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元前
-
2 # 笑看往事如雲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現代史教授克里斯托弗·諾恩在他的代表作《俾斯麥傳》中,開篇第一句話:
帝國的締造者,現代化的攔路虎和白色革命家,軍事家,老百姓,戰爭發動者,和平主義政治家,民族英雄和天才,德意志邪惡的幽靈和魔鬼。
諾恩說的正是《俾斯麥傳》的主角,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中國的歷史課本中,給了俾斯麥很高的評價。而俾斯麥的一生,也確實是無比輝煌的。1862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後的第三天,他在普魯士下院的首次演講中他說了一句話:“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正是因為這句話,他從此被世人稱為鐵血宰相。
但是俾斯麥在統一德意志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使用了他的智慧和意志,讓德華人在統一和崛起的過程中,儘可能的少流血。
1863年,俾斯麥的三次王朝戰爭來開序幕,他首先向北歐相對弱小的丹麥開戰。由於當時的普魯士還比較弱小,因此列強並不在意,而且普魯士在奪取丹麥的一部分領土後,還送了一半給奧地利。因為俾斯麥的精密籌劃,各個大國對普魯士的崛起並沒有擔憂。
1866年普奧戰爭前,普魯士首先不斷對奧地利讓步,奧地利變得愈發貪婪,要求普魯士出讓從丹麥奪走的全部領土,這讓奧地利在道義上處於劣勢,因此普奧戰爭的的藉口也是奧地利一方違約。戰前俾斯麥首先犧牲土耳其利益拉攏俄國,隨後假裝同意法國佔領漢堡和萊茵河,與義大利簽署了戰爭同盟關係,南北夾擊奧地利,德意兩國的友誼,也從此開始。結果奧地利在戰爭中失敗險些亡國,但是俾斯麥認為奧地利體量過大很難吞併,普魯士的首要任務是兼併和回收那些德意志小邦,就只是簡單的將其驅逐出德意志聯邦,沒有趁勢消滅這個國家。
1870年,俾斯麥首先在電報中辱罵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導致法國首先對普魯士宣戰。俾斯麥以此為藉口,煽動法國控制的南德意志聯邦的同胞反抗法國壓迫。南德意志的人並不知道俾斯麥辱罵拿破崙三世,只知道多年來四分五裂的德國需要向法華人交錢,現在又見到法華人首先宣戰,因此民族感情被激發,團結起來擊敗了法國。普法戰爭勝利後,巴伐利亞等地被普魯士吞併,德意志共和國完成統一。雖然阿爾薩斯和洛林歷史上確實是德國領土,但法國已經治理很久,小學課文《最後一課》中把普魯士當成侵略者,也說得過去。
普法戰爭進行的過程中,歐洲大陸的強國英俄兩國擔心德意志從此崛起,曾經有過干涉的計劃。但是俾斯麥以他高超的外交手段,首先言語上承認了英國對世界的領導,再一次用其他國家的領土滿足了俄國的需求,從而讓英俄兩國保持中立,眼睜睜的看著這個日後讓他們苦不堪言的大國誕生了。
我們看到,俾斯麥的存在讓整個德國從無到有,並且變強。歐洲各國都曾經因為俾斯麥而感到困苦,如果說奧地利、丹麥、法國、英國等國家討厭俾斯麥這還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為什麼德華人自己也要稱俾斯麥是“德意志魔鬼”呢?要知道德國在統一的過程中雖然發生了流血犧牲,但是俾斯麥已經發揮了他的智慧,讓戰爭傷亡減少到了最低。相比較國家分裂可能引起的傷害,統一帶來的益處遠遠大於這些犧牲。
其實這跟德華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近現代以來大批哲學家的湧現,正是因為他們思辨的思維。而俾斯麥在擔任宰相期間,確實對整個德國曆史甚至人類歷史,都產生了“魔鬼”一樣的作用。
本來一種先進的體制已經在德國實施,是俾斯麥摧毀了它。
1848年歐洲發生了激烈的工人運動,各國紛紛妥協,德國當時也已經建立了一個類似於英國的議會,權力很大,他們與皇室矛盾很深,德皇威廉四世曾經拒絕接受議會授予的皇帝稱號,表達對議會的不承認。俾斯麥上任之後,他首先利用工人階級去遏制資產階級和議會,逐漸在德國建立了軍國主義體系。
後來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輕易的發動兩場世界大戰,都與俾斯麥在德國形成的這種系統有關係,議會總是被輕易的廢掉。尤其是是1882年,正是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才形成了三國同盟,直接造成了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拋棄了與工人的合作
德國統一後,他開始拋棄與工人合作,鎮壓工人運動,阻礙了德國社會的進步。雖然他透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保險制度、社會保險,但都掩蓋不了他的獨裁本性,這為德國後來發動世界大戰從上層建築埋下了伏筆。蘇聯歷史學家葉魯薩里姆斯基評價俾斯麥:1848年不徹底的革命的掘墓人。
從這個角度看,俾斯麥雖然建立了一個鐵一樣的德國,但是卻把德華人的心也變得像鐵一樣冰冷,給整個人類歷史都埋下了禍害。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俾斯麥去世時,德意志報紙刊登了他向德皇威廉二世辭職信,信中俾斯麥強烈的指責威廉二世不應該破壞與俄國的友誼。在俾斯麥的心中,德國下一步的打算是犧牲東部的利益給俄國,然後去全力對抗法國和英國。從後來的歷史程序看,幸好德華人最後沒有按照俾斯麥的思路延續下去,否則他將不僅是德國和歐洲的魔鬼。
-
3 # 大風發兮揚天威
俾斯麥,普魯士王囯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先後發動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完成德國的統一。俾斯麥出身保守主義的容克貴族,在容克莊園度過少年時代,又被送往母親所在城市度過青年時代,所以形成了自己獨特立場。俾斯麥上臺破壞了可能通向議會制的普魯士民主程序,並採取了憲法漏洞理論給威廉一世,政府超越憲法和實行無議會統治敝開大門。同時在選舉權擴大問題上採取更激進方法,強勢推動普選制。在保守派眼中被視為叛徒,在革命派眼中稱為“白色革命者”。他把統一德意志這一最具革命性事業賦予一種最能滿足保守主義的王朝戰爭來完成。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沒有俾斯麥先生,統一的德國就不可能出現,也就不存在現在的德國。當然也許也不存在“第一戰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史與世界史的發展的路徑,也就會與今天有一定的偏差。
由此可見,是俾斯麥先生的作為,讓日耳曼民族深度參與了世界史的程序,是俾斯麥先生的才華,導致德國成為了一個受世界肯定的強國。顯然,俾斯麥先生是一個影響了人類歷史程序的重要人物。
如今,西方學者,甚至是德國學者,都紛紛將俾斯麥先生,稱之為“白色革命家”。這就是說,西方學者一方面認為俾斯麥先生是反動派,是恐怖分子,甚至是反人類文明、反社會發展的傢伙。另一方面,西方學者也承認,沒有俾斯麥先生,就不存在統一而強大的德國。
西方人,不懂因果,不計過往,只顧眼前。西方人看問題向來很片面,尤其以德華人最為極端。
1,如果沒有俾斯麥先生,統一的德國不可能誕生。所謂德意志,說得好聽點是一堆小國,說得難聽點,就是一堆部落小邦。遲早會被其他強大的族裔,給瓜分掉。屆時,日耳曼民族的地位,絕不會高過今天的加泰羅尼亞人丶庫爾德人。
2,如果德國不統一,就不可能誕生賓士汽車丶西門子公司,不可能在工業、科技方面,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能在工業和科技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必須要有一定的國家體量。太小的國家,不可能有大作為。
3,如果沒有俾斯麥先生,今天的德國學者,就連在世界上高談闊論的資格都沒有。弱小國家人士,提的觀點,會被世界無視,上不了大臺面。
誠然,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分析歷史都是用的當代思維。但是看待歷史時,一定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一旦脫離當時的環境,去看待歷史,那就是很不合適。
個人可以肯定,倘若沒有俾斯麥先生,今天的日耳曼人連談論“白色革命家”的資格都沒有。
回覆列表
德國現代史教授克里斯托弗·諾恩曾在《俾斯麥傳》中,說過一句話:帝國的締造者,現代化的攔路虎和白色革命家,軍事家,老百姓,戰爭發動者,和平主義政治家,民族英雄和天才,德意志邪惡的幽靈和魔鬼。這句話說得正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在歷史上,對俾斯麥的評價很高。而俾斯麥的一生,也是比較輝煌的。1862年,俾斯麥擔任德國首相之後,首次發表演講:“當代的重大問題透過議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他被後人稱為鐵血宰相。
但是德意志統一和崛起的過程中,俾斯麥儘可能的讓德華人少流血。
1863年,俾斯麥向北歐弱小的丹麥開戰。而當時的普魯士實力並不強,所以很多列強並不在意,後來普魯士奪取丹麥的一部分領土後,還送了一部給奧地利。也正是因為俾斯麥的這種計劃,各個列強對普魯士的崛起並沒有在意。
1866年普奧戰爭發生前,奧地利變得愈發貪婪,奧地利要求普魯士讓出從丹麥奪走的全部領地,各列強開始譴責奧地利,那麼發生普奧戰爭的,也是因為奧地利一方違約。戰爭前俾斯麥將土耳其利益給了俄國,以此來拉攏俄國,隨後又與與義大利簽署了戰爭同盟關係,對奧地利形成了南北夾擊形勢。結果奧地利在戰爭中大敗,差點亡國。
1870年,俾斯麥辱罵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導致拿破崙直接對普魯士宣戰。而俾斯麥以此為藉口,煽動法國控制下的南德意志的同胞反抗法國的進攻。而南德意志的人並不知道俾斯麥辱罵拿破崙三世,現在拿破崙進攻德意志,直接激怒了南德意志人民的憤怒,民族感情被激發,法國被擊敗。普法戰爭結束之後,普魯士吞併了巴伐利亞等地,德意志共和國完成統一。
雖然俾斯麥建立了一個鐵一樣的德國,但是他卻把德華人的心也變得像鐵一樣冰冷,給整個德國埋下了戰爭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