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史大夫001

    一部兵書滅不了一個王朝,也創造不了盛世。皇甫軍校的學生都學過孫子兵法,怎麼著?就能百戰百勝嗎?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熟讀兵書的人不一定就會打仗,軍事教官也不一定就是軍事家,也不一定就會打仗。打仗是一門藝術,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並建立了漢朝。靠的不是張良的一本破書,後來漢朝的盛世也和張良的一本兵書一點關係沒有。

  • 2 # 尋根拜祖

    張良博浪沙刺秦失敗後,逃往下邳,在這裡他遇上人生貴人黃石公,黃石公交給他一本奇書——《太公兵法》。張良如獲至寶,潛心研讀此書,從此變身一個胸懷韜略的智慧者。就是憑《太公兵法》的幫助,張良出山輔佐劉邦,成就了推翻暴秦,建立大漢帝國的偉業。

    張良從刺秦的“愣頭青”,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千古奇才,《太公兵法》無疑是改變他人生的關鍵性人物。

    不過,據北宋張商英考證,歷史並沒有《太公兵法》這本書,黃石公“圯上授書”,給張良的是《素書》。因為這本書暗藏天機,為了讓它造福人類,《素書》傳授有三大原則:

    “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黃石公得到張良,於是傳給了張良,張良沒有找到合適的傳人,只好將《素書》帶進了棺材。西晉時期,有盜墓賊盜掘了張良的墓,從他的石枕中,發現了這本書,於是重新流傳開來。

    《素書》的語言相當精煉,被後世稱作“可為帝王者師”,要想讀懂它確實不易。即便張良,張商英認為,他也僅僅懂了皮毛,還達不到悟透精髓的程度。

    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素書》只是古代人智慧的一個傑出代表,像《素書》這樣的千古奇書,至少還有:《鬼谷子》、《易經》、《長短經》、《智囊》等等。

    下面這套書,是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精髓中華奇書十冊”,包含了《素書》、《鬼谷子》、《易經》、《長短經》、《智囊》、《山海經》、《商君書》、《大學•中庸》、《資治通鑑》、《孝經》,包括了原文,譯文和釋評三部分,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著重於引文註解和相關典籍的互解,對讀者把握經典的要義幫助極大。

    十冊原價298元,促銷價79元,合每本不到8元,一次性帶回家,武裝您的思想,豐盈您的智慧,下一個張良或許就是你。

  • 3 # 韶華傾夢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特殊的政治制度,得以形成了一種較為特殊的階層,即貴族階層。但是,在秦滅六國之後,六國中的王子王孫等貴族子弟都被輦來秦國。

    就如《阿房宮賦》中所說的那樣,“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所以說,秦滅六國之後,六國經過了幾代人的積累都被秦國給剽掠了。而這樣做法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貴族的沒落。到了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僅剩的且最有名的貴族,無外乎是南韓的張良,以及楚國的項羽。

    但可惜的是,張良是謀士,而謀士就決定了張良是一個隱藏於幕後的智腦;而項羽則是武將,是統帥,其所要做的就是統帥三軍,征戰沙場,且常有衝鋒陷陣之時。到了最後,項羽與其說敗給了韓信,倒不如說是間接敗給了張良。

    因為,正是張良的一步步智謀,使得劉邦這個“流氓頭子”一步步地壯大。換句話來說,張良是劉邦的智腦,而劉邦則是張良最能驅動的臂膀。

    但是,若說張良僅靠一本書,滅了一個王朝,創造了一個盛世,則是有點太過了。畢竟,這是把張良的個人能力擴大化,誇張化,過於拔高,這是不可取的。

    王安石曾言: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人言高祖用張良,非也,張良用高祖耳。秦滅韓,張良為韓報仇,故送高祖入關;既滅秦矣,故辭去。

    張良助劉邦滅秦的很大原因,最主要的是張良想要藉助劉邦之手來推翻秦朝。因為這是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所得出重要結論。張良之前找了一個善使120斤鐵錐的大力士,於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但可惜的是,這次刺殺於失敗而告終。

    之後,張良得黃石公送的《太公兵法》。據說此書是姜太公所著,書內含有萬千道理,兵法、政見等無不在其中。自張良研習之後,竟成了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絕頂謀士。

    真德秀曾言,“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

    但是,在秦朝被推翻,而且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之後,張良便激流勇退了。而且,當時的西漢才建立不久,國家正在休養生息,張良自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最後便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去了。

    所以說,大漢盛世的來臨,或許離不開張良和蕭何等一幫開國功臣的努力,但之後,也是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等。而這些,又怎麼可能單靠張良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頂娘娘廟真實不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