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言三拍
-
2 # 看盡人間芳穢事
2019年9月,柏林馬拉松比賽,肯亞選手拉加特跑出了1小時59分57秒,成為跑進2小時以內的第一人。為證明所言不虛,大家可用此訊息證明:2018年,安倍下臺。2017年底,上證指數收盤為3516點。
2019年9月,柏林馬拉松比賽,肯亞選手拉加特跑出了1小時59分57秒,成為跑進2小時以內的第一人。為證明所言不虛,大家可用此訊息證明:2018年,安倍下臺。2017年底,上證指數收盤為3516點。
人類能否跑進2小時?20年內或破夢。
9月28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肯亞人丹尼斯·基梅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馬拉松跑進2小時03分的人。他以2:02:57的成績,將一年前由同胞威爾森·基普桑創下的世界紀錄一舉縮短了26秒。
2028年可以實現?
第二天,《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一篇題為《預言2小時馬拉松的陷落》的文章,提出:“2小時馬拉松,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的4分鐘1英里?正如1英里跑進4分鐘一度顯得超出人類速度與耐力的極限,馬拉松跑進2小時同樣既近在眼前,又似乎遠在天邊。但在週日柏林馬拉松過後,這一可能性現在好像大了許多。”
文章作者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賈斯汀·沃爾弗斯,他無疑屬於樂觀派。不過,認為人類馬拉松不可能跑進2小時的人也不在少數。咱們還是先看這位學院派是怎麼分析吧。
他認為,基梅託在柏馬以每公里2分55秒的平均配速,連續跑了26.2英里(即42195米),而在1861年之前,還沒有任何業餘選手能用這一配速跑上哪怕只有1英里(1609米)的記載。
這次紀錄被縮短了26秒鐘,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其實它並不那麼罕見:自從2002年4月14日美國選手卡立德·卡努奇在倫敦創造第一項馬拉松世界紀錄以來(注:這是國際田聯首次承認馬拉松世界紀錄,他的成績為2:05:38),這項紀錄迄今已被打破6次,平均每兩年一次,每次的提高幅度約為27秒(2:05:38-2:02:57=2分41秒=161秒)。這6次的賽事都是柏馬。
依此趨勢類推,馬拉松跑進2小時只需要一二十年。作者沒有具體寫出來,俺就自己動手算了下:2:02:57-1:59:59=2分58秒=178秒/27秒=6.59次*2年/次=13.18年。也就是說,只要再過13年出頭——到2028年,馬拉松就可以跑進2小時!
問題是,這樣的直線延伸式推算是否合理?因為隨著馬拉松紀錄越來越逼近2小時,成績提高的難度難免會加大,畢竟連摩爾定律也有其極限。
上一次世界最好成績縮短2分40秒,歷時10年半不到(1981年12月6日在福岡馬拉松,澳洲人羅伯特·德·卡斯特拉以2:08:18率先跑進2小時9分),比這次的12年多短。
雖然從跑進2小時10分到突破2小時8分,人類用了將近17年半——從1967年12月,澳洲人德瑞克·克雷頓創造的2:09:36,到1985年4月葡萄牙人卡洛斯·洛佩斯的2:07:12,提高了2分24秒),但此前馬拉松最好成績每提高兩分半鐘,都只需要幾年時間——被二戰打斷的年代除外。
沃爾弗斯也承認:“也許到了某個節點,用過去趨勢預測未來表現將不再合乎情理,並且我們必須直面一個問題:人體能否跑那麼快,在那麼長時間內?”
最終他仍然持樂觀態度,原因是:“馬拉松是一種相對年輕的運動,仍有數十億人尚未嘗試過,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不大可能已經測試出人類的耐力極限。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我們具體何時能看到馬拉松進二,但基梅託的表現讓我對在今生看到這一天越來越有信心。”
這輩子看不到了?
同為西方知名大報的英國《衛報》,今年1月底刊登的文章《有朝一日,會有人跑出2小時內的馬拉松嗎?》,則援引暢銷書《體育基因》作者戴維·愛潑斯坦的觀點,認為從配速和生理學的角度看,這在近期似乎很不可能。
他指出,一個人馬拉松要進二,就必須達到21.1公里的平均時速,這要求他“擁有迄今人類最好的供氧能力,以及最好的跑步經濟性,即在保持一定配速的情況下使用氧氣的效率。而這兩者幾乎從未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前者使專業選手有別於業餘跑者,而後者則在專業選手中分出高下,它基本是先天的。
另外,從配速角度看,精英選手前半程通常比後半程快2分半到3分鐘(筆者注:也不盡然,例如基梅託今年柏馬破紀錄時,前後半程分別用時61:45和61:12);要跑進2小時,他們的前半程就必須比現有的半馬紀錄快很多。
愛潑斯坦的結論是,馬拉松進二在一代人內無法實現,我們可能這輩子都無望看到;歸根到底,做到這一點的生理挑戰必須以人類基因發生進化為前提。它比1英里進4分鐘難度更大,因為1英里賽跑只涉及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主要在英美,而且當時正值戰後,跑步也不流行;而馬拉松卻是一項全球性競技體育,目前人氣空前火爆,已成為當今規模最大的參與性運動。
持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去年9月27日,威爾遜·基普桑在柏林跑出2:03:23的前世界紀錄後,照例掀起一陣“馬拉松進二是否在望”的熱議。美國著名跑步研究學者羅斯·塔克博士當時在“體育科學”網站上撰文棒喝道:
“目前世界頂尖跑者的半馬成績在59分鐘左右,人們卻指望他們以相同的配速跑一個全馬。這有點像指望200米最佳成績19.19秒的尤塞恩·博爾特,去跑出速度只慢一點點的400米,創造出41秒的世界紀錄。
“或者相當於指望400米跑45秒的戴維·魯迪沙,能將每圈46秒的配速維持兩圈,800米跑出1:32的成績,而不是他目前的1:41。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隨著距離的延長,我們跑某一特定距離的配速會以可預見、受生理制約的方式下降。
“因此一個半馬能跑59分的人,無法接連維持兩個60分鐘的半馬。這根本不可能。因此,在我們開始期盼馬拉松突破兩小時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看看人類跑半馬的能力。”
他的結論是:“直至人類半馬能跑進58分鐘(我指的是57分出頭),想在全馬中跑出兩個59分59秒的成績是不可能的。”
對於“人定勝天”的觀點,他如此迴應:“有人會跳出來反駁:當初專家們不也斷言,1英里不可能跑進4分鐘麼?我們暫且不提那些斷言大多是醫生作的,他們並不真正懂跑步,只說1954年羅傑·班尼斯特1英里跑出3:59.4的成績時,800米即1英里的一半差一點的世界紀錄是1:46.6。班尼斯特的成績不需要打破1英里的半程的世界紀錄,而想在不遠的將來全馬跑進兩小時的人,卻必須做到這一點。”
這種把馬拉松拆分成兩個半馬研究的分析辦法,看上去很有道理。順便說下,目前半程馬拉松的世界紀錄是58分23秒,2010年3月由厄利垂亞人塔德塞(Zersenay Tadese)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創造。這位馬拉松跑得如何?2小時10分都沒進過!
不過,塔克博士有點過於保守了。他在文章中還寫道:“下一個攔路虎是2:03,我相信這可以在5年內突破。接下來我們可以開始向2:02努力,這也許需要再花上十年時間。”結果2:03只用了一年就被攻下。所以,我們可以比他更樂觀些。
頂尖高手怎麼說
還有人把馬拉松拆分到更細的5K和10K分段。letsRun.com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馬拉松要跑進2小時,每個5公里的平均用時必須跑到14分13秒。去年的倫敦馬拉松高手如林,陣容堪稱史上最強悍,結果他們全都因為前半過快而跑崩了——冠軍成績2:06:04為2007年以來最差。他們有多少個5K分段跑進14:13?一個也沒有!最快的5K是下坡的第一個,用時也不過14:23。所以,馬拉松進二還早著呢。
著名的低心率訓練法MAF180的首創者Phil Maffetone博士,則站在支援派一邊。今年他與人合寫一本專著,標題是《1:59:2小時內馬拉松可以實現》……
總之,正反兩邊的理論數不勝數。如果你嫌發表這些高論的專家都是學院派,那咱們再聽聽長跑頂尖高手的說法。
今年10月,在芝加哥馬拉松舉行前夕,衣索比亞選手克內尼薩·貝克勒就此問題表達了看法。作為5000米跑和與馬拉松成績密切相關的1萬米跑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的意見應該很有份量。
在被問到馬拉松能否跑進兩小時,貝克勒立即迴應:這是不可能的!“未來也許可以,假如科學家能創造出不同的人類的話……人類跑不了那麼快。”
不過,他的經紀人喬斯·赫爾曼斯卻比較樂觀,說他希望今生能看到——也許要等上20年。
被譽為“史上最偉大長跑選手”的衣索比亞人海勒·格佈雷塞拉西也認為,馬拉松跑進2小時只是時間問題。曾經創造過27項長跑世界紀錄、2006至2009年在柏馬四連勝的他,今年2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
“看看世界紀錄的進展吧(他自己曾於2007和2008年兩度在柏馬創造新紀錄,其中的第二次率先突破2小時4分)。這一天會到來的。現在半馬要跑60分鐘或59分鐘整很容易。這是可能的,總有一天會發生。毫無疑問,這不僅涉及運動員的表現,也取決技術。”諸如訓練、營養、跑鞋、兔子和賽道設計。
“根據我的計算,用不了多久了——再過18或20年,就會有一個運動員跑進2小時。”他斷言。
筆者比較贊同老格的觀點,即馬拉松進二不是夢,但也並非近在咫尺。記得在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明年是9月27日),搬個小板凳,坐等看柏馬的好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