揚。即使《三國演義》對廖化的描述也多與相關人員摻雜,沒有重要書寫。

    這就使民間對廖化這個人物形象不深刻、不完整。據相關野史記載, 廖化是沔南的大族。曾是關羽的前將軍主簿,關羽被孫吳所殺後。廖化詐死,逃過一劫,帶著老母親日夜兼程,跑到了四川秭歸,迴歸到劉備身邊。

    在劉備創業打天下時,廖化處在關羽的光芒之下,實在是無從施展,即使有所作為,在關張馬黃趙的戰績,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人才力量最雄厚的蜀漢前期,不僅是廖化,其他人也只能偶爾露崢嶸。

    劉備蜀漢立國後,廖化被封為宜都太守。在諸葛亮的逐年北伐中,他的職務也不斷升遷,右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直至封中鄉侯。後世評價,廖化“官德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

    “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這句民間俗語,反映了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現實,讓前期並無太多軍事亮點的廖化挑大樑,確屬無奈之舉,何況這還是一員老將。

    不過這句話,並非是指廖化的能力和水平較差,至少在蜀漢當時來說,廖化還是出類撥萃的。當然他最大的短板是年齡,因此也就無法與曹魏陣營中的鄧艾、鍾會們相提並論了……

  • 9 # 68335IPKH

    何謂大將?大將也是小卒開始做起,經歷大小戰陣,九死一生,透過一刀一槍的博殺逐漸成為大將的。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因此廖

    化是可以成為大將的。

    但-是在蜀漢後期,這樣的大將何以越來越少呢?我認為,這不是少,而是沒有被發現,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見。做為蜀漢後期政權的實際當政者,孔明難辭其疚,眾所周知,六出祁山伐魏,孔明完全可以做陣後方,派大將伐魏即可,可孔明卻什麼事事都親歷親為,美其名曰,為報先主知遇知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孔明大政方針上的錯誤決策,直接導致蜀漢後期人才枯竭,關鍵時刻,無可用之將。人才有一個被髮掘,培養,厲練,成長成材的過程,孔明大小事皆親自動手,不給它人機會,會有人才脫穎而出嗎?錯誤決策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只顧伐魏,導致後方不穩,錢糧短缺,使伐魏幾次功敗垂成。

    因此,我的結論是,不是蜀漢無大將,而是沒有被發現,培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人處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