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刃號

    印度建設空中力量將國土製空和空中攻擊任務都交給了"蘇-30",據不完全統計印度先後接受的蘇-30多達250餘架,由於這些戰鬥機的採購跨度太大,印度拿到的蘇-30也是不斷升級的產品,先後有以色列、法國等不同裝置組裝的蘇30裝備印度空軍。其中的主力型號應該就是印度自己生產的HAL蘇30MkI。這是阿三經過多年努力完成的仿製產品,其意義和我們的殲-11是一樣的。HAL代表的就是印度最有實力的航空工業集團"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這是印度唯一能生產現代化戰機的地方。

    我們中國從80年代開始引進蘇27,這種飛機是蘇30MkI的原始型號,和印度一樣中國也希望藉此建立自己的戰鬥機生產線。所以第在引進24架蘇-27以後中國也根據合同要求同時引進這些戰鬥機的組裝生產線。將來自俄羅斯的零部件自己組裝成戰鬥機,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但是,中國技術人員因此瞭解蘇-27戰鬥機的基本構成為以後的仿製中國產打下基礎。終於在十多年後的21世紀,在蘇27基礎上大規模應用中國特色機載裝置的殲11出現了,相處印度的授權生產殲11才算是真正的中國產。因為他是全新的型號不會因為合同問題讓生產受到制約。

    就在中國的中國產的殲11已經成為各大戰區的空中主力時,印度生產蘇-30MKI的期限也已經到期了。就在2016年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不得不尋找俄羅斯商討延長仿製時間到2020年的可能,原計劃授權生產的222架HAL蘇-30MkI戰鬥機至少還有47架沒有完成,這也反映了該公司糟糕的生產速度。嚴格來說印度的HAL蘇30MkI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產,它的各種零件都是仿製的,毫無自己的特色。所以持續防止會受到國際法規的制約。但是不可否認,印度已經具備自主生產蘇-30的能力。

    印度透過不斷自主生產配件已經掌握了先進金屬的加工和相關鑄造技術,基本可以自己完成飛機機身和發動機的製造。HAL公司聲稱已經產生了39000多組戰機部件,其中包括5600多組配備發動機使用部件,截止到2016年已經生產了174架HAL蘇30MKI,而2015到2016年的12架蘇30MKI就已經徹底實現了戰機零部件100%自產,這是完全可信的。要知道印度已經購買了超過200多架的蘇30MKI,俄羅斯沒有理由拒絕技術轉讓,何況印度還只是一比一仿製。而且這種生產將近20年的武器已經逐漸過時,俄羅斯擁有了更好的蘇35和蘇57。過時產品技術出售給印度是情理之中的。

  • 2 # HE觀察

    1996年年底,印度跟俄羅斯方面簽署了發展一種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的合同,也就是現在的蘇-30MKI,與共青城為中國生產的蘇-30MKK和蘇-30MK2不一樣,伊爾庫茨克為印度空軍打造的蘇-30MKI,實際上使用了諸多新技術以求其效能先進性,這當然也讓其在初期受到可靠性的困擾,尤其是在其使用的向量噴管等方面。

    事實上,在當年,俄羅斯經濟很差,俄軍根本沒能力為空軍採購新武器,既然印度出錢,而且要求效能先進性,伊爾庫茨克果斷在蘇-30MKI上使用了不少先進技術,這導致蘇-30MKI帶有巨大的實驗性,在俄軍自身裝備的戰鬥機上,是不可能這麼做的,不過,經過不斷的努力完善,現在的蘇-30MKI基本已經解決了可靠性問題,而且在俄羅斯的幫助下,不斷升級使得其戰鬥力一直在上升,俄軍也在其基礎上,裝備了蘇-30SM戰鬥機,備受好評。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官方訊息,中國裝備的蘇-30MKK和蘇-30MK2貌似一直沒有得到升級,俄羅斯更是表示,中國的蘇-30MKK,是蘇-30家族中效能最落後的。

    現在印度實際上已經是自主生產蘇-30MKI戰鬥機,不過,跟中國一樣,印度在蘇-30MKI戰鬥機上始終無法完全吃透其結構設計等,只能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升級。國內網路總是嘲笑印度空軍的墜機,但在五年內,印度空軍墜毀了不到30架戰機,這對龐大的印度空軍來說,並不算多大的損失,而且墜毀的不少都是那些老式飛機,以及人為因素。實際上,在與美國走近後,印度空軍正變得越來越強,盲目貶低印度空軍這是不理智的,不重視自己的潛在對手,終究要吃大虧。

  • 3 # 金戈鐵馬

    印度自行研發的戰鬥機我可不敢恭維。目前為止,屬於印度“自研”的戰鬥機也只有兩種,一種是HF24“風神”。上世紀50年代末,印度研製“風神”時,給出的指標是既能高空截擊,又能低空攻擊,作為全天候多用途戰鬥機,必要時能充當高階教練機,甚至作為艦載機使用。當時,世界戰鬥機研發追求高空高速,印度要求“風神”不開加力就可超音速飛行,速度2馬赫,升限18500米,作戰半徑850千米。但最後搞出來的“風神”最大速度1.02馬赫,作戰半徑350公里。裝備了幾十架就沒下文了。另一種就是搞了30多年的“非常先進的中國產戰鬥機”LCA“光輝”了。“光輝”遲遲未見批次生產,卻總是傳出改進改型的訊息。“光輝”一開始就要求,必需是全部國內研製。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負責總體設計、總裝、系統整合與除錯,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採用的超合金,國家物理實驗室研製碳纖維材料,國家航空實驗室承擔疲勞試驗任務,印度技術學院研製合理的複合材料結構……總之一句話,100%的自主研製,100%的中國產。折騰了4年後,才發現自己實在沒能力完成這一艱鉅的任務,只好請法國達索公司擔當技術顧問。達索公司偏好開發無尾三角翼戰鬥機,所以,“光輝”自然也就把總體佈局定成了無尾三角翼。無尾三角翼的優點是設計製造簡單,高速效能好,機翼內空間充足。缺點是飛機展弦比小,亞音速飛行的升阻比低。說白了就是特別適合高空高速截擊,不適合空中格鬥和對地攻擊,更不適合上航母。偏偏“光輝”的定位是以空中格鬥為主,兼顧對地對艦攻擊,還要研發艦載型。為達到這一目標,只好新增大加條來改善無翼三角翼佈局的缺陷了。但不知是設計失誤還是設計人員實在能力有限,“光輝”最後採用新增前緣襟翼的無尾雙三角翼的翼形,展弦比成了令人吃驚的1.79。在三代戰機中,這樣的展弦比獲得了倒數第一的光榮稱號。這樣一來,搞得“光輝”既飛不快(怕散架)也飛不慢(怕失速),最大速度只為1.4馬赫,比我們的殲6快0.04馬赫。還有,儘管“光輝”採用了大量的複合材料,還是超重了。原設計淨重5500千克,現在達到6900千克。“光輝”原計劃1991年生產第一架原型機,1996年服役。不過實際上到了1995年才造出了第一架原型機。原定的首飛日期是1996年,結果實現首飛的真正日子卻是2001年。“光輝”計劃採用的是中國產的“卡佛裡”發動機,但折騰了很久“卡佛裡”也沒成功,只好採用了美國的F404發動機。1998年,印度國防部官員就說“光輝”將在2003年服役,但印度空軍司令卻在2006年2月才表示,“將”定購20架“光輝”。到目前為止,“光輝”都是“將”服役的狀態:超重、速度慢、起降距離過長、推重比太小……一系列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它。分析了這些缺陷後,印度主要將其歸咎於進口的F404發動機不給力。要知道,這可是F/A18上採用的發動機呀。2009年,印度又推出了新計劃:“光輝”要換裝F/A18E/F“超級大黃蜂”的F414發動機,或者歐洲“颱風”戰鬥機使用的EJ200發動機,還要增加推力向量技術,還要隱身。新的“光輝”命名為LCA MK2。2010年11月,印度官員表示LCA MK2將於2011年首飛。過了一個月後又改口說要在2014年首飛,兩後後裝備部隊。我們試目以待吧!

  • 4 # 麥田軍事觀察

    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向俄羅斯採購新戰鬥機,於是俄方提交了全新的蘇30MKI設計方案,獲得印方認可,隨後簽訂的第一份合同中。從編號上,該機與中國採購的蘇30MKK在編號上只有最後一個字母不同,實際相差巨大,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飛機。

    蘇30MKI一款專門為印度研發的型號,除了沒有重新設計機體外,其它的全部更新,換裝了全新的航電系統,加裝鴨翼和AL-31FP推力向量發動機,即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5噸,但是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機動性,最大時速2125公里,航程3200公里,作戰半徑為1400公里。

    除了一門30毫米機炮,還有12個掛點,可以載彈8000公斤,可以使用多種武器,全新的相控陣雷達和機載火控系統,使其在對地對海方面的作戰能力提高相當大。

    如此好的效能,讓印度大喜過望,很快就簽了合同,先採購一批蘇30K。用於訓練,再引進完整版的蘇30MKI整機,同時也引進生產許可證,在印度國內自行進行組裝生產。印度一共計劃引進270架,其中230架已經或即將交付,尚有40架處於計劃中。

    目前印度空軍的絕大多數蘇30都是由印度自行組裝的,說印度具備自行生產能力,卻不行,因為印度只是總裝工作,主要部件及材料等依賴於引進,象發動機等,完全由俄方提供,也就是電子裝置有一部分是法國及以色列的。

    印度組裝戰機的能力,論起來也不算短了,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可以組裝戰機,但是一直沒有形成自主生產能力,對外部的依賴度相當高,成本也不低,2016年,印度釋出了一份審計報告中,印度自已組裝的蘇30評估均價已上漲到20000萬以上,注意單位為美元,

  • 5 # 曉風殘月彥文

    印度生產蘇30MKI並不是自己生產,是從俄羅斯把整個生產線都搬過去了,從裝置到技術都是有俄羅斯專家負責,印度只出生產勞動力而已。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技術人員,就憑印度大卸八塊,讓它照著樣子裝都裝配不起來,就是裝配好了,手裡也會多出好多螺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苦菜茶的時候用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