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興真人

    印度次大陸的人種非常複雜,對人類學來說,號稱人種博物館,對早期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可能與尼泊爾人接近,後來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與當地人融合成北印度巴基斯坦人,恆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基本變化不大,印度半島南部的人與斯里蘭卡人接近,所以,印度次大陸的土著人主要是尼泊爾人,孟加拉人和斯里蘭卡人,也叫僧洛迦人。

  • 2 # 第五玥璋

    南亞次大陸一般都是不喜歡遷徙的民族,只有外來民族進入南亞次大陸與他們融合。由於德干高原周圍民族成分複雜,原因是過去印度很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故而印度幾乎是每一個部落都有他們的“圖騰”,都能成為一個民族或種族,這很有點兒像中國雲貴高原或周邊地區的多民族分佈。我們再把印度擴充套件到南亞次大陸,就能分析出這個半封閉的地方種族多樣化。再有就是宗教所起的作用,南亞次大陸基本都信仰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可是各個部落、各個民族、各個種族雖然都認同和虔誠,但他們對這三大教派的認知和理解又不盡相同,以至於從三大教派分離出來琳琅滿目的小教派,這樣複雜的成分集中在了南亞次大陸,使後來英國殖民者很容易分化瓦解形成英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並且印度獨立後也能成為一個整體國家,實際上印度標榜的是民主國家,也是這個原因,這很有些像美國,美國是政府弱而地方強,印度也是但是被迫的。最後南亞種族成分也就是不難看出來,就是根據地域分出這些成分,既經濟發達的地區種族成分較高,反之則低。也就分出來泰米爾、孟加拉、錫克等種族。

  • 3 # 史可見證

    南次亞大陸生活的種群有兩千多個,民族人口從小到數十人至大到上億人都有。該地區最早的原住民基本上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入侵者和當地民族混合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民族,且各自繼承了文化傳統。目前該地區的國家主要有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馬爾地夫、尼伯爾、不丹、斯里蘭卡。而這些國家由於歷史上是英國殖民地,所以語言除了當地民族語言外,英語同樣是主要語言。

    南亞目前為止仍屬於英聯邦成員國的有∶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

  • 4 # 鶯鶯的小廚

    印巴次大陸即

    南亞

    次大陸.

    南亞

    即亞洲南部,包括從

    喜馬拉雅

    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通常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不丹、斯里蘭卡和

    馬爾地夫

    等國及克什米爾地區。由於

    喜馬拉雅

    山脈把

    南亞

    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所以又稱它為南亞次大陸,或稱次大陸。本區界線明顯,年輕的新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崑崙山脈,

    喜馬拉雅

    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乾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 公里,面積約430 萬平方公里。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係。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位,覆蓋面積達40 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臺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 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 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總之,德干高原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至於

    斯里蘭卡

    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岩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岩石主要為花崗岩和片麻岩,現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岩層以第三紀沉積岩為主,高度約1,000 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 公里,南北寬約250~300 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

    馬爾地夫

    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係。根據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2~2 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裡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

    半島東岸

    也有較多的降水。3~5 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

    迅速增高

    ,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6~9 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 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其分佈與降水量有密切關係。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

    斯里蘭卡

    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 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 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 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木。

  • 5 # 奧斯曼弗朗茨皇帝

    具體的太多了,不能一一例舉。所以列出主要的文化圈(注意,是文化圈!不是宗教或者單純的語系和種族)。

    1.雅利安文化圈(印歐語系印度語支),主要有印度斯坦人、廓爾喀、僧伽羅、馬拉地、孟加拉、等等,是南亞比例最大的。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多為穆斯林,斯里蘭卡僧伽羅人信仰上座部佛教)。

    2.達羅毗荼文化圈(達羅毗荼語系),據說是南亞的原住民。主要有達羅毗荼人、泰米爾人等,多信仰印度教。

    3.波斯文化圈(主要是印歐語系),這些人主要是受到波斯文化影響很深,穆斯林居多,在南亞西北較多,比如普什圖、俾路支。他們歷史上和波斯人、突厥人聯絡較大,大多是波斯化突厥人後裔。

    4.藏緬文化圈(主要是南亞東部以及不丹)。

    5.阿爾泰文化圈(在南亞很少,主要是未被波斯化的突厥人、突厥化蒙古人後裔)

  • 6 # 偉心透明20轉好

    .其三大教派,文化紛雲覆蓋其整個印巴次大陸,種族成分隨著文化的侵透,也有分化。族的成分,大小不等,下到百號人,上到千萬萬人。。由於三大文化為要素,終被統一到以印度為最大的民之國家。

  • 7 # 妖刀之影

    具體的太多了,主要種族

    1.雅利安文化圈(印歐語系印度語支),主要有印度斯坦人、廓爾喀、僧伽羅、馬拉地、孟加拉、等等,是南亞比例最大的。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多為穆斯林,斯里蘭卡僧伽羅人信仰上座部佛教)。

    2.達羅毗荼文化圈(

    達羅毗荼語系),據說是南亞的原住民。主要有達羅毗荼人、泰米爾人等,多信仰印度教。

    3.波斯文化圈(主要是印歐語系),這些人主要是受到波斯文化影響很深,穆斯林居多,在南亞西北較多,比如普什圖、俾路支。他們歷史上和波斯人、突厥人聯絡較大,大多是波斯化突厥人後裔。4.藏緬文化圈(主要是南亞東部以及不丹)。

    5.阿爾泰文化圈(在南亞很少,主要是未被波斯化的突厥人、突厥化蒙古人後裔

  • 8 # 天緣一方

    南亞次大陸即印巴次大陸。民族分佈:

    南亞裔族群是一個由二千多個不同種族構成的多元族群。南亞裔人口的組成主要有來自以下地區的人口:巴基斯坦、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這二千多個種族包括有小至數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億人的龐大族裔。這很可能與這地區歷史上多次受到鄰近的外族入侵有關。這地區上最早的民族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並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為多個新的混血族群,繼承了各自的傳統及信仰。

    語言:

    印度,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為官方語言。

    巴基斯坦的“國語”是烏爾都語,“官方語言”是英語。

    孟加拉,孟加拉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尼泊爾,官方語言是尼泊爾語。英語也是通用語言

    斯里蘭卡,官方語言是僧伽羅語,泰米爾語和英語。

    不丹,官方語言為不丹語即宗卡語和英語。

    馬爾地夫,官方語言為迪維希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

    阿富汗,普什圖語和達里語(波斯語)為官方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13周,為什麼嘴裡一直流酸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