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72240583

    《霧都孤兒》的作者查爾斯▪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影響深遠。

    《霧都孤兒》這本小說主要圍繞小主人公奧利弗展開,奧利弗出生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從小在濟貧院長大,在這裡的生活不僅讓他食不果腹,還要同時面臨責罰和藤條的鞭打。後來他被賣去了棺材鋪做童工,由於忍受不了老闆娘和其夥計的冤枉毆打,奧利弗選擇了逃跑。

    他一路艱辛,好不容易逃到了倫敦,誰知又一不小心落入了賊窩。之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經過善良人們的搭救,奧利弗最終得以與家人相認,從此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

    下面我將從本書的創作背景,寫作手法和小說所表現出來的侷限性來對其進行解析。

    《霧都孤兒》的創作背景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長篇寫實小說,它的創作背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一 、小說的創作時間正是新《濟貧法》透過之時

    新更改的《濟貧法》通過於1834年,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更改內容就是受救濟者必須是被收容在習藝所中從事苦役的貧民,但是習藝所內部不僅環境極度惡劣,而且勞動繁重,更是一度被稱為勞動者的“巴士底獄”(巴士地獄是巴黎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王室監獄)。可以說這條更改不僅沒有挽救貧民於水火,反而更加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霧都孤兒》中有關於濟貧院孩子的一些案子,這些孩子有些是在翻動床架時被壓死,有些是在清洗工作時被燙死,而在給孩子解剖屍體時確發現裡面空空如也。

    文中所敘述的案例進一步說明這些孩子在濟貧院裡不僅僅從事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沉重而危險的工作,更是經常連飯都吃不飽。濟貧院裡對於一些這麼小的孩子都如此殘忍,更何況是那些申請進入濟貧院的成人,其境況可見一斑。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貧民寧願死也不願意進入濟貧院接受救濟的原因。

    二、小說產生於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可以說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峰時期,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各個方面開始高速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更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到了維多利亞時代中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中心,世界上甚至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之匹敵。

    但是經濟繁榮的背後也隱藏了深深的社會危機,英國國內貧富差距不斷拉開,腐敗之風盛行,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像狄更斯、特羅洛普、勃朗蒂姐妹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他們同情當時的貧苦大眾,對於社會充斥的種種不公感到非常憤慨,於是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將這些社會現象體現在自己的文學創作當中。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用了大量詼諧幽默的寫法,透過描寫主人公小奧利弗的種種遭遇對當時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深深的諷刺,更無情的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醜陋行徑。

    三、小說的創作與作者的經歷密不可分

    狄更斯雖然不是出生於濟貧院,但是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父親也僅僅是一個海軍小職員。他從小生活貧困,12歲就因要負擔家庭開支而不得不去鞋油作坊當童工。不僅如此,他還遭遇過家人因欠債被捕入獄,欠繳房租被房東驅趕等種種不幸。

    因此他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有著深刻的理解,他不僅給予了這些人極大的同情,更是對他們充滿了美好的祝願,這在他所創作的小說中都有著鮮明的體現。

    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和作者一樣也有著悲慘的童年。奧利弗打童工的經歷可以說是作者童年經歷的縮影。

    最初的時候教區本來是要將奧利弗賣給掃煙囪的甘菲兒,這個人不僅長得凶神惡煞,在對待孩子上也從來不心慈手軟,孩子們跟著他有的被悶死在煙囪裡,更多的則是被他毆打致死。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奧利弗跟著這樣的人肯定活不了多久。

    本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由於作者對於奧利弗的憐憫,他讓簽字的老紳士在找墨水瓶時看見了奧利弗恐懼的神情,因此這件事情得以作罷。幾經輾轉,奧利弗最終被賣到了棺材鋪裡,在這裡雖然他成日與棺材為伴,吃著連狗都不吃的食物,還要面對對他毫不友善的同伴和老闆娘,可是至少他的性命算是保住了。

    奧利弗的命運轉折點也可以說是從這裡開始,正是在這裡他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反抗,雖然慘被毆打,但是他由此逃脫,然後一步步的遇到了幫助他的人,最終走向了幸福的生活。

    《霧都孤兒》的寫作手法

    1.反諷的修辭手法

    狄更斯在小說當中稱濟貧院裡的理事為睿智又淵博的哲人,正是這些紳士們制定了濟貧院裡每天三頓稀麥片粥的標準,並且當其中的一個穿白背心的紳士在奧利弗想要多要一點粥的情況下認為“那孩子一定會被絞死的”時候,所有的理事都深表贊同。

    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濟貧院裡,就連奧利弗在棺材鋪當學徒時也在時刻上演。

    因此每當奧利弗送殯時他就會注意到很多意志堅定的人,這些人在面對親人死去時表面上極度悲傷,但是背地裡確特別高興。如果一家的妻子死去,這家的丈夫則會依然保持沉著冷靜;而一家的丈夫死去,這家的妻子想到的則是如何將喪服穿的既合體又彰顯自己的魅力。

    作者透過運用大量的反諷修辭來描述小說情節,將人物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書中對於這些惡人的誇讚更凸顯出了他們的冷漠,自私和無情。這些人麻木不仁,毫無同理心,更不會生出憐憫之情,他們無時無刻關注的都是自己。作者以小見大,正話反說,更是進一步反映了當時社會所瀰漫的拜金和利己主義。更何況人是社會的產物,人都尚且如此,社會的風氣可想而知。

    2.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霧都孤兒》雖然是寫實小說,但是書中確充滿了大量的浪漫主義色彩。

    首先,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從小在濟貧院長大,而濟貧院的理事們都是些虛偽和自私的人,可是奧利弗從來沒有受到過他們的影響,依然極富同情心和愛心,這本來就已經不同尋常。後來奧利弗掉入了賊窩,每天被慣偷們洗腦,可他確還是能夠堅持本心,不為所動,這就更不符合現實邏輯的發展。

    其次,奧利弗每次遇到苦難的時候都有人來搭救,而且他人生中兩次被救所遇到的人,一個是親生父親生前最好的朋友,一個是收養自己小姨的人家,然後順理成章的他與家人團聚了。而這些場景同時發生在現實的世界機率基本為零。

    最後,小說中非常明確的分出了兩大派別,在這裡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良的人最終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管是奧利弗還是她的小姨露絲,甚至是最終認識到自己錯誤最終走上正途的查理▪貝茨,都得到了圓滿的人生。再反觀那些邪惡的人,犯罪頭目費金被絞死,奧利弗貪婪的哥哥蒙克斯死於獄中,當初濟貧院冷漠的邦布林夫婦最終演變成他們曾經看不起的貧民,這些反派們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小說的結局大快人心,好人終究有好報,壞人都遭受了惡報。故事的最終發展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實現,但是這洽洽表達了作者美好的希望,刻畫了其內心理想的世界。作者對於自由和博愛的追求透過小說進行了展示,即使它是浪漫而虛幻的,也能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而當時的人們所需要的也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霧都孤兒》的侷限性

    1.小說中所表現的底層生活的人民都是邪惡的,而資本主義的人們都擁有善良的靈魂,這未免太過於絕對。

    在作者的筆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諸如掃煙囪的甘菲兒,棺材鋪的老闆,猶太人費金,他們不僅毫無慈悲之心,而且視別人的生命為草芥。可以說不論是從相貌還是從靈魂來說都醜陋不堪。

    可是像布朗羅先生,露絲和收養她的家人,甚至是奧利弗本人,他們都算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不僅長相清秀,更是有著聖潔的靈魂。

    然而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之分。貧窮也不代表這個人的靈魂就是骯髒不堪的,底層和善惡美醜之間更沒有正反比例的關係。

    在這本書中作者一方面將小說中的人物根據自己的意志進行了絕對化劃分,另一方面又對資產階級進行了過度的美化和誇大,讓她們完美的不像真實的人物,反而更像是世界的救世主。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作者此時並沒有完全深入的看到事情的本質,仍然對資產階級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2. 小說中設定了太多的巧合,這些巧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說敘事中該有的邏輯關係

    主人公奧利弗的經歷雖然一波三折,但是我們絲毫不擔心他最終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因為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出現那麼一個人將他搭救出來,而救他的那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和他有某種程度的關係。再者讀者也完全不用擔心主人公純潔的靈魂會被改變或者玷汙。因為不論身處何種境地他總是能夠做到內心堅定,出淤泥而不染。

    作者的本意是揭露當時的社會問題,可是一場接一場的巧合反而更容易讓我們專注於故事本身而忽略了問題的實質。這些巧合的設計脫離了現實的邏輯關係而更多偏向於虛幻的世界,另外巧合設計的過多在某種程度上也消磨了小說本身的價值,反而有點讓人感覺得不償失。

    結語

    作者狄更斯借《霧都孤兒》這本小說對當時的社會弊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雖然小說具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是故事本身懸念十足,情節也極富感染力,是非常值得一品的經典。

    另外,作者的筆下所描繪了大量哥特式的浪漫,這種浪漫所展示出的希望只會讓人對生活更加心生嚮往。拋開社會背景不說,小說中傳達的溫暖和愛讓我們更加願意相信日常生活中的重重阻礙不過是命運之神對人類的考量。只要你堅定信念,心懷善意,就一定可以開啟通往幸福的大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坑釣麻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