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可見證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我覺得他們都是英雄,不過被人們遺忘了我先慢慢的說,很多人誤認為
安史之亂
以後大唐衰弱,國力大大衰弱,西域大部分領土都自安史之亂
以後丟失,其實是錯誤的認識。雖然
安史之亂
以後大唐國力不入以前,但是不論是吐蕃還是回鶻都沒有能力完全佔有西域全部領土,唐軍直到公元797年才完全失守西域。到公元842年吐蕃大亂 ,回鶻也遭遇特大內亂,此時,唐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出兵自己的盟友回鶻,大破回鶻部數十萬之重,乘機恢復漠北、隴北,擴地3000裡。此時唐朝在英武的武宗和名相
李德裕
的領導下削奪宦官權力,打擊
藩鎮割據
,出兵回鶻和吐蕃。一時間,大唐國威大振,開創了比元和中興還要強盛的會昌中興。
宣宗即位以後也勵精圖治,宣宗乘吐蕃衰弱,收復了今甘肅陝西很多的國土。後來位於西域沙洲的張義潮率眾歸順大唐,宣宗乘機出兵接應張義潮,在義潮英勇的領導和西域廣大漢人的努力下,淪陷吐蕃達數十年之久的西域大部分領土光復。對比今天的地圖,也就是西到西域的吐魯番 、哈密、 延哈密,南下青海到甘肅的河西走廊,完全重新迴歸大唐。張義潮也完全稱得上是一個
民族英雄
李聖天,在宋史中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在西域建立了大功業,李聖天始終忠誠的奉大宋為中央,他穿漢服,行漢制,奉宋朝皇帝為主,堅稱他所建立的于闐國是中原大宋的領土.在他的努力下,西域土地上出現了萬里盡漢歌的情景,漢族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新疆大地廣為傳播.與此同時,公元915年的一個深夜,西域人索圖克帶領自己的慕思林親軍,在喀什噶爾的皇宮內進行了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殺死了他的叔叔,不信慕思林教的大汗奧古勒恰克,一舉奪回了喀喇汗大汗之位。這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個信仰慕思林教的地方政權首領。他死後被安葬在阿圖什。蘇丹索圖克麻扎至今還被新疆慕斯林們視為宗教“聖地”。公元955年,索圖克的長子巴依塔什繼位。靠武力繼續推行慕思林化,穆慕思林教被正式定為國民教育。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喀喇汗國,就是從公元960年開始,為國際穆斯林教界所正式承認。喀喇汗就成為中國新疆歷史上第一個穆斯林地方政權。從此,喀喇汗國靠武力開始對本境和鄰近地區推行慕思林化。李聖天以佛教為國民教育的于闐政權遭到了喀喇汗國的仇視,宋建隆三年(962),喀拉汗王朝向于闐發動宗教戰爭,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權的支援,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開封、敦煌和于闐之間。于闐國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開封,求得支援。宋朝政府因內部事務紛擾,沒能從軍事上給於闐國予授助,但派了一個157人的佛教僧侶行勤等組成的使團“遊西域”,給於闐李氏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援。喀喇汗國卻得到阿拉伯帝國的支援.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依靠對祖國的忠誠和敦煌歸義軍的支援,他勇敢的率領西域各族人民抗擊喀喇汗的“慕思林聖戰”。李聖天曾派人告訴當時的阿拉伯侵略者呼羅珊總督說:“你們敢加害於我們的任何一人,我就要聚殲所有慕思林團體”。喀喇汗對本境和鄰近地區的異教徒不斷採取野蠻的軍事進攻。聖戰者們高唱:我們像急流賓士,我們出觀在城中;我們毀壞佛寺,我們在佛像頭上撤尿。進行“慕思林聖戰”。為了保衛新疆,為了保衛佛教,從公元963年開始,于闐政權就開始發動了針對喀喇汗的軍事報復,雙方相持不下。969年7月間,于闐又發大兵進攻喀喇汗,曾一度攻佔喀什噶爾。摧毀了阿拉伯侵略者設在新疆境內的重要據點,中國恢復了對新疆的主權領土完整。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一名叫吉祥的僧侶,將戰利品-----一頭大象獻給了宋太祖。這事在《宋史》裡有專門記載。公元998年,于闐大軍於再度兵臨喀什噶爾。他們以自己強大的軍隊為後盾,同時策反了喀什噶爾一帶潛伏的勢力裡應外合發起了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又一次佔領了喀喇汗的王都。喀喇汗王阿;阿爾斯蘭在中亞撒馬爾罕聞報後,立即火速率軍東救。喀什噶爾城下一戰,于闐軍被迫撤退,困守喀什噶爾城之南的艾斯克薩城堡,經過長達5個月的攻守戰,于闐軍隊突圍殺回于闐。阿里•阿爾斯蘭揮師南下,兩軍對壘於英吉沙。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侯賽因戰死沙場。第二戰,阿里的二叔艾山又重傷斃命。第三次猛攻。喀喇汗的這位最高統帥與自己的姐姐艾麗努爾同時被斬,他的屍體被于闐軍隊拋棄,而頭顱被帶到喀什噶爾懸掛於艾斯克薩城堡牆頭。穆斯林士兵全軍覆沒。阿里.阿爾斯蘭的死,為喀什噶爾留下了三處“聖戰”遺蹟,今天,依然是喀什噶爾穆斯林每逢年節必去朝拜的“聖地”。第一處,即艾斯克薩城遺址。在今喀什市郊東南部的艾斯克薩村。第二處古蹟是奧達木麻扎。位於今喀什市東南約50公里處的疏勒縣與英吉沙縣交界處的阿拉甫流沙地帶;是公元991年與998年于闐與喀喇汗兩次血戰的殺場。作為***教在新疆初期傳播的“聖戰”紀念地,引得當地與外地慕思林世代爭相朝拜。奧達木麻扎朝拜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禱告真主讓當年戰死於此地的阿里阿爾斯蘭頭首重合,並祈求當年的“聖戰”英靈們為自己消災求福。第三處遺蹟,便是阿爾斯蘭墓,該墓坐落在市區東南部吐曼河東岸的高埠之上。公元998年的英吉沙大戰,幾乎使喀喇汗毀於一旦。阿爾斯蘭堂侄卡德爾在公元999年,派出使節,向中亞世界求援。由麥達音(即布哈拉)的4位著名伊瑪木(穆斯林教首領)率領的穆斯林東征軍,以及從巴格達、伽色尼(今阿富汗喀布林西南)、花刺子模(在中亞烏孜別克斯坦)等地招募計程車兵紛紛加入了進軍喀什噶爾征討中國異教徒的行列。這支號稱14萬的星月軍。翻越帕米爾高原殺逼喀什噶爾城下,氣焰十分囂張。于闐兩萬漢人及各族軍隊主動放棄喀什噶爾向南撤退,誘敵深入。卡德爾以為有機可乘,窮追不捨。結果在李聖天神出鬼沒的數次出擊後,接連損失了來自巴格達的將軍加拉里丁與花刺子模的將軍卡西姆,但他們依然冒險前進。公元1000年11月11日,戰線轉移到今策勒縣南部山地的波斯坦鄉(殉教者嶺,時至今天新疆還保留著此戰場遺址,每年都有數千新疆回教教徒前來拜祭)。星月軍進入了于闐軍隊伏擊圈,喀喇汗大軍在軍情不明的情況下竟然還全體做起了禮拜。于闐軍隊當然毫不猶豫如猛虎撲食般衝下山來,打得喀喇汗軍一敗塗地。阿拉伯人嘆息說“聖戰者象雪崩一樣被殺死”。這一場鏖戰,星月軍全軍覆沒,來自麥達音的4位伊瑪木全部喪生,至今在波斯坦鄉還能看到“四伊瑪木麻扎”。卡德爾敗北而歸。這一年多的“聖戰”,使喀什噶爾到于闐的千里大道兩旁,留下了一座又一座慕思林的“聖戰”之墓,到今天仍歷歷在目。公元1006年,經過相當的休整恢復,侵略者卡德爾再發大兵進擊于闐政權。由於力量懸殊,在一場殊死的決戰之後,于闐王李聖天戰敗身亡。隨著于闐地區的被征服,整個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勢力開始宣告消亡。李聖天遲滯了喀喇汗國在新疆的擴張達半個世紀之久,于闐2萬漢軍殺死14萬侵略軍的輝煌戰績足以使中華于闐國足以照耀史冊,永垂青史。 -
3 # 唐不聞
850年,大唐長安忽然來了一行滿面塵土、形容憔悴,一看就是經歷了長途跋涉的使者。
天子問使者團為首的僧人悟真:法師從何處來?
悟真顫抖地拿出一份文書呈上,忍不住涕淚橫流道:將軍張議潮,已率當地民眾,收復沙州。特遣我等持書來稟陛下,沙州百姓,幾十年來心懷故國,今日願重新歸順大唐。
滿朝文武聞聽這一訊息,無不震驚。
震驚的原因之一是,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吐蕃趁機入侵了河西走廊,包括沙州,也就是今天敦煌在內的河西各州都被攻陷。大唐國力孱弱,想收復河西卻始終有心無力。沒想到今日,沙州百姓竟在張議潮的領導下,靠本土的力量驅逐了吐蕃人。
震驚的原因之二是,沙州雖然光復,但它地處河西的西南面,和大唐中間還隔著其餘被吐蕃佔領的各州,使者團是怎麼避開途中的種種兇險來到這裡的呢。
悟真一一他們解開疑惑。
當初沙州被吐蕃圍攻,整整堅持了十一年才投降。隨即,吐蕃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統治,直到幾十年後,大唐使者路過此處時,沙州人仍老淚橫流,向使者哭問:大唐皇帝還記得我們這些陷落的百姓嗎?
張議潮將軍世代都是沙州豪族,見吐蕃不仁,暗中結交各種勢力,密謀起義歸唐。
848年,已經 50 歲的張將軍一聲令下,滿城的漢人紛紛響應,趕走吐蕃守將,然後立即修書準備告知大唐。因為沙州和長安相隔千里,中間還有吐蕃勢力隔絕,張議潮將軍保守起見,派出了十個使節團,拿著同樣的文書,從十個不同的方向,紛紛向長安奔赴。
悟真的使節團走了比較遠而相對安全的路線,穿越沙漠,長途跋涉,終於不辱使命,而其他九個團,估計都已喪命在途中了。
天子聞言,不免一陣唏噓,又為張議潮將軍的忠肝義膽擊節讚歎。
悟真藉此機會,說出文書中最重要的一點:張議潮將軍志不僅此,他認為河西各州人民無不希望擺脫吐蕃的控制,迴歸故國。他希望大唐可以出兵,和他東西兩面夾攻,一起徹底收復河西走廊。
但考慮到使節團花了兩年左右才到達長安,再等大唐的使者返回,這樣的計劃顯然已經不太現實了。而苦等不到迴音的張議潮早已經開始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實現收復河西的目標。
果然,在悟真到達長安的第二年,張議潮將軍又派出了使節團,這次到達長安異常順利,因為除了涼州以外,其餘十一州都已在他的領導下光復。大唐因此在河西設定“歸義軍”,由他領歸義軍節度使。
又十年,僅剩的涼州也順利收復。自此,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西走廊,在張議潮將軍幾乎沒有政府軍援助的情況下,徹底打通並回歸。
正是: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收復涼州後的 6年後,69 歲的張議潮主動離開沙州,離開他的軍隊,前往長安為質,因為安史之亂後,朝廷對於擁兵自重的節度使始終有提防戒備之心。這也是他為國盡忠的最後一點餘熱。
-
4 # 看球人
這個問題需要解釋什麼嗎?如果他們還不是民族英雄誰還能稱為民族英雄?
我們理解中的民族英雄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志士。顯而易見,他們兩個都是這樣的英雄。
張議潮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驅逐了盤踞河西地區上百年的,統治殘暴的吐蕃,以大唐節帥之名克復瓜、沙等十一州,也就是河西走廊一帶。這些土地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唐朝滅亡後,中原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狀態,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夠管理西域。公園912年,尉遲婆跋繼位為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這位於闐國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李聖天。自李聖天以李氏為姓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李聖天及其子孫到滅亡也認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他們同中原的宋王朝往來密切,並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臣屬關係,要知道他們可是縱橫三千里的大國。與此同時他們也一直在和侵略勢力做鬥爭,戰爭長達百年。只可惜宋朝並不像唐朝那麼強大,否則他一定能成為我們千古傳唱的英雄。
我們應該記得他們。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李聖天和張議潮這兩個名字恐怕有的朋友都不一定熟悉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已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並沒直接進攻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而是出兵侵佔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線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這一地區的失守意味著大唐的西域軍團被切斷了同中原內地的聯絡,從而成為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為孤軍的西域留守軍團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事實上西域守軍的頑強不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連李唐朝廷也對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亂後第25個年頭,此時安史之亂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換成肅宗再換成代宗繼而又換成德宗,在經歷頻繁的變遷後人們似乎早已忘卻大唐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直孤軍一直在堅守,然而就是在這年北庭都護府守將李元忠、安西都護府守將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這支已失去所有補給援助的孤軍,這支被認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軍竟已獨自堅守了25年。唐德宗對西域軍團的忠貞進行了嘉獎。
西域軍團的傳奇並未就此終結,事實上在此之後他們又獨自堅守10年,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設的另一都護府安西也從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護府最終淪陷的時間目前已無從考證,但一支孤軍獨自堅守35年以上這本身就是一段傳奇。隨著安西都護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鄰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這時的大唐王朝受困於內部的藩鎮割據問題始終無力收復失地。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當地人民甘於接受吐蕃的統治——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個嬰兒,他叫張議潮。
張議潮的家鄉乃是當年漢武帝親設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漢唐時期這裡見證了帝國將士們開疆拓土的功業,見證過絲路商隊的陣陣駝鈴,與此同時也留下了歷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邊塞詩人們的足跡。不過這一切張議潮都無法感知,因為自他記事起敦煌就一直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此時的吐蕃還停留在奴隸制時代,完全沒後世的契丹、女真那種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區不停搶掠老百姓的糧食,甚至公然擄掠人口變賣為奴,與此同時嚴禁當地漢人著唐裝、說漢語。每當有唐朝使者路過河西總會被當地百姓質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邊還有我們這群子民嗎?而每一個路過此處的唐使都心情複雜:這裡難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嗎?可為何如今卻淪陷於吐蕃之手?這個問題成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復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群思考者中就有張議潮。
張議潮以盛唐名將封常清為偶像,苦學兵法韜略,武藝更練得勤,家產更幾乎變賣,用於招兵買馬,就這樣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聲不響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歸義軍!公元848年四十八歲的張議潮終於等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這年吐蕃內亂,於是張議潮趁機率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張議潮率眾收復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派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唐宣宗遂賜詔任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至此“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功德圓滿的張議潮在六十九歲那年來到長安,就任左神武統軍,他七十四歲病故時大唐舉國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張議潮死了,但他建立的歸義軍並沒隨之消亡: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的蘇幹湖)為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張淮深所敗。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開國後以羈縻之策對待歸義軍政權——依然以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也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至此割據河西的歸義軍節度使政權滅亡。
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逐漸失去了對西域和河西的控制,直到公元848年敦煌張議潮組建歸義軍並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拓地四千餘里。自此唐朝收復河西走廊,然而在河西走廊的西邊相當於今天新疆一帶的西域地區此時又是什麼景象呢?
從晚唐歷經五代直至宋朝的西域湧現出了一批割據政權,而在這其中於闐國是一個十足的另類——這個國家一心仰慕華夏文明並自稱唐之宗屬。于闐早在漢代就已立國,是漢代典籍所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王族本姓尉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就已向中原王朝進貢。在這一時期于闐兼併戎盧、扜彌、渠勒、皮山等國。在西晉時于闐與鄯善、焉耆、龜茲、疏勒併為西域大國。北魏年間于闐曾先後被吐谷渾、柔然攻襲,國勢漸衰。
唐太宗貞觀年間于闐王遣子入侍唐廷。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貞觀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請和親,唐使其屬下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婆﹑蔥嶺五國作為聘禮。貞觀二十二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後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溫宿),唐朝罷四鎮。上元元年(674年) 安西四鎮復歸於唐朝。于闐王伏闍雄擊走吐蕃,親自入唐,唐在於闐設毗沙都督府,下轄6城等10羈縻州,任命伏闍雄兼都督。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儀鳳四年(679年)崔知辯擊吐蕃,唐朝佔安西四鎮。垂拱二年(686)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之亂(684)以後有意籠絡人心,顯示其“ 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棄安西四鎮。687年-689年,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武后長壽元年(692)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四鎮。
唐玄宗天寶年間于闐王尉遲勝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並授予右威衛將軍、毗沙府都督。安祿山起兵叛亂,尉遲勝自率兵赴中原之難,安史之亂平定後尉遲勝終老長安。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唐授于闐王尉遲曜兼四鎮節度副使,並管理本國事。他率領當地民眾與唐鎮守軍一起戍守于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佔據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佔西州,完全佔領北庭),並佔領安西四鎮之一的于闐。之後幾年吐蕃佔據安西其他三鎮,沒有資料能說明吐蕃開始佔據安西其他三鎮的確切時間。9世紀中葉吐蕃內亂勢衰,于闐趁機獲得了獨立。
9世紀末葉于闐開始和張議潮在敦煌建立的歸義軍政權交往。在這一過程中國王尉遲婆跋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在912年正式登基自稱“唐之宗屬”的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唐朝國姓李氏,給自己取了一個漢語名字——李聖天。李聖天深受漢文化影響,面對吐蕃和西部的大食的威脅,他選擇和敦煌的漢族歸義軍政權結盟——後梁貞明六年(920)歸義軍的實權旁落長史曹議金手中。曹氏統治敦煌期間和于闐的關係更加密切:兩地使者、僧侶來往不斷。曹議金把次女嫁給於闐王李聖天為後,李聖天第三女又嫁給曹議金之孫曹延祿為妻。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僅有李聖天畫像,還有“大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於闐國天冊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為新受太傅曹延祿姬供養”像。可見於闐國與沙州政權不僅是政治上的結盟關係,而且也在血統上結成了親緣關係。
李聖天不僅同河西的歸義軍政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同中原的梁、唐、晉、漢、週五代政權有著頻繁的交往:後晉天福三年(938)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一個很正規的使團,由檢校太尉馬繼榮為正使,黃門將軍、國子少監張再通為副使,殿頭承旨、通事舍人吳順規為監使,到達後晉都城汴京(今開封),向國主石敬瑭進貢,貢物有紅鹽、玉石、白氍、鬱金香、犛牛尾等名貴土特產品,表示歸順之意。晉朝對於闐國主動歸屬十分讚賞,封馬繼榮為鎮國大將軍,封張再通為衛尉卿,吳順規為將作少監。為了向于闐國表示友好,晉朝於同年派出回訪于闐的使團,供奉官張匡鄴為鴻臚卿,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為判官,出使于闐並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後晉使者高居誨出使于闐時發現這裡仍沿襲唐代行政制度——都城建築民風更是一派東勝風範、中州景象。高居誨也見到于闐境內還有一些吐蕃族篷帳。吐蕃人常與于闐人互相劫掠攻擊。李聖天在晉朝使者面前,對吐蕃頗有責誚之言,並要求與晉朝訂立聯合對抗吐蕃的盟約。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建立了北宋王朝後一直渴望國家統一和安定的于闐王李聖天,聞之歡呼雀躍、不勝欣喜。立即派使前往開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賀和歸屬之意,並進貢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這時的于闐除了盛行佛教,一部分回鶻人還信奉摩尼教;所以于闐的摩尼師也向宋朝進獻了琉璃瓶、胡錦等物。此後雙方使者,僧侶、商人來往頻繁。特別是宋朝中原僧侶道圓從於闐回國,于闐僧侶善名、善法等紛紛到達宋朝,不僅加強了兩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帶有一定的政治使命。如道圓回國時就與于闐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宋朝時,帶來了于闐宰相致宋朝樞密使“求通中國”的書信。這說明當時于闐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于闐王還派其子多次赴朝,貢獻方物,溝通與中原王朝的聯絡。
然而這時在於闐的西部崛起了一個大敵:宋建隆三年(962)喀喇汗王朝向于闐發動宗教聖戰兼侵略戰爭,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權的支援,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開封、敦煌和于闐之間。于闐國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開封,求得支援。宋朝政府因內部事務紛擾,沒能從軍事上給於闐國予授助,但派了一個157人的佛教僧侶行勤等組成的使團“遊西域”,給於闐李氏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援。當時于闐國力富強,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蔥嶺與婆羅門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餘里”,領地可謂遼闊,不失為西域一個大國。但李聖天深受漢文化影響,始終不渝地堅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係,乃至影響以後的統治者審時度勢,終得民富國強,創造了一段輝煌歲月。
于闐王李聖天和他的兒子李從德太子都自奉中國守臣(其實這時中國的中央政府忙於內戰,根本無法給他們任何援助,只是個名義而已),也是出色的軍事家,依靠對佛教信仰的忠誠和歸義軍的支援,雖然兵力遠遠遜於喀喇汗王朝卻把它打得落花流水。公元998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爾(今伊梨首府)被于闐軍攻佔,阿里·阿爾斯蘭汗戰死。但喀喇汗王朝實際上是伊斯蘭擴張主義者作為東侵的據點,因此中亞穆斯林紛紛派出聖戰者前往中國參戰。巴格達派出將軍賈拉里丁·穆哈提前往中國參戰,他率領的兩萬名遠征軍被認為是征服中國的決定力量,穆哈提的頭銜是“中國總督",部下有從麥加來的四位大伊瑪目,幾乎是哈立發王朝所能動用的全部精銳了。而喀喇汗王朝被伊斯蘭教主授予“中國王"的稱號(桃花石汗)。這支軍隊在前往中國的路上得到中亞烏茲別克等穆斯林志願軍的加盟,到達伊梨(疏勒)的時候達到了14萬人,不但精銳,而且部隊數量是中國方面的6倍,氣焰囂張。他們主要都是騎兵,帶來的,就是純血阿拉伯駿馬 ——也是伊梨古種馬的另一個祖先。但于闐軍為主的“中國邊防軍團"巧妙地採用阿史那必寒流傳下來的誘敵深入戰法,在“殉教者嶺"設下埋伏,公元 1000年11月11日的一場激戰令“中國總督”和他部下的四個大伊瑪目(只有什葉派才稱伊瑪目)全部埋骨舍依德(聖戰殉難之墓)麻扎,“聖戰者們像雪崩一樣被殺死",于闐軍大獲全勝。
不過這已是于闐最後的輝煌了:伊斯蘭勢力並沒放棄向東擴張的打算,而與此同時在於闐和敦煌歸義軍的東方又崛起了西夏政權。多年後于闐和歸義軍在伊斯蘭軍和西夏的夾擊下最終覆滅。和闐城陷落後一支逃到位於波婁之路的山上的于闐軍隊被追兵消滅。另一支退往東部山區;同當地居民一起繼續同喀喇汗王朝軍隊戰鬥。他們利用伊斯蘭佔領者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不斷出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策勒波斯坦的一次戰鬥中四位伊瑪目中所剩的三位伊瑪目全部被反抗的佛教徒打死,當地至今仍存有名為“四伊瑪目麻扎”的墳墓。于闐佛教徒的反抗大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才逐漸停息下來。所以于闐民間至今還有于闐和喀喇汗王朝“百年戰爭”之說。
回覆列表
這兩位是否是民族英雄,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位歷史人物的作為吧。
先來看看張議潮。
張議潮(又作義潮或義朝)西元793年3月11日~872年,出生於唐朝河西安史之亂後淪喪於吐蕃後的沙洲敦煌(今屬甘肅)。張氏世為州將,其父張謙逸曾官至唐工部尚書。張議潮從小目睹吐蕃人的兇殘與野蠻,對故國唐朝始終心生嚮往,並期盼能早日驅逐吐蕃蠻族,使故鄉回到大唐故國的懷抱。因此他努力學習兵法武藝,以家產為軍資秘密召集訓練武裝並廣納被吐蕃迫害人士。848年張議潮率眾組成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戰至851年,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善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十一州 ,派遣兄長張議譚攜版圖戶籍入朝,唐玄宗遂賜召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867年張議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管觀查處置等使、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西萬戶候。872年病逝於長安。
從張議潮生平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再來看李聖天。
唐朝滅亡後,中原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狀態。912年尉遲婆跋繼位為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李氏為姓。這位於闐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李聖天。自李聖天以李氏為姓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由此可知,李聖天可以說是一位忠於、祟拜且至愛著盛唐王朝的于闐王。李聖天和其子李從德太子都自奉中國守臣,大多數于闐人信奉佛教、文化服飾方面都努力向中原看齊,即使在中原大地內戰紛爭早已與中原王朝斷了聯絡的情況下,仍然不變初衷。于闐國和五代十國的許多政權也往來頻繁並聯姻、拜節等,當得知北宋建立後即歡欣鼓舞,即派使前往開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賀和歸屬之意。充份說明自認李氏的于闐國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中國的一份子。
自唐朝時于闐就與沙州守望相助,其間與張儀朝所創的歸義軍聯手共擊吐蕃;後又聯手滅西亞入侵先鋒喀啦汗王朝;後以弱勢兵力數敗西亞穆斯林聯軍,最後雖然敗亡於西亞穆斯林聯軍和西夏聯手夾擊之下,但也正因這歷經一個世紀中國西域人民的浴血奮戰,西亞穆斯林的東進勢頭被成功遏止。可以說是為中華民族抵禦西亞穆斯林東進作出了卓越貢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高昌回鶻始終於與于闐立場一至共抗西亞聯軍。
宗上所述李聖天確實當得起民族英雄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