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星753

    十惡俗稱“十惡不赦”。中國古代十種為常赦所不能的重大犯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自秦及以後逐漸形成,北齊時始定重罪十條。隋代始以“十惡”之名,定入法典。經唐至清,除元代改名為諸惡外,相沿不改。

    古代"十惡不赦"實際上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利益而隨意殺害人民百姓的幌子,將一切違害封建王朝統治地位的行為都視為大惡,藉此鎮壓人民的反抗思維,只能歷來受順。

  • 2 # 不教書先生

    #讀書筆記# 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不可饒恕的罪行。成語中的十惡是有典故的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於“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與“十惡”之說相對應,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說。十惡十善之說見於佛教大、小乘中的諸多經典,如東晉僧伽提婆譯的《增一阿含經》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是故比丘,當離十惡”這樣的經文。另外,“十惡十善”之說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如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

      在封建社會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惡”之名,它是在西漢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而到了隋開皇初年,隨著佛教的興盛,封建統治者遂將佛教之中的“十惡”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十惡”之罪名遂正式出現,如《隋書·刑法志》第二十五卷中即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指《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後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至於“十惡”之罪的具體內容,《唐律疏議》中有詳細的規定(引文略)。由於“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所以自隋代在《開皇律》中首次確立“十惡”之罪以後,歷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間遂有“十惡不赦”之說。

      “十”在語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滿了。十惡不赦,那就是惡貫滿盈了。“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寬恕的人。古人往往給敵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師有名。

      其實,“十惡”真有律法規定的十條大罪,始見於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齊法律。隋、唐把這十條大罪的內容略加增刪,正式定名為“十惡”寫在法典的最前面,以示嚴重。以後經歷宋、元、明、清各代,都規定犯了“十惡”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惡”罪的內容是: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姦等。

      這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但由於“十惡”成為“不赦”之罪,影響深廣,人們一接觸到罪惡大、不可寬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稱為“十惡不赦”。

      【成語】十惡不赦

      shí è bù shè

      解 釋 十惡:指十種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出 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僕審現在所出書,無不大害青年,其~之思想,令人肉顫。”

      近義詞 罪大惡極、罪該萬死

      反義詞 罰不當罪、立功贖罪

    摘錄於網路

  • 3 # 嘮悟聊齋

    [嘮悟聊侃.擺渡重溫]“十惡不赦”中的十惡指的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惡不赦”第一次在古代文學中出現,是在《竇娥冤》中,冤枉竇娥“十惡不赦”,當斬,後來六月飛雪,竇娥冤死。

    1、謀反的意思為心存異心,想要透過一些手段來推翻封建政權,推翻皇家統治。

    2、謀叛也就是叛國,它的意思是背叛自己的國家,投降到別的國家,犯了這個罪的人,被人稱為叛徒,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就是秦檜。

    3、惡逆的意思是不尊敬長輩,對自己的長輩任意打罵。

    4、不道的意思是私自殺害三人以上以及肢解人體的行為。

    5、大不敬的意思是說偷盜皇家用來祭祀的東西和皇帝的個人用品,簡而言之,就是做出不尊重皇帝的行為和說不尊重皇帝的話語。

    6、不孝的意思是說打罵父母,甚至不履行贍養義務,在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等長輩去世後不舉行喪葬儀式,還在喪期的時候就開始嫁娶,任意作樂。

    7、不睦的意思是打罵自己的配偶或者自己的長輩、值得自己尊重的人。

    8、不義的意思是毆打或者殺死領導,在丈夫去世後不舉哀還作樂改嫁和背叛自己的弟兄姐妹等行為。

    9、內亂的意思是說和自己的祖父、父親的侍妾有不正當關係的行為。

    10、謀大逆的意思是把皇家的宗廟、陵寢、宮殿等重要建築給毀壞。

  • 4 # 文藻巧翁

    十惡不赦———封建社會指十種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元,關漢卿《竇娥冤》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僕審現在所出書無不大害青年,其十惡不赦之思想,令人肉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路運動的起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