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政經二把刀

    作為國家的領導人,在對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要做出貢獻。但是一個人的總是不可能對全國的每一個人都做飯公平的利益分配,所以這就讓很多人感覺到心理不平衡,他們會對國家領導人心生怨恨。記得在歷史上曾經有很多領導人被暗殺,其中包括我們今天講到的南韓總統朴正熙。

    南韓總統朴正熙被人暗殺過兩次,但是第一次他的妻子做了他的替死鬼,他才有幸躲過一次。那是在1974年的8月份,朴正熙和妻子二人參加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就是在漢城國家劇院舉行的光復節的儀式。刺殺朴正熙的人叫做文世光,他知道了總統的這次行程,所以就專門喬裝打扮混入劇院中等待機會刺殺朴正熙。就在朴正熙上臺發言的時候,文世光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拔槍對著臺上射擊,但是這一槍打死的卻是總統妻子。而朴正熙總統早已逃到後臺,所以這一次,他和死神擦肩而過。

    那麼這個文世光到底是什麼來頭?他又是為什麼會刺殺朴正熙。在將刺殺者抓捕之後,據他自己交代,他是受到北韓的指使才來執行暗殺行動,這次暗殺行動的所有費用都是由北韓提供。事情都已經水落石出,文世光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在同年12月份,他被判處死刑。其實說白了,文世光就是一個南北勢力的一個犧牲品,而朴正熙的妻子更是一個無辜的替罪羊。

    然而第二次的刺殺朴正熙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這一次他當場斃命。這一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其實就是身邊親信之間為了爭奪權利引發的擾亂。當時朴正熙身邊有四位比較信任的人,但是他們之間存在明爭暗鬥的局面,所以最終朴正熙死在這樣的爭奪中。

    其中有一位經常負責總統大人生命安全的人叫做車智撤,因為和總統之間相處的時間最長,對總統的安全很負責任,所以受到賞識。不過此人有點兒野心,仗著自己的寵愛,隨意支配別人,這就為自己招致很多仇家。尤其是其他三位大將,更加受不了他的指指點點和指揮。朴正熙為了緩和這種關係,於是就專門設酒宴,邀請車智澈和金載圭。幾輪酒後,車智澈已經沒有了分寸,他對著金載圭一頓諷刺,這樣原本就心生怨恨的金金載圭怒火中燒,於是他拿槍打傷車智澈,同時還把器重他的總統一起殺死。

    就這樣,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朴正熙死在了自己親信的手中,原本好意想要幫助兩個人化解不合的關係,沒想到卻讓自己永遠離開了這個人世。 當然金載圭的結局肯定是死刑。

  • 2 # 燦爛陽光930

    朴正熙遇刺事件是在1974年8月15日發生,當時的南韓總統朴正熙與其夫人陸英修兩人正在漢城國家劇院進行光復節紀念儀式,被僑居日本的南韓人文世光(北韓語:문세광,1951年-1974年12月20日)槍擊,其中朴正熙無恙而陸英修則中彈身亡。

  • 3 # 洛水清風

    1979年10月26日晚,首爾一家餐廳傳出幾聲刺耳的槍聲,頓時劃破寧靜夜空。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幾聲槍響,讓朴正熙62歲生命戛然而止。殺死朴正熙的不是他的政敵,而是他的心腹時任南韓中央情報局局長的金載圭。金載圭為何要殺死他的頂頭上司朴正熙,倆人之間又有何恩怨情仇呢?

    朴正熙是軍人出身,又名高正木雄。在日本殖民南韓期間,充當日本人的打手,積極鎮壓抗日武裝。日本投降後,他又投入李承晚的懷抱,從此開始在軍中發跡。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李承晚的統治,登上南韓總統的寶座。

    朴正熙在就任南韓總統十幾年間,對南韓的經濟發展可謂居功至偉,開創了“江漢奇蹟”,從此,南韓擠進發達國家的行列,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南韓經濟能有今天,離不開朴正熙的貢獻。但朴正熙時期,大搞獨裁統治,內靠衛隊長車智澈保駕護航,外靠中央情報局局長金載圭監視、逮捕不同政見的人,實行高壓政策,大興獨裁統治。樹敵頗多,造成南韓政壇人人自危,也為他的死提前埋下伏筆。

    朴正熙就任總統沒幾年,針對他的暗殺就接連不斷。1974年,在朴正熙舉行演講時,遭到一名北韓人的刺殺。當朴正熙發現有人舉槍朝他頭部射擊時,處於軍人的機警與敏感,朴正熙迅速躲到演講桌下。他僥倖逃過一劫,子彈擊中身後的夫人陸英修,刺客連開四槍,陸英修當場斃命。這次險遭暗殺,讓朴正熙心有餘悸。從此,再也不敢隨便在大庭廣眾之下隨便拋頭露面 ,出行更是前呼後擁,戒備森嚴。

    但他做夢都沒想到:五年以後死亡再次降臨到他的頭上。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心腹金載圭。金載圭為何要殺死朴正熙呢!一是因為他與朴正熙政見不和。二是為朴正熙有些偏愛衛隊長車智澈,而車智澈讓金載圭有種失落感,覺得自己地位岌岌可危,由此,對朴正熙的不滿與日俱增。

    1979年10月26日晚,朴正熙約金載圭在一家餐廳共進午餐,隨行的有衛隊長車智澈。三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不亦樂乎。說著說著就說到近日民眾遊行示威的事。車智澈指責金載圭沒有處理好這件事,朴正熙也表現出對金載圭的不滿,這徹底激怒了金載圭。

    他藉故出去方便一下,就到二樓從親信手中拿過自己槍,揣在懷中,徑直走回座位。冷冷看著朴正熙說了一句:“總統先生,你身邊有這樣一個小人,如何能把國家治理好!”說罷,掏槍射向車智澈。子彈打中車智澈的手腕,車智澈把腿就逃。金載圭跟著舉槍朝朴正熙連開兩槍,正中朴正熙的頭部,朴正熙隨即倒地,鮮血崩流。金載圭又追上車智澈,將他當場打死。朴正熙捱了兩槍,並沒有死去,金載圭回來,又朝他上補了一槍,朴正熙這才氣絕身亡……

    據記載,朴正熙的葬禮規格極高,首爾有100萬市民自願走上街頭,為朴正熙送做後一程,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朴正熙搞獨裁,是針對上層建築和反對派,對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大影響,直到20多年後,朴正熙仍以48%的支援率,成為南韓歷史上最受老百姓喜歡的總統。金載圭後來受到審判,1980年被處以絞刑。

  • 4 # 歷史的書籤

    朴正熙是被刺殺身亡的,是被當時的南韓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刺殺的。

    金載圭刺殺朴正熙的原因

    金載圭之所以刺殺朴正熙,源於他與朴正熙衛隊長車智澈的矛盾。

    金載圭和車智澈的矛盾由來已久。

    當時,朴正熙身邊有四大心腹,分別是陸軍參謀部參謀總長鄭升和,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總統秘書室秘書長金桂元,中央警衛室總統衛隊長車智澈。這四大心腹掌控的四個部門,各司其職,共同支撐著朴正熙的統治。

    但車智澈卻異軍突起,在朴正熙面前的地位不斷攀升,把其他三人遠遠拋在了身後。原本,車智澈只是負責總統安全工作的衛隊長,但隨著朴正熙的寵信,他插手的領域越來越多,以致有時金載圭想見朴正熙一面,都會因為車智澈的從中作梗而不得。更過分的是,車智澈還經常在朴正熙面前說金載圭的壞話。金載圭在厭惡車智澈之餘,對於自己部長的位子也產生了危機感,於是對朴正熙也有了怨言,抱怨他對車智澈偏聽偏信。

    刺殺經過

    朴正熙對於金、車二人的芥蒂也早就有所耳聞,他也一直想找機會幫二人解開這個疙瘩。這次晚宴,正是個好機會。但事與願違,誰都沒想到事態朝著另一個方向飛奔而去。

    當晚,在座的還有總統秘書長金桂元。他和金載圭一樣,也對車智澈有所不滿。不過,與金載圭不同的是,他一直引而不發。

    一開始,大家推杯換盞,氣氛還算融洽。但很快,傲慢的車智澈就把話題引到了正在爆發的工人遊行上面。

    當時,由於國際油價暴漲,南韓國內物價隨之飛漲,通貨膨脹嚴重。經濟惡化的後果是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失業嚴重。十天前,釜山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不久後馬山也發生了此類事件。朴正熙派金載圭鎮壓,但金載圭對此似乎並不熱心。他是政府中的“溫和派”,希望以勸誘為主,對於“強硬派”車智澈所主張的鎮壓頗有微詞。因此,示威遊行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車智澈的話,點到了金載圭的痛處,也引發了朴正熙對金載圭的不滿。很快,酒宴變成了對金載圭的批判大會。看著車智澈不依不饒的嘴臉和朴正熙滿臉的不快,金載圭怒火升騰,只是沒有發作。

    7點左右,金載圭藉故離席,來到二樓的辦公室,從抽屜裡取出一支德國瓦爾特PPK半自動手槍,這支手槍可以連續發射七顆子彈。他顛了顛手槍,把它插進了褲袋。回到酒席之前,他對門口外自己的親信說,“一會兒屋裡槍響,你們就把外面的總統衛兵全都幹掉。”

    回到酒席之上,金載圭像個沒事兒人一樣,繼續吃吃喝喝,剛才的不快似乎一掃而光。但正當大家酒酣腦熱之際,他突然拔槍而起,對準車智澈,同時朝著朴正熙說,“閣下,您帶著這樣的廢物能把政治搞好嗎?”

    話音剛落,槍聲響起。由於車智澈的閃躲,子彈沒有擊中他的要害,但把他的手腕打穿了。他急忙往外逃跑。朴正熙剛要發作,金載圭槍口轉向,朝著他的胸口就是一槍。朴正熙沒有任何躲閃,應聲倒地。

    此時,門外的總統衛兵也全被幹掉了。

    金載圭又追上逃竄的車智澈,對著他的胸口連發兩槍。這一次,車智澈沒能躲過,身子一軟倒在了血泊中。解決掉車智澈後,金載圭返回餐廳,看到朴正熙尚未斷氣,他一不做二不休,對著朴正熙的腦袋又補了一槍。

    整個過程,僅僅幾分鐘時間。在座的總統秘書長金桂元,顯然不是金載圭的槍殺目標,因此他得以安然逃脫。

    事後,金載圭很快被捕。

    兇手的結果

    金載圭刺殺朴正熙之動機來源於其與車智澈的矛盾,這是基本得到公認的,但是金載圭本人曾聲稱自己刺殺總統是為了“除掉獨裁者”“恢復民主”“國家利益”等。此外關於此事的原因還有“金載圭精神病說”“金載圭肝癌說”“美國介入說”和“金載圭圖謀奪權說”等多種猜測。

    1979年10月27日凌晨,在代總統崔圭夏和國防部長盧載鉉的策劃下,金載圭被被陸軍參謀總長鄭升和和保安司令部司令兼聯合搜查部長全斗煥聯手逮捕。

    1979年12月,全斗煥政變上臺後,判處金載圭絞刑,並於1980年5月24日在首爾執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美國變,天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