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彥頁丁
-
2 # 曉文隨筆
蘇軾一生性格豪放,達觀脫俗,始終能以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堅持對人生美好事物的進取和追求,堅持對民生疾苦的無限同情與關注。而這些都在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具體的體現。蘇軾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的詩詞現在存世的大約有四千多首,這些詩詞大氣豪放、變化萬端,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可以說代表了北宋時期詩詞創作的最高峰,為宋代詩詞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是傳世的名篇。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蘇軾貶居黃州時遊黃風城外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於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作用。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感情。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讚美,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最後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用“大江東去”四字來雄視千古,自古以來,無人超越。它極簡潔、質樸卻有氣象宏大,聲勢極豪壯,並且富含哲理,把讀者帶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之中,抒發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蘇軾的詞可以說衝破了單純描寫男女戀情的侷限,具有非常廣闊的社會內涵,並在詞作上開豪放派之先河。在他的筆下,“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大大拓展了詞境,對後世影響深遠。
蘇軾的詞在風格上,於柔媚婉約之外,另創恢宏雄邁的豪放詞風,這在兩宋詞史上是一次重大轉變,為南宋以辛棄疾為首的愛國詞派開了先河。
-
3 # 大樹天音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他的文學創作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都是唐宋八大家。蘇軾是豪放派詞人的開創者,對詞在題材,風格,意境上進行了開拓,創新,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最著名的豪放詞代表作是《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大文豪蘇軾站在江山如畫的江邊,望著驚濤拍岸的浪花,發出感慨,感嘆中國歷史的發展,感嘆駕馭時空的英雄豪傑,抒發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和遠大志向!
-
4 # 感觀古道西風
蘇軾的大名如雷貫耳,作為唐宋八大家,都知道他的文藝成就很大。
“豪放派”詩人的代表,這也是大家對他一致的公認。
描寫自然風光,是古今詩人的一大觸點,大詩人也概莫如此。
廬山久負盛名,描寫廬山自然風光,名氣最大的恐怕是這兩首。
一首是號稱詩仙的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另一首就是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廬山的描寫,李白的詩的確精妙。但讀者的感受,恐怕僅僅是一個“文藝青年”對美好景觀的讚美而已。
但蘇軾的詩,我們讀來,是否有一種被“導師”指點人生的感覺?
蘇軾詩詞的內涵,由此可見一斑。無怪乎,宋神宗稱他為“千古第一”才子。
蘇軾的坎坷人生,造就了他詩詞深刻的哲理。人生閱歷夠廣,作品的表達意境就夠深,你同意嗎?
回覆列表
中國詞史上,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人,在他之前的北宋詞壇上,婉約派佔統治地位,內容大都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風格婉曲纏綿,未能跳出詞為“豔科”即專寫男女之情的樊籬。蘇軾的出現,真正打破了“豔科”藩籬,革新浮靡詞風,給詞以新鮮的血液和生命力。他把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帶到詞壇,引詩入詞,在詞的內容、題材、風格、意境、形式、音律、情趣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傳統婉約詞派的統治地位。
蘇軾詞風大約可分三類:
1、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抒寫政治挫折後的人生感慨是蘇軾黃州時期詩歌的主要內容,進一步發展詩詞內容相通的趨向。元豐五年,蘇軾在黃州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從中揭示了作者無限不得志的心情,透露出欣羨古人,渴望建立功業的心情。全詞如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又到汴京做官時,蘇詞少豪放曠遠之作,轉向抒情的細膩委婉。《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有代表性的婉約作品: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
淚。蘇軾四任知州,常寫到入仕和退隱的思想矛盾。如《好事近。西湖夜歸》:湖上雨晴時,秋水半篙初沒。朱檻俯窺寒鑑,照衰顏華髮。醉中吹墮白綸巾,溪風漾流月。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搖兀。 字裡行間,跳動的是一顆擺脫世務、放情山水的心靈。再貶惠州、儋州,蘇詞以抒寫謫居時的矛盾心情為主,有時曠達,有時又不免苦悶,表現了一個封建時代政治失意者的精神面貌。《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說: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全詞用了七個“春”字,春耕開始,春酒醉人;桃花、楊花,紅白相照,突出了海南絢麗的春色和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使詩人不禁忘記身貶天涯
2、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蘇詞的風格剛柔兼具,多姿多彩,橫生爛漫。他的詞同他的詩文一樣,往往以意為主,任情流瀉,故其風格也隨著內容特點,情感基調的變化而變化。他的詞具有詩的沉鬱,詩的豪放,詩的淳樸。正如陳之說的:“讀其詞而入其境如見其人,江山氣象,人物風流,高情逸耿介曠達,而絕異於傳統小詞的女兒情態;讀其詞可以感奮激昂以壯擊揖中流渡江復國之雄氣,也可以寧靜澹泊東籬種菊潔身自好。”蘇軾革新詞風,並非單純反對婉約,而是要改變婉約風格獨主詞壇的局面,使詞的風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發展,形成婉約, 豪放,清麗,韶秀,曠遠等風格同秀共榮的局面。 蘇軾在寫戀情,傷感的詞,則委婉而細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詩人用樸實無華近似白話的言詞為患難相知的亡妻王弗而作,表達滿腔的哀思,文意悽美,充滿蕩氣迴腸的音律。寫實情真,記夢意深,虛實結合,輕重結合,全無雕琢痕跡,卻意義深遠。
3、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詞的豪放風格,跳蕩流溢著自由奔放,樂觀開朗。他的那種自由揮灑的寫作態度和變化不測的篇章結構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蘇詞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徵。除了那些抒發個人豪情壯志的作品豪放奔騰的主流之外,也有許多纏綿瀟灑、淡遠飄逸之作。蘇軾的悼亡詞,顯得沉痛悲涼;描寫農村生活的詞,又那樣輕快明朗;抒發寂寞情感的詞,顯得幽冷;描繪復醉三更的詞,又那樣地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