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方圓論壇
簡單來講,別人稱呼劉備為“玄德公”,這種做法只是敬其名,而非敬其人。這裡要說明一點,古代人們互相之間稱呼,相熟之人,或者朋友之間都只稱呼“字”。一般來說除非陌生人和仇人。否則人們之間一般是不會稱呼對方姓名得。比如劉備字玄德,別人尊稱他為玄德。袁紹字本初,別人就稱其為本初。曹操字孟德,所以別人就稱其為孟德。一般來說同輩之間都就稱其為“兄”,也就是說回家一個字尾。但如果想要表示對一個人的敬意,那麼就會在其字後加一個公字。以此來表示對其的尊敬。比如“玄德公”這樣的稱呼。
為什麼我會說別人稱劉備為“玄德公”是敬其名,而非敬其人呢?在古代別說東漢時期了,幾乎在絕大多數時期,家庭出身都決定了社會地位。劉備一個織蓆販履之徒,說白了就根本沒有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看上眼。他們之所以會高看劉備一眼,剛開始還是因為劉備的師門。劉備早年間曾拜師盧植學習,要知道盧植一方面是朝廷重臣,另一方面盧植又是有名的大儒。劉備能當上盧植的弟子,其等級地位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也正因為劉備師從盧植,所以劉備在初期投靠同門公孫瓚的時候才會被高看一眼。
之後黃巾起義爆發,劉備更是積極的參與到了鎮壓黃巾軍的戰爭中。但也因為劉備沒有什麼家庭背景,所以雖然劉備在征戰黃巾過程中立下一些戰功,但最終依舊是一副雞飛蛋打的樣子。在此之後劉備又屢次鎮壓了匪患。因此劉備也算是有些名氣。雖然劉備依舊沒有立足之地。但大家也都知道世間有劉備這麼一號人。後來徐州陶謙被黃巾軍殘部圍攻都時候,陶謙也特意找了劉備求援,劉備因此帶上自己全部的三千人馬到了徐州。後來陶謙又惹到了曹操,田楷又帶著劉備來救援陶謙。此時的陶謙為了拉攏劉備,所以才會對劉備禮遇有加。玄德公也是陶謙最先開始稱呼的。
之後劉備先後投奔了曹操、袁紹和劉表。他們三人之所以會尊重劉備,也都各有原因。曹操禮遇劉備,那是因為一方面劉備在世林有些名望,再加上劉備是漢室宗族。所以曹操想要拉攏劉備,以確立自己的忠臣賢良的地位。袁紹禮遇劉備的原因就更加簡單了,一方面看中劉備的漢室宗族身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背叛了曹操的劉備自然被袁紹所中意。
劉表之所以禮遇劉備,也是因為劉備和自己同宗同族,劉表不好不接納劉備。這一切都是為了名譽。真要說劉備多麼尊敬劉備這個人,那就是完全瞎扯了。事實上在劉備到荊州後開始大肆拉攏荊州本土名士後,劉備恨不得弄死劉備,更談不上什麼尊敬了。
-
3 # 惟德是崇
回答題主這個問題,仍然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依據,試舉幾例。
劉備第一次投靠的是幽州太守劉焉。第一回中這樣寫道:“(玄德)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
劉備的第一次投靠,當是愉悅的,因為幽州太守認他為侄,大有收穫。與劉焉這樣的人攀上叔侄關係,比什麼都重要。第一次投靠劉焉,劉備收穫的是喜悅。
後來,劉焉令鄒靖引劉備、關羽、張飛戰黃巾軍,大勝而回,劉焉大喜。
劉備第二次投靠的是盧植。後來,解青州之圍後,鄒靖引軍自回,劉備帶自己的五百餘人投奔盧植。第二回中這樣寫道:“(玄德)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後來盧植遭陷害被囚,董卓接替。當董卓聽到劉備自己說是“白身”的時候,“卓甚輕之,不為禮”。
劉備的到來,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由此可見,盧植對劉備是很看重的;而接替他的董卓卻“甚輕之,不為禮”。這是劉備出場以來,第一次遭人白眼。這時,張飛一定要殺了董卓,才解心頭之恨。後來,被劉備和關羽勸下。第二次投靠,先喜後怒,怒大於喜。
第三次劉備投靠的是朱雋。一怒之下,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來投靠朱雋。第二回中這樣寫道:“於是三人連夜引軍來投朱雋。雋待之甚厚,合兵一處,進討張寶。”
投奔朱雋之後,劉備、關羽、張飛屢立戰功。因此,被任命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到任後,因為督郵蔑視劉備,被張飛怒打。後來,劉備棄官投劉恢。
第三次投靠朱雋,先收穫的也是喜悅,後收穫的是憤怒。
第四次投靠的是劉恢。關於劉備的第四次投靠,第二回中這樣寫道:“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關、張三人往代州投劉恢。恢見玄德乃漢室宗親,留匿家中不提。”
這次投靠對劉備非常重要:一方面躲過了官府的追捕,另一方面,為劉恢後來向朝廷引薦他贏得了時間。
第五次是因為劉恢的引薦而投靠幽州牧劉虞。投靠劉虞後,因征戰有功,被劉虞舉薦。第二回中這樣寫道:“劉虞表奏劉備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郵之罪,除下密丞,遷高堂尉。公孫贊又表陳玄德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
在劉恢的引薦下投靠劉虞,是一步好棋:既使朝廷赦免了鞭督郵之罪,更鋪平了通往仕途的寬闊道路。這次的投靠,當是喜而又喜。
第六次是因公孫瓚的邀請而投靠公孫瓚。第五回中這樣寫道:“瓚嘆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玄德曰:‘願往。’”劉備、關羽、張飛在這次的征討中戰功顯著。戰後,隨公孫瓚歸,任平原相。
第六次的投靠意義重大,使得劉備對諸侯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使諸侯之間對劉備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這一切,對他今後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第七次是投靠曹操。第十六回中這樣寫道:“卻說玄德前奔許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孫乾來見曹操,言被呂布迫逼,特來相投。操曰:‘玄德與吾,兄弟也。’便請入城相見。……操待以上賓之禮。”
這次投靠,時間雖短,卻達成了要聯手剿滅呂布的共識:第十六回中這樣寫道:“操曰:‘布乃無義之輩,吾與賢弟併力誅之。’玄德稱謝。”曹操稱玄德為“賢弟”,劉備定當感激不盡。後來,他們合力把呂布消滅。
劉備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無論自己處在怎樣的不利情況之下,總會有人接納他,並且“以上賓之禮”對待他。只有一次例外的情形,就是董卓對他“甚輕之,不為禮”。
回覆列表
劉邦在創業初期混不下去了,也想投靠景駒,結果遇上同樣想投靠景駒的張良,兩人一見如故,張良就投靠了劉邦,劉邦也就單幹了,但是,後來投靠了楚懷王。
呂布先投靠丁原、後投靠董卓、袁紹、張揚、張邈、劉備,還想投靠曹操,結果被曹操殺了。
所以,劉備前期投靠實力強大的諸侯,這是很正常的,
有人提問,為什麼曹操知道劉備是大英雄,還不殺了他,問題是,一個大英雄投靠你,你把他殺了,以後誰還敢投靠你呢?你就這點胸懷,哪有一點帝王的樣子?
打天下的君主,主要工作是什麼呢?
有人說,打仗啊!嗯,項羽那樣麼?
君主不需要會打仗,會用人就行了。
君主的主要工作,就是招降納叛,就是如何拉攏更多的英雄豪傑來壯大自己,支援自己的人多了,支援對方的人就少了。
最典型的劉邦,楚懷王讓他做西路軍元帥時候,只有幾千人,等入關的時候,有數萬人,打仗人越打越多,人哪來的?就是一路招降納叛啊,吸納別人的隊伍,比如酈食其兄弟的隊伍4000多人、剛武侯的隊伍4000人,張良的幾千人,
如果劉邦容不下這些人,怎麼滅秦?後來楚漢相爭,也是讓韓信攻打諸侯王,讓諸侯王站隊自己,壯大自己,所以垓下之戰是諸侯聯軍70萬人打項羽。
所以,打天下的帝王,做的就是這個事,劉備投靠諸侯王,諸侯王迎接他,不是很正常嗎?
不僅是曹操,袁紹、孫權、劉表都是如此。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當時袁紹還是最強大的軍閥,官渡之戰還沒爆發!
《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