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川夫號子

    詩人,多麼浪漫又神聖的名稱。李白杜甫,享譽世界,千古傳頌。近代詩人郭沫渃,賀敬之,柳青,郭小川,他們的詩作膾炙人口,令人敬佩和讚美。俄國大詩人普希金那"啊,自由奔放的大海",給人以薄大的胸襟。現代的文壇對於詩歌的標準放得很寬,只要是來源於生活,又發自於心靈深的感慨,稍微順口的詞語或句子,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框框,象建築者碼磚一樣堆疊起來,就是詩了。詩人的形象是那樣的光彩照人,成為詩人又是那樣簡單順手,傻子都想揀一個詩人的光環帶在頭上。至於讀詩者少,那是因為從真正意義上說,詩不是那麼容易懂的,它的意境不好揣摩,思維的跳躍性很大,一篇詩讀後,不是蒼狗白雲,就是糊里糊塗,趙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與其嚼你那無味的饃饃,還不如看看貓貓狗狗打跳。

  • 2 # 張越智872

    乾隆皇帝一生創作了四萬多首詩,可見創作熱情之高漲,無人能比。

    可是天下人到底有多少人讀過乾隆皇帝的詩呢?當時的老百姓90%是文盲,只享受男耕女織的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乾隆皇帝會作詩。

    然而皇帝的創作雅興不減,他根本就不知道老百姓對教育的渴望。

  • 3 # 李老根2017

    《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表明過去只有上流社會玩得起的玩藝,今天下里巴人也玩得起了一一人民在普遍富裕》

    一一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

  • 4 # 憶江0806

    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國運昌隆,民生富庶,歌舞昇平,一派興興向榮的好景象。

    寫詩不同於其它文學體裁,詩詞短小精悍,語言簡練,幾個字,十幾個字,就連曹植七步也能成詩。

    詩就因為短,可以隨便信手拈來。特別像現代詩,一可以不求押韻,長短不一,有時與白話一般,門檻不高。如,一個小學生的一首詩。

    《眼睛》

    眼晴很大,

    能裝得進藍天白雲。

    眼睛很小,

    容不下一粒沙子和淚水。

    這首詩有意境,從一個孩子視覺,去觀察眼睛的功能,有海闊天空的遐思,那種心情的愉悅,也有人在悲傷時的無奈時的表現。

    《故鄉》

    故鄉很小,

    小得只容得下

    兩個字

    簡單吧。

    又比方《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

    三更邀皓月,五經迎晨曦。

    這首《詠雞》把一隻大公雞維妙維肖地表露出來。後兩首都是獲獎作品。

    不論是現在詩或者傳統詩。都很短,有意境就行。其它的文體,長不把緊,還要環扣主題,論文罷,有事例,有自己的觀點,還更要有熱度,文筆犀利,意見獨到。

    雜文,

    雜文與論文是姊妹篇,雜文,要求詼諧,諷剚的味道,揭露社會的醜陋現象。論文端正,一絲不苟,雜文指桑說槐,幽默,熱度高漲,心情澎湃。

    再聊記敘文與小說又是兄弟關係。記敘文只一件事或幾件事構成一個點敘述,流露的感情僅表述一點上,烘托熱情,激情奔放。

    小說則更不同,比記述文更深奧,更廣博,它表達的是整個社會,人文心態,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它把所有的文學體裁都包涵進去了,在裡面碰撞,昇華,熔鍊,加以提煉,然後又整合了它們。

    報告文學,不能滲進一點感情色彩,全盤記敘整個事件。

    散文,形散情不散。似記敘文,又是小說,婆婆媽媽,想象無邊,一會張一會馳。一要文字優美,二要內容旎旖,三要環境入勝。等等七散八散,把人散暈了頭。

    說了這麼多,詩其實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一種,別看字數少,卻是要經過千錘百煉,一首能流傳千古的詩莫不如是。

    賈島的一句正應其難。

    二年三句得,一呤雙流淚。

    當然一首好詩,也不需要你去過分的雕鑿,好詩具有天然之成,自然之美。

    再回到主題,現代很多人寫詩的現象。在網路上寫詩,他們與我一樣,都是出來湊湊熱鬧,造詣也不深,圖個樂子,還有打油的,只想湊足字數就行。

    至於真有水平,他們也進了詩人圈子,他們專門研究詩的學問,功夫自不必說。作為專攻詩詞那另當別論。

    有人抱怨寫詩的人多,看詩的人少。沒有什麼發牢騷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事,都很忙,要求別人去品評你的每一件作品,也不現實。再說我吧,今天這篇文章花了我兩個小時以上。這還是在不上班的情況下,要是上班那更沒時間。我有五千多位粉絲,如果我把每位粉絲的作品細細的品賞,又去點評,我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也作不到,請原諒。

    今天我流覽了我前天寫的《國慶雜詠》,展現二千多,閱讀只十位數,可憐吧。

    也許這就是現實,總以為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盡了自己最大的熱情,把真心讀了出來,得到的卻是孤零零的沉寂。

    網上與我一樣的詩友,信心很足,收穫的卻是缺憾。生活就是如此,只有缺憾才叫生活。

    平常心。把寫詩只能當作調味料,不能當作主食。

  • 5 # 山間學者

    寫詩的人多了,這是中國社會巨大進步在文化領域的生動體現,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其原因在於:

    一、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提高。

    舊中國是一個文盲充斥的社會,文盲人群佔絕大多數,有文化的人非常稀少。在那樣的社會狀況下,不要說寫詩,就是識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有文化有知識是有錢人家的事。特別是在農村,寫一封家書需要求人,就是看一封家書也需要求人。甚至過大年貼對聯,只能用碗底蘸木灰,在紅紙上印些圓圈。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普及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解放初期的掃盲活動,到普及小學教育,再到初中教育,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狀況得到迅速改善。現在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更高層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在快速發展。隨著老一輩文盲半文盲及初等文化者的離世,中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無論從普及程度看,還是從等級程度看,都有了巨大提升。

    二、具備寫詩基本條件的人不斷增加。文化群體的擴大和文化層次的提高,具備寫詩基本條件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群體的人,只要願意,只要喜歡,寫一些詩歌體裁的文字並不是難事。只是,真正能寫出精品,寫出高質量的詩歌,就需要下更多更深的工夫。

    其實,現在的中國,不僅僅是能寫詩的人越來越多,其他方面也有,會開車的人越來越多,懂醫藥常識的人越來越多,等等。所有這些,是中國文化教育之大幸,是中國人民群眾文化知識水平提高的有力證明。

  • 6 # 劉長林59

    這種現象不是很正常嗎?因為能稱為詩人的必竟是少數但是愛好寫詩的人肯定會多的多,就好比唱歌的人永遠比歌唱家多,不是現今從來都是如此,所以這也算不上一種什麼反常的現象啊。感覺此題問有些匪夷所思實在是欠妥。

  • 7 # 置喙鳥

    其一、古時寫詩就是讀書人的事,絕大多數黎民是文盲。傳播媒介幾乎只有手抄和私人書商。絕大多數人與詩歌無緣。

    其二、民國期間,大多數國民仍是文盲,-情況與古時相類。只不過古詩凋零,白話詩剛出鍋。

    其三、文革前,高學歷人士仍是少數人,大部分民眾生活並不富足。從事詩詞創作的仍是專業作家。大眾只有欣賞詩歌的餘暇,但無創作的能力。

    其四、至於如今網路時代,社會演進成扁平結構。自媒體給了民眾超級廣泛的話語權。創作自由成了民眾的共享權力。談到寫詩者的爆發,也是眼見的事實。

    但諸位冷靜想罷,如今有大資料,有云計算。如果有民間智庫有意統計。毫無疑問,這寫詩的人相對全華人口,仍是絕對極少數人。讀詩者也同樣是極少數人。其規模相信只大於寫詩者數倍。

    其五、古詩多是社會精英所為。古人讀書正途是作官。讀書可看作幹部預備學校。讀書就開始學詩。所以古詩是入世之取向。自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大格局觀。所謂詩言志,即應有家國情懷。幾千年來,有名人詩句傳頌,當作如是觀。

    放眼世界,除號稱詩之國度的中國外,外國詩界已早類於非遺文學小眾。倒是民謠、民歌以及口頭說唱成大眾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中國也一樣。君不見最吸引大眾眼球的是相聲、喜劇小品和脫口秀,還有明星綜藝。

    相對之下,詩歌真是自我欣賞的個人把物,類似於古玩手串。今人寫詩,以個人為圓心,範圍有限,格局也不大。多是交友互趣,身邊風物之事。註定是小範圍流行,少數人參與。

    但和京剖、崑曲票友社一樣。文化下沉,是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也是大眾文化興盛的標誌。

    有趣的是大眾寫詩的人多啦,反逼得專業作者益發少啦!讓詩歌迴歸了原生態。

  • 8 # 晃晃悠悠的時候

    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不知道是誰做了統計,又是用什麼方法統計得出了結論。

    其實不用腦袋去想,讀詩的人也一定比寫詩的人多,道理很簡單,哪一個寫詩的人不讀詩呢?而喜歡讀詩的人不見得都寫詩吧!

    今天與古時候比較,寫詩的人確定是多了。原因也不難理解吧,其一是有文化的人多了,可以說是百分百有文化,古時候識字的才幾人,就是建國前,文盲也很多吧,不識字怎麼寫詩。其二,生產力提高了,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不多了,有了閒暇時間,弄點雅興正常不過了。其三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寫點東西發出去太方便了。

    寫詩的人多是好現象,文化繁榮吧。當然大多寫的不是太好,精華也不多,又有什麼關係呢?自娛自樂,互娛互樂,大家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精品就在其中,只是伯樂沒發現不作為而己。

  • 9 # 川夫號子

    詩人,多麼浪漫又神聖的名稱。李白杜甫,享譽世界,千古傳頌。近代詩人郭沫渃,賀敬之,柳青,郭小川,他們的詩作膾炙人口,令人敬佩和讚美。俄國大詩人普希金那"啊,自由奔放的大海",給人以薄大的胸襟。現代的文壇對於詩歌的標準放得很寬,只要是來源於生活,又發自於心靈深的感慨,稍微順口的詞語或句子,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框框,象建築者碼磚一樣堆疊起來,就是詩了。詩人的形象是那樣的光彩照人,成為詩人又是那樣簡單順手,傻子都想揀一個詩人的光環帶在頭上。至於讀詩者少,那是因為從真正意義上說,詩不是那麼容易懂的,它的意境不好揣摩,思維的跳躍性很大,一篇詩讀後,不是蒼狗白雲,就是糊里糊塗,趙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與其嚼你那無味的饃饃,還不如看看貓貓狗狗打跳。

  • 10 # 張越智872

    乾隆皇帝一生創作了四萬多首詩,可見創作熱情之高漲,無人能比。

    可是天下人到底有多少人讀過乾隆皇帝的詩呢?當時的老百姓90%是文盲,只享受男耕女織的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乾隆皇帝會作詩。

    然而皇帝的創作雅興不減,他根本就不知道老百姓對教育的渴望。

  • 11 # 李老根2017

    《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表明過去只有上流社會玩得起的玩藝,今天下里巴人也玩得起了一一人民在普遍富裕》

    一一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

  • 12 # 憶江0806

    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國運昌隆,民生富庶,歌舞昇平,一派興興向榮的好景象。

    寫詩不同於其它文學體裁,詩詞短小精悍,語言簡練,幾個字,十幾個字,就連曹植七步也能成詩。

    詩就因為短,可以隨便信手拈來。特別像現代詩,一可以不求押韻,長短不一,有時與白話一般,門檻不高。如,一個小學生的一首詩。

    《眼睛》

    眼晴很大,

    能裝得進藍天白雲。

    眼睛很小,

    容不下一粒沙子和淚水。

    這首詩有意境,從一個孩子視覺,去觀察眼睛的功能,有海闊天空的遐思,那種心情的愉悅,也有人在悲傷時的無奈時的表現。

    《故鄉》

    故鄉很小,

    小得只容得下

    兩個字

    簡單吧。

    又比方《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

    三更邀皓月,五經迎晨曦。

    這首《詠雞》把一隻大公雞維妙維肖地表露出來。後兩首都是獲獎作品。

    不論是現在詩或者傳統詩。都很短,有意境就行。其它的文體,長不把緊,還要環扣主題,論文罷,有事例,有自己的觀點,還更要有熱度,文筆犀利,意見獨到。

    雜文,

    雜文與論文是姊妹篇,雜文,要求詼諧,諷剚的味道,揭露社會的醜陋現象。論文端正,一絲不苟,雜文指桑說槐,幽默,熱度高漲,心情澎湃。

    再聊記敘文與小說又是兄弟關係。記敘文只一件事或幾件事構成一個點敘述,流露的感情僅表述一點上,烘托熱情,激情奔放。

    小說則更不同,比記述文更深奧,更廣博,它表達的是整個社會,人文心態,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它把所有的文學體裁都包涵進去了,在裡面碰撞,昇華,熔鍊,加以提煉,然後又整合了它們。

    報告文學,不能滲進一點感情色彩,全盤記敘整個事件。

    散文,形散情不散。似記敘文,又是小說,婆婆媽媽,想象無邊,一會張一會馳。一要文字優美,二要內容旎旖,三要環境入勝。等等七散八散,把人散暈了頭。

    說了這麼多,詩其實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一種,別看字數少,卻是要經過千錘百煉,一首能流傳千古的詩莫不如是。

    賈島的一句正應其難。

    二年三句得,一呤雙流淚。

    當然一首好詩,也不需要你去過分的雕鑿,好詩具有天然之成,自然之美。

    再回到主題,現代很多人寫詩的現象。在網路上寫詩,他們與我一樣,都是出來湊湊熱鬧,造詣也不深,圖個樂子,還有打油的,只想湊足字數就行。

    至於真有水平,他們也進了詩人圈子,他們專門研究詩的學問,功夫自不必說。作為專攻詩詞那另當別論。

    有人抱怨寫詩的人多,看詩的人少。沒有什麼發牢騷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事,都很忙,要求別人去品評你的每一件作品,也不現實。再說我吧,今天這篇文章花了我兩個小時以上。這還是在不上班的情況下,要是上班那更沒時間。我有五千多位粉絲,如果我把每位粉絲的作品細細的品賞,又去點評,我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也作不到,請原諒。

    今天我流覽了我前天寫的《國慶雜詠》,展現二千多,閱讀只十位數,可憐吧。

    也許這就是現實,總以為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盡了自己最大的熱情,把真心讀了出來,得到的卻是孤零零的沉寂。

    網上與我一樣的詩友,信心很足,收穫的卻是缺憾。生活就是如此,只有缺憾才叫生活。

    平常心。把寫詩只能當作調味料,不能當作主食。

  • 13 # 山間學者

    寫詩的人多了,這是中國社會巨大進步在文化領域的生動體現,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其原因在於:

    一、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提高。

    舊中國是一個文盲充斥的社會,文盲人群佔絕大多數,有文化的人非常稀少。在那樣的社會狀況下,不要說寫詩,就是識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有文化有知識是有錢人家的事。特別是在農村,寫一封家書需要求人,就是看一封家書也需要求人。甚至過大年貼對聯,只能用碗底蘸木灰,在紅紙上印些圓圈。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普及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解放初期的掃盲活動,到普及小學教育,再到初中教育,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狀況得到迅速改善。現在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更高層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在快速發展。隨著老一輩文盲半文盲及初等文化者的離世,中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無論從普及程度看,還是從等級程度看,都有了巨大提升。

    二、具備寫詩基本條件的人不斷增加。文化群體的擴大和文化層次的提高,具備寫詩基本條件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群體的人,只要願意,只要喜歡,寫一些詩歌體裁的文字並不是難事。只是,真正能寫出精品,寫出高質量的詩歌,就需要下更多更深的工夫。

    其實,現在的中國,不僅僅是能寫詩的人越來越多,其他方面也有,會開車的人越來越多,懂醫藥常識的人越來越多,等等。所有這些,是中國文化教育之大幸,是中國人民群眾文化知識水平提高的有力證明。

  • 14 # 劉長林59

    這種現象不是很正常嗎?因為能稱為詩人的必竟是少數但是愛好寫詩的人肯定會多的多,就好比唱歌的人永遠比歌唱家多,不是現今從來都是如此,所以這也算不上一種什麼反常的現象啊。感覺此題問有些匪夷所思實在是欠妥。

  • 15 # 置喙鳥

    其一、古時寫詩就是讀書人的事,絕大多數黎民是文盲。傳播媒介幾乎只有手抄和私人書商。絕大多數人與詩歌無緣。

    其二、民國期間,大多數國民仍是文盲,-情況與古時相類。只不過古詩凋零,白話詩剛出鍋。

    其三、文革前,高學歷人士仍是少數人,大部分民眾生活並不富足。從事詩詞創作的仍是專業作家。大眾只有欣賞詩歌的餘暇,但無創作的能力。

    其四、至於如今網路時代,社會演進成扁平結構。自媒體給了民眾超級廣泛的話語權。創作自由成了民眾的共享權力。談到寫詩者的爆發,也是眼見的事實。

    但諸位冷靜想罷,如今有大資料,有云計算。如果有民間智庫有意統計。毫無疑問,這寫詩的人相對全華人口,仍是絕對極少數人。讀詩者也同樣是極少數人。其規模相信只大於寫詩者數倍。

    其五、古詩多是社會精英所為。古人讀書正途是作官。讀書可看作幹部預備學校。讀書就開始學詩。所以古詩是入世之取向。自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大格局觀。所謂詩言志,即應有家國情懷。幾千年來,有名人詩句傳頌,當作如是觀。

    放眼世界,除號稱詩之國度的中國外,外國詩界已早類於非遺文學小眾。倒是民謠、民歌以及口頭說唱成大眾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中國也一樣。君不見最吸引大眾眼球的是相聲、喜劇小品和脫口秀,還有明星綜藝。

    相對之下,詩歌真是自我欣賞的個人把物,類似於古玩手串。今人寫詩,以個人為圓心,範圍有限,格局也不大。多是交友互趣,身邊風物之事。註定是小範圍流行,少數人參與。

    但和京剖、崑曲票友社一樣。文化下沉,是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也是大眾文化興盛的標誌。

    有趣的是大眾寫詩的人多啦,反逼得專業作者益發少啦!讓詩歌迴歸了原生態。

  • 16 # 晃晃悠悠的時候

    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不知道是誰做了統計,又是用什麼方法統計得出了結論。

    其實不用腦袋去想,讀詩的人也一定比寫詩的人多,道理很簡單,哪一個寫詩的人不讀詩呢?而喜歡讀詩的人不見得都寫詩吧!

    今天與古時候比較,寫詩的人確定是多了。原因也不難理解吧,其一是有文化的人多了,可以說是百分百有文化,古時候識字的才幾人,就是建國前,文盲也很多吧,不識字怎麼寫詩。其二,生產力提高了,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不多了,有了閒暇時間,弄點雅興正常不過了。其三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寫點東西發出去太方便了。

    寫詩的人多是好現象,文化繁榮吧。當然大多寫的不是太好,精華也不多,又有什麼關係呢?自娛自樂,互娛互樂,大家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精品就在其中,只是伯樂沒發現不作為而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法典是什麼?是法律的彙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