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90後時代軍團

    請問你為什麼買壽險呢?壽險的保額也可以按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家庭承擔的責任比重來確定,如果想承擔一段時間的責任(比如有房貸還有多久沒還完)或者經濟有限,可以選擇定期壽險;如果經濟實力允許可以選擇終身壽險,保額最高確定為個人年收入的十倍。

  • 2 # 船長尋保記735444803

    題主沒有描述個人情況,那就簡單說一下常見的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的適宜範圍

    1:定期壽險:保障時限可為20年,30年或保到60歲或70歲之類的,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建議至少保到完成個人責任的年齡,即撫養子女和供房等責任完成。特點:適合有經濟壓力且需轉移身故風險的人群。

    2:終身壽險:除了有與定期壽險一樣的轉移身故風險作用,終身壽險還有一個特點是傳承的作用:能確定未來價值,確定收益物件,確定支配時機,總結來說就是你能在合同上指定誰在什麼時候能拿到多少錢。適合經濟壓力不太大,對個人資產流向有指定需求的客戶

    簡單計算需要轉移身故風險的保額=負債(房貸車貸及其他貸款)+5-10年年收入,傳承部分的資產則是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

    倘若你是無債一身輕,且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包括家庭及其他),那就瀟灑走天涯吧,壽險什麼的可拋到腦後,但若有責任還是建議肩負起來。

    人壽保險其實分類下來比較多:普通型人壽保險分為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新型人壽保險包括分紅保險,投資連結或萬能保險等,各自有特點,應根據個人需求與實際去規劃配置。

  • 3 # 多保魚講財經保險

    你好,保險本身是對於即將的風險進行轉移的一種財務管理辦法,也就是說保險的本質是預防意外

    每個成年人身上都有一份責任,不論對父母、對妻子、對孩子,如果不幸傷殘或是身故,在經濟上對於他們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商業壽險分為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至於這兩個兄弟,下面有一個對比:

    A、保險期限不同。

    定期壽險的保險期限: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保障的金額和期限。(保魚君建議是保障到60歲)

    終身壽險的保險期限:終身。

    因為60歲之前,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還在賺錢。但是60歲後就很少賺錢了,對家庭的經濟責任少了很多。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這個時候的“身故”對家庭財務上負擔沒有那麼重。60歲之後可以選擇終身壽險,若在80歲後身故,可以給子女留一筆錢,更多的就不是保障的目的了。

    B、保障目的不同。

    定期壽險的目的:保障,以保證財政風險為目的的

    終身壽險的目的:

    A)財富傳承:假如被保人身故,遺產在繼承的時候需要交納30%~40%稅額,比如遺產1000萬,則至少需要繳納300萬的稅收才能獲取遺產,而終身壽險就很好的保證了這點,總結來說,終身壽險可以保證資金、房產等順利的傳到下一代。

    B)信託功能:終身壽險的信託功能體現在被保人可以決定身故之後,對於資金遺產是選擇一次性給予受益人,或是分期付給受益人。

  • 4 # Bella622

    其實這個問題,無論是被別人問,還是自己也曾經疑惑過。但是我以下中肯的分析一下,大家就知道為什麼在大病面前,社保其實真的太渺小了。

    我們的社保,不是什麼藥都包的,而且只包中國產藥。如果一個人得了大病,打比方是癌症,通常醫生會有兩種藥,一個是中國產藥,另一個是進口藥。如果你問醫生中國產藥和進口藥有什麼分別,那醫生都會跟你說中國產藥療效沒有進口藥好,進口藥也副作用少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基本大多數人都會想要用進口藥。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患了大病,基本上社保是幫不上忙的。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現在最新的社保規定,大病每年最多隻能報銷18.72萬。這個對於大病病人來說是絕對不夠的,除了很多藥不包括,還有就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朋友,他爸爸得了白血病,2~3年就治了100萬人民幣。如果不是他們家買了商業保險,估計也是花不起這個錢。但是很可惜的是,叔叔在去年中還是去世了。

    最近身邊挺多朋友去香港買保險,還有理財分紅保險什麼的。求瀉藥?

    現在確實很多人來香港買分紅儲蓄保險,這個跟香港是一個國際性的城市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這裡光說香港保險好的,估計也是沒有給大家說清楚,無論是香港分紅儲蓄保險,還是國內的。其實,都要明白的一點是,保險是一個長期的理財產品,如果打算短期拿出來的話,那就不要考慮了。

    所以,問主你自己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理財計劃,因為我有一個高中的同學就是沒有了解清楚理財型保險,買了沒有幾年,然後後來急需要用錢,就拿出來,但是沒有拿回來本金,然後她就覺得當初買給她保險那個人騙了他,其實是她自己沒有認識到保險其實是一個長期的理財產品。

    無可厚非,香港保險確實有他的優勢, 香港保險是面對全世界投資的,投資管道多,範圍廣,沒有限制,客戶和公司的利益都得到保證。—香港是全世界第二長壽城市,保費率是按人均壽命計算(香港人均壽命85歲)。國內人均壽命75歲,因此保費便宜,保障高,投資回報也高。

    然而香港的理財型保險沒有外界宣揚的那麼高,而且除了理財功能還兼顧可以帶有人壽和信託功能,所以如果是自己對投資理財瞭解不多,不願承擔很多風險,同時這筆錢相對來說比較閒置的可以用於購買香港理財儲蓄。長期年化5-6%,固定鎖定期限最好大於8-10年,不然可以不考慮。

    除此之外,可以考慮透過設計此類儲蓄作為遺產傳承或者是理財和人壽三方面兼顧。因為多數香港的理財保險都是有包括人壽的成分的。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對沖自己其他投資的風險,而不是把此類保險當作賺錢的手段,這僅僅是長期穩定資產增值的一種相對較好的選擇罷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考慮買香港的理財分紅保險,你沒有打算固定鎖定期限最好大於8-10年,就最好不考慮。

  • 5 # 奔騰的呱牛

    有社保需要商業保險補充,因為社保最高理賠只能達到60-65%左右,如果沒有社保,你還不買商業保險,你想搞什麼,你自己不在意自己無所謂,但不要拖累家人呀,多少家庭都是因為一個人生病,全家,甚至一個家族都家破人亡,家徒四壁。父母妻兒一家老小跟著受罪。

  • 6 # 陽光保險隨e保

    壽險是解決人生責任的一種保險,比如還房貸、養小孩、贍養父母。一旦被保險人身故,父母、孩子有生活的保障,房子不會被銀行收回。

    壽險又是“利他”的一種保險,被保險人身故保險公司才能賠付保險金給受益人。跟重疾險不同,重疾險保險金的受益人是被保險人本人;而壽險保險金的受益人是保險人以外的其他人,比如法定受益人是被保險人的妻子、父母、子女。

    如果你人生責任較重,責任感又強,又具有風險意識,可以利用保險花小錢以期獲得大回報的這種金融產品的槓桿特點來分擔風險。買壽險的時間點就是你覺得應該負起人生責任的時候,比如有的人生了小孩,對小孩的成長產生了憂慮,就希望買壽險。當然壽險也是年紀越大,保費越貴,所以現在買永遠比明年買,保費便宜。

    針對終身壽險和定期壽險,應該如何選擇呢?也就是壽險應該保到終身還是60、70週歲?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可以選擇保至終身,雖然保費較貴,但是最終會獲得身故保險金,可以留給下一代作為財富的一種傳承。如果經濟能力較弱,為了解決近幾十年的人生責任,可以選擇定期壽險,保費較為便宜,只要覆蓋到對家人的責任完成時,比如到退休時,那時房貸也還完了,孩子也長大了。比如投保某些網際網路消費型定期壽險,100萬保額、保至70週歲、20年交,每年保費只需5、6000千元。

    壽險的保額體現了“身價”,比如在北京,可能房貸都需要幾百萬,而壽險的保額需要覆蓋房貸、父母贍養、未來子女生活與教育等的成本。所以對一線城市的網際網路免體檢的壽險保額,100萬元是標配。如果覺得不夠,可以去多家保險公司購買多份保險,更好地抵禦風險。

  • 7 # 大特保

    該不該買,取決於自身。

    如果是一歲小孩子,沒有為他購買的必要;

    如果是房貸壓身,有父母妻兒需要照顧,又是家庭頂樑柱,那是必須要買的。

    購買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

    對於有房貸車貸加身的家庭頂樑柱來講,肩負的是整個家庭的經濟命脈。如果發生不幸,對於妻兒及父母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壽險的保障責任簡單、明確。不管是意外還是疾病,任何情況下導致的身故/全殘,都可以獲得賠償,購買壽險是對家庭負責的表現。(部分責任免除情況請參閱條款)

    自從推出「愛相守定期壽險」後,大家諮詢最多的問題,是關於買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

    在很多人看來,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的最大區別在於這筆錢投出去是否能夠收回來。購買終身壽險,不管怎麼樣,最終都會發生理賠,感覺保費沒有白交,因此購買終身壽險比較划算,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精算師眼裡,兩者之間的究竟區別在哪裡呢?今天帶大家深度分析,你究竟適合買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

    01 定價策略不同

    定期壽險跟終身壽險的區別,最直觀的闡述就是,定期壽險保你一段時間,而終身壽險保你一輩子。

    在精算師看來,由於定期壽險的保障時間是確定的,在這個保障內,被保險人身故是機率事件,因此產品的定價相對來講比較便宜。

    但是終身壽險,人固有一死,賠付的機率是100%,因此保費自然比定期的要貴很多。

    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的價格之間的差別都是由風險機率導致的。究竟應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且看下文。

    02 保費測算

    以王先生為例,30歲,無吸菸史。今年剛貸款80萬買了一套房子,房貸需要還30年。

    如果王先生購買100萬定期「愛相守定期壽險」,20年繳費,保至60歲,每年保費僅需2810元。總保費:5.62W

    如果王先生購買終身壽險,100萬保額,20年繳費,保終身,年繳保費約16000元。總保費:32W

    假設王先生選擇購買定期壽險,每年餘下的1.319萬錢拿去購買收益為5%的低風險理財產品,一共買20年,然後這筆錢存至80歲,收益如何呢?

    王先生每年存13190元,年利率假設為5%,20年後本息總和為457946.93元。王先生繼續將這筆錢繼續存30年,年利率為5%,王先生80歲時總共可以拿到1979220元。

    *上述資料僅供參考,收益率以實際為準。

    *以上舉例中的保費為參考價格,具體以產品為準。

    投保建議

    定期壽險可以用較少的錢獲得較高的保障,適用於以下人群:

    有貸款負擔的家庭頂樑柱

    善於投資理財,省下的錢可以用來投資

    事業剛起步的年輕人,家中有老人需要贍養

    而終身壽險則適用於以下人群:

    支付能力較高

    有儲蓄需求

    有遺產規劃需求

    ①本款產品最大的亮點在於高性價比!

    ②「愛相守定期壽險」定價策略精細、合理,同為標準體的情況下,非吸菸者的保費比吸菸者保費便宜50%左右,有效避免了健康人群對非健康人群的保費補貼。

    目前線上銷售的大多數定期壽險的投保年齡上限是50歲或55歲,「愛相守定期壽險」60週歲也可以購買。

    ④保障期限靈活

    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期限長短,10年、20年、30年、保至55週歲、60週歲、65週歲,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 8 # 北斗一下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還是要知道“壽險”到底解決什麼問題?

    壽險的本質意義就是用高額的賠償金來替你繼續照顧家庭,用這筆錢來補償“生活的負債”。比如子女撫養教育費、貸款、父母贍養、家庭生活等必要的開支。如果您是這樣的角色或家庭,務必要考慮購買充足的壽險:

    *貸款額度或負債額度很高,另一半難以獨立償還;

    *家裡孩子尚且年幼,或者有不止一個年幼的孩子;

    *家裡只有一個人在上班且這種狀態幾年內不會改變;

    *獨自一人撫養孩子或贍養父母;

    *對自己身體未來的健康程度沒有信心或有家族重疾病史。

    也就是說有上述的負債或者壓力,一定要考慮壽險。在選擇壽險時,最關鍵的保額、交費期間和保障期間怎麼選擇呢?

    保障期:建議保至60歲或70歲是最佳的選擇,或者是與你的貸款期限保持一致或拉長,畢竟退休前身故比80歲以後身故對家庭的影響更大。

    交費期間:越長越好,藉助保險槓桿作用,降低每年保費的支出。

    保額:一定要大於等於你的負債額度,或者是孩子的累計支出額度。因為一旦發生風險,這些都是會為家庭造成很大影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讓認為歐盟的GDPR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