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遊於方寸

    首先糾正一下,武王伐紂,是周朝即將取代商朝,不是周朝,而是商朝大勢已去。

    伯夷和叔齊,是孤竹君的兩位王子。孤竹君年老,想要讓老三叔齊繼承王位,死了之後,叔齊又想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覺得這是不遵父命,就逃了;叔齊覺得有大哥在我不能稱王,也扔下國家逃了。沒想到出逃的路上,兩個人又碰到了一起,哥倆一商量,聽說西伯姬昌(周文王)有德,能善養老人,決定去那裡安度晚年。

    到了西岐邊境,聽說姬昌已經死了,武王正興兵伐商,兩個人決定阻攔,就在孟津這個地方,攔住周武王,跟他說: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武王手下看他倆不順眼,想要動武,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說這倆是義人。哥倆一看沒攔成,就互相扶著走了。

    等到武王打敗了紂王,建立了周朝,成了天下的君主,伯夷叔齊不想承認周武王為君主,以食周粟為恥,就跑到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快要餓死的時候,作歌唱道: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後來就餓死在首陽山了。

    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裡派了一個農夫去調侃這哥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在這首陽山采薇,採的難道不是周朝的薇菜嗎?”這哥倆一想也對,於是連薇菜都不吃了,所以餓死了。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是認為周武王攻打商紂王,取而代之,是以暴易暴,是錯誤的。那這哥倆認為什麼是正確的呢?是像堯一樣,認為舜比自己有德,就把王位禪讓給舜;舜認為禹比自己更能幹,就把王位禪讓給禹,從伯夷叔齊所做歌中,就可以聽出來,他們欣賞的是古時候的禪讓制。

    禹繼位後,定國號為夏,其實他也先後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補繼承人,但沒有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而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從此,王位由禪讓制變成世襲制,以後歷代相沿。

    我們知道,夏朝從禹開始,共有17個皇帝,都是世襲制,到了最後一個皇帝夏桀,窮奢極欲,暴虐嗜殺,老百姓忍不了了,在商湯的帶領下,把夏桀給滅了,從此開始了商朝的時代。商朝始於商湯,終於商紂,一共30個皇帝,也都是世襲制,到了商紂王,也是殘暴好色,窮奢極欲,搞得民不聊生,所以才有武王伐紂。

    伯夷叔齊這哥倆,生在商紂王的年代,口口聲聲追慕上古時候的禪讓,卻又以商朝的世襲之王紂王為正統,認為武王伐紂不對,連周朝都不肯承認,寧肯餓死而不食周粟,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但迂腐,簡直是自相矛盾。

    哪朝哪代都有這樣的遺老遺少,抱殘守缺,頑固不化。我個人覺得這種行為,除了愚蠢,沒有更好的註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什麼是BMS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