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生活交朋友

    簡單說說楚漢之爭:

    秦朝滅亡後,項羽在眾諸侯中擁有絕對強大的實力,所以項羽可以輕鬆毀掉“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可以在鴻門宴上俯視劉邦,可以分封諸侯。

    劉邦被封為漢王,被趕到漢中。項羽還將以章邯為首的降將封在關中,防備劉邦,自己則放棄關中,堅持衣錦還鄉。

    項羽分封諸侯後沒多久,因為利益分配不滿,各個諸侯開始搞事情了。

    齊國和趙國先亂了起來,項羽殺了義帝,劉邦在漢中重用韓信,韜光養晦,為殺回關中做準備。

    項羽率軍去齊地平亂之時,劉邦打敗三王,殺回關中。項羽聽說後,雖然暴怒,但是又中了張良之計,以為劉邦只是要關中,繼續向東伐齊。

    項羽雖然能打,但是殘暴不仁,不得民心,齊地是平了又叛,項羽雖然屢戰屢勝,但就是平定不了齊地,一直陷入其中。

    這時劉邦趁機拉攏各路諸侯,湊出56萬聯軍東征,攻下楚國都城彭城。項羽聽說後,率三萬精兵殺回彭城。劉邦等拿下彭城後就飄了,只知道喝酒泡妞了,防備鬆懈,被項羽的突然襲擊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這就是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漢軍死傷數十萬,劉邦也是因為運氣才得以逃脫。從此,大部分諸侯又開始倒向項羽。項羽重新取得了上風。

    項羽雖然贏得彭城之戰,但是齊地戰事失利,田橫收復失地,重新復國,之後基本上處於中立。

    劉邦逃到滎陽,因為後方的關中為劉邦足食足兵,劉邦很快站住了腳,打敗了楚軍的進攻。項羽雖然壓制著劉邦,但也一直無法突破,進攻關中。雙方在滎陽、成皋一帶僵持。

    這期間,劉邦這邊用離間計,弄走了范增,收服了英布,又讓彭越去騷擾楚軍糧道。韓信率軍從北方東進,先後滅了魏、代、趙、燕等國。

    項羽親自率軍去打彭越,劉邦趁機奪回成皋。

    韓信攻齊,項羽派龍且帶二十萬楚軍支援,龍且全軍覆沒。

    項羽腹背受敵,糧草不濟,開始處於劣勢。於是項羽送還劉邦家眷,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撕毀合約,率兵追擊楚軍,被項羽反擊打敗,劉邦又龜縮不出,以土地籠絡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從不同方向以六七十萬人馬包圍項羽10萬楚軍。

    項羽缺兵少糧,在垓下被圍,最後烏江自刎。

    項羽雖然勝多敗少,但他最終還是兵敗身亡。很多人都為此感到可惜。

    項羽作為戰神,為什麼會敗呢?

    第一,項羽戰術無敵,戰略卻一塌糊塗。

    在整個楚漢之爭中,我們根本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目標。或許項羽就是想一路追著劉邦打,把他打回關中,進一步消滅。但是項羽雖然是戰神,也不是能攻必克的。劉邦在滎陽、成皋就攔住了項羽,項羽連函谷關都沒看到,更別說關中了。

    劉邦在漢中時的目標就是關中,奪了關中便要天下。劉邦牽制住項羽主力,北方有韓信消滅諸國,南方拉攏英布搞事情,在楚地背後還放個彭越騷擾楚軍糧道。最後劉邦對項羽形成了個大包圍圈,項羽四面受敵,處處被動。

    項羽最初就沒搞清楚誰是最大的敵人。劉邦殺回關中,按道理項羽就應該進軍關中,援助章邯。不讓劉邦在關中站住腳。那時候其他諸侯也不敢反他,也會出兵幫忙的。

    而項羽仍然繼續攻齊,直到劉邦打下彭城,才反應過來。項羽掉過頭來追著劉邦打,又被劉邦給拖住。韓信趁機到北方搶地盤。

    項羽雖然一直處於上風,但在戰略上也沒佔到便宜。反而劉邦的地盤逐漸擴大,最後包圍了楚國。此消彼長,最後項羽落敗。

    第二,項羽不會用人,手下沒有什麼人才。

    劉邦打江山,靠的都是他手下的人。項羽打江山,靠的就是他自己。我們印象中,項羽總是打勝仗,但還有一個印象,就是楚軍只有項羽在打仗,能打仗。

    項羽手下不是沒有人才,是項羽不會用人,所以韓信、彭越等人才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即使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卻也不能重用,最後還中離間計,猜忌逼走范增。

    雖然後人喜歡項羽,但是那個時代的局中人,真沒幾個是喜歡項羽的。項羽也算得上是眾叛親離。從楚漢之爭來看,感覺對項羽最忠心的居然是章邯,寧願自殺也不投降。

    最後楚軍只有項羽能打。楚軍只要分兵,最後都只有項羽部分能取勝。比如項羽贏了彭城之戰,他打下的齊地就丟了。項羽派去打彭越、韓信的人,都失敗了。項羽親自去打彭越,結果劉邦反攻,奪回了要地。

    楚國的地盤是四戰之地,不可能不分兵的。僅僅項羽能打,又怎麼可能守得住楚地。如果項羽手下能有韓信、彭越這樣的人,獨當一面,滅掉諸國,項羽也不會陷入缺兵少糧的窘境。

    第三,項羽的地盤位置不行,四面受敵之地。

    項羽的楚地,東邊是齊地,北面燕楚,南面淮南,西面劉邦。而楚國又只有項羽能打,怎麼擋得住四面夾攻。被項羽打慘了的齊國要不是選擇了中立,而是幫助劉邦打楚,項羽早就完蛋了。

    項羽雖然能打,但他也是要損耗士兵裝備的,士兵也要吃飯的。項羽打仗也是需要補給的。項羽前期能夠仗著他的實力,壓制著劉邦打,但劉邦的地盤越來越多,資源也越來越多,而項羽就那麼點地盤,還有個彭越專門去騷擾他的補給線,項羽打不了持久戰。到了後期,項羽便缺兵少糧,陷入敗局。

    劉邦在關中站住腳後,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劉邦在前線打仗時,後方的根據地穩如泰山,為前線提供兵源糧草。所以劉邦在彭城慘敗,能夠快速緩過來,而項羽一敗就完了。

    第四,項羽會打仗,卻不會治國,殘暴不仁。

    那時候打仗,很多將領都喜歡屠城,項羽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項羽只對他手下計程車兵好,其他的都是外人,可以隨便殺戮。

    項羽入關中時,名聲就不好,還坑殺了20萬降兵。降兵雖然是隱患,但坑殺絕不是唯一的辦法,也不是好辦法。

    章邯是秦國最後的名將,他之所以能成為名將,與手下兵馬的戰鬥力有很大的關係。項羽一句話,將降兵殺掉,項羽的名聲臭了,章邯的名聲也臭了。章邯守在關中,手中既沒精兵,在關中又不得人心,怎麼能擋住劉邦的進攻?

    項羽也因為喜歡濫殺,齊地平了又反,項羽就是平定不了齊地,給了劉邦機會。

    項羽的殘暴不仁,連齊國都平定不了,註定他搶地盤也搶不過韓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信滅掉諸國。

    第五,項羽只重軍事,不重政治,只重小利,不顧大局。

    項羽一輩子都在戰鬥,永遠都是在帶兵打仗。誰要是不服他,就出兵打服他。

    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就沒有從全域性去考慮,最後因為分封不公,引發後亂。面對叛亂,項羽也只是一味地用軍事征服。在戰爭中,也只是打。

    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從出關中起,就開始統一戰線,聯合各路諸侯,組成聯軍,對付項羽。

    在楚漢之爭中,劉邦與項羽相比,也只有在軍事上處於劣勢。劉邦在政治上佔據著各種主動。

    劉邦這邊有一套完整的情報系統,拉攏、收買、離間楚軍,使項羽內部不穩。劉邦又有彭越在楚國後方開闢敵後根據地,開啟游擊戰。還有酈食其幫劉邦搞統一戰線,勸降齊國。

    兩個集團內部,項羽只有一些小恩小惠,而劉邦對部下的承諾都是封疆裂土,稱王封侯。兩邊人的幹勁都不一樣。項羽的人,一勸就叛變,而韓信有了鼎足之力,也不願意背叛劉邦。

    自古江山,都不是靠會打仗能拿下的。秦國能統一六國,靠的也不只是軍事實力強,也是靠人才、戰略等各方面博弈,有連橫、遠交近攻等非常有名的策略的輔助。

    打仗的目的是取得勝利,並且保住勝利的果實。項羽卻只能打勝仗,沒有能力保住勝利的果實,地盤、人口、資源越打越少,兵力自然與劉邦差得越來越遠,最後漢軍可以圍殲楚軍。

  • 2 # 乙丙丁6

    劉邦和項羽打仗,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垓下之戰劉邦比項羽的人多?

    這個問題,說起來一大篇,我就用比較簡短的話來說吧。

    劉邦的人馬,得益於蕭何。源源不斷的人員補充,糧食補充都是蕭何負責的,蕭何這方面能力超強。

    項羽的人馬,本來也多,但是自從分兵給龍且一半以上兵馬之後,項羽就所剩只有10萬了。

    我們知道,本來劉邦有一半兵馬,還有韓信有一半兵馬,跟項羽有一半兵馬龍且一半兵馬旗鼓相當。問題就是龍且跟韓信幹仗,被韓信打敗了,龍且的人馬徹底完了。

    這樣一來,劉邦加韓信就比項羽有了很大的優勢。這還不算,劉邦還拉攏了彭越、英布兩班人馬,加上項羽那邊還有牆頭草的一些諸侯,看到項羽大勢已去,投到劉邦的也有很多。

    垓下之戰,其實就是好幾股人馬打一股人馬,所以項羽戰敗了。當時若不是劉邦人太多了,項羽不可能輸。論打仗,幾乎沒有誰能敵得過項羽,終究好虎不敵群狼。

  • 3 # 二戰英雄連

    劉邦的戰略規劃是張良制訂的,叫正面堅守,敵後騷擾,東西牽制。劉邦和項羽證明對壘的部隊並不多,而韓信,彭越,英布的部隊不少,其中最多的是韓信部隊,滅楚主力。而項羽部隊到處奔波損失很大,而無補充,尤其是派龍且率20萬楚軍救齊,分出了一半兵力。但龍且被韓信打敗,20萬人馬全軍覆沒。這時項羽只有十幾萬人馬,劉邦雖然20萬還是打不過,靠封王,韓信軍30萬,英布軍10萬,彭越軍5萬陸續開到戰場,形成60萬對10多萬的優勢,而且韓信針對項羽的戰術是十面埋伏:不擊頭,不擊腰,只斷尾。避開項羽最精銳的突擊力量,消滅較弱的部隊和後勤輜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以裹腳為美的潮流你能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