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首先,簡單來說的話,古代的府兵制其實是一種區域性徵兵制。就以唐代為例,一個男子20歲成年,然後官府會每隔三年時間選出年齡相仿的十人組成一組府兵,被選中的這些人將會承擔終身兵役的義務,在古代這就相當於是有了鐵飯碗;而募兵制就不同了,它主要針對職業兵,一般把自願應徵作為主要途徑,要求和標準相對降低,只要符合條件就可立即入伍。

    其次,在相比之下府兵制的社會地位要比募兵制高。因為被選中的府兵們需要自置裝備、路費等一切行軍用品,故而這些府兵一般都是有點背景,且家境較為殷實的人。而且府兵一旦被選中就可以免除徭役,還能因功受田,可以說榮耀至極,光宗耀祖;但是募兵就可憐的多,因為他們屬於僱傭兵,所以參軍大都是被生活所迫,他們拿軍餉就是為了討一口飯吃,甚至有些士兵還靠這些微薄的收入來養家餬口。

    尤其是在宋代,還會給募兵臉上刺字,以防這些士兵成為逃兵。總的來說,募兵制是由政府或者一些勢力公開招收的平民兵,在中國古代府兵制長期盛行的時間裡,募兵制也作為一種補充長期存在!

    最後,從待遇和服役的時間上來說,府兵的待遇肯定比募兵要豐厚的多。而且府兵制管理下,這些府兵平時在家忙著農耕,只需要在農閒時侯參加訓練,一旦有戰事就及時參戰便可。而在參戰期間沒有明確的服役期限;募兵制管理下,士兵一旦入伍就得一直服役到退伍,也就大約六十歲左右。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募兵制是合同兵,府兵制是義務兵。

    募兵制的優點在於,它選撥計程車兵都是職業戰士,武力值較高,專業度較好,終身制,容易形成戰力。缺點是太耗銀子,不給軍餉就有譁變的可能,誰給的錢多,他就給誰賣命。

    府兵制的優點在於,士兵從普通百姓中來,好管理,忠誠度較高,成本也比較低。缺點在於專業程度差,不易形成戰鬥力。士兵從百姓中抽取,按時服兵役,服役完畢就可以回家幹其他事。這府兵制和中國目前的義務兵役制度差不多。

  • 3 # 他天天一樣一樣

    府兵制北周開始出現,募兵制是唐玄宗時出現,二者是不同而又相互對立的。①府兵制是兵農合一而募兵制是正規兵。②兵將關係不相同府兵制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比較分散而募兵制,將兵是上下級隸屬關係③財政上府兵制是自備,募兵制由國家供給④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權威而募兵制容易遭成國家權威下降

  • 4 # 南朝居士

    府兵制實際上可以理解成軍戶制,

    在五胡亂華後期,他們實行漢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對漢人說,“北人為汝客,得汝一斛粟,為汝擊賊”,對本族人說“漢人為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

    為了防治漢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漢人為兵,而世代為兵的北方民族逐漸成為軍戶,當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漢人為軍戶的。

    這在後來就發展成了府兵制,府兵是軍戶,家裡提供男丁當兵,自備馬匹、武器、軍械、糧草等,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

    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後來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增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實行的基礎——土地國有制破壞嚴重,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

    同時,因為戰爭頻發,長期用兵,府兵得不到補充,折衝府已經沒兵可用了,

    而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併嚴重,失地農民越來越多,流民就成了社會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府兵制自然失去意義了,於是,募兵制誕生了。

    募兵制是一種職業兵,招募流民、農民去當兵,一般是終身當兵了,所以有詩“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募兵制就出現一個問題,誰招的兵聽誰的,這樣府兵制時代是可不能的,但是募兵制下,誰給你發工資,他們就聽誰的,於是,就引起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還有下克上的問題。

  • 5 # 看遍山川

    府兵制是起源於南北朝的一種軍事制度,經西魏權臣宇文泰正式確立,再透過北周和隋的發展,至唐初走向巔峰,後因唐王朝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士兵沒有了經濟基礎,建立在均田制度下的府兵制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可以從《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一句詩來了解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戰時士兵需要自備武器和馬匹等軍需物質。

    花木蘭一家是生活在府兵制的南北朝年代,實行兵農合一,士兵們平時耕作,間隙訓練。等政府徵發令一到,自行準備好傢伙什到指定地點集合。這樣政府就避免投入大量的軍費開支,同時也迴避了平時有集結大批軍隊對中央政府構成威脅。

    因此從士兵性質上來講,府兵制挑選計程車兵條件比較嚴格,身體狀況和家庭條件都是有一定要求,家裡沒有些田地資產沒有點經濟基礎,一窮二白也難以置辦起打仗時的一套行頭。唐代府兵的內府都選用高品第官員的子弟,稍遜的外府才用六品官以下子弟或有田地資產的白丁。

    而募兵制計程車兵來源成分就相對複雜得多,隨著府兵制的沒落,大量存在的逃役使唐政府兵源面臨枯竭。政府只得招募士兵去從事軍事任務,不但要嚮應募者提供糧食武器,還不得不降低對士兵各方面的要求(要求太高沒人來)。軍隊的成分發生了重大變化,流亡他鄉的農民、市井之徒、山野村夫、甚至犯罪受刑的人加入了唐中後期的軍隊,政府的軍隊成了魚龍混雜的地方。

    府兵制下,戰爭來了兵和將只是由朝廷徵召臨時性的合作,戰事結束兵歸於軍府(府兵制士兵軍籍管理機構),將歸朝廷,他們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絡,這樣有利於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威。

    但是募兵制就大不同,兵將之間有隸屬關係,士兵的軍餉物質往往都是由將領籌劃發放(包括小部分政府發的、大多數是打家劫舍和戰爭掠奪的),當兵的只知道自己收了軍餉是為了將領個人賣命,知將軍而不知有朝廷。

    唐中後期之後,各鎮節度使將募兵制發揮至極致,各鎮節度使對士兵的招募、訓練、待遇、晉升擁有絕對的權力。而士兵沒有田產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以當兵為職業解決個人以及家人生活所需。由此節度有了招募、人事、財政權變得越來越跋扈,當兵的越來越油痞,募兵制產生的驕兵悍將裹挾著中央政府是唐王朝中後期政局主旋律。

  • 6 # 遊史無終

    “募兵制”和“府兵制”都是中國古代的徵兵制度。“府兵制”是唐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想了解兩者的區別,要先分別看看這兩種兵制的主要內容。大唐“府兵制”

    大唐的府兵制,可分為外府和內府兩種。外府是指普普通通的府兵,他們有時候種地,有時候打仗,一般由五品以下官員的家屬和平民來擔任,這些有軍籍的人,在農閒時抓緊時間訓練,練就強健體魄,因為政府每年都要對訓練效果做檢查;在家裡忙的時候,可以回家幹活照顧家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戰爭,府兵們只要做好平時訓練,能透過政府閱兵就好。和外府相對的是內府,能在內府當兵的都是六品以上官員家的親屬,他們不用跟著跑來跑去打仗,還有機會進宮當侍衛,也就是說,內府兵都是“高階保安”。

    唐朝的府兵制有一個特點---“自帶裝備”,此時,我們會聯想起“木蘭從軍”的場景,到東市買駿馬,到西市買鞍韉,除此之外,還要準備好錢、乾糧、兵器、棉襖等等。可以說,大唐軍備系統里根本沒有“軍需物品”這個詞。大唐允許有錢人的家庭入軍籍,而有錢人不想當兵的可以僱傭一些貧窮的老百姓頂替自家孩子去當兵,所以,不用擔心買不起裝備。

    大宋“募兵制”

    “府兵制”有一個缺點,就是發生重大戰事時聚集慢,兵源不足。為克服這種弱點,“募兵制”便應運而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其中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有宋一代,國家的主要精銳部隊是禁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又“罷藩鎮,收其精兵”,把各地軍隊中的精兵猛將都抽調到禁軍中來,使禁軍成為大宋朝的最強大一支軍隊,被皇帝一人牢牢地掌握在手裡。

    “募兵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更戍法”。廣大軍士不能長期駐紮在一個軍隊,而是要頻繁換防,調動。大宋軍士們隔一兩年就要調防一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疲於奔命。不過兵調將不調,武將們剛和這一批士兵混熟,他們就被“更戍”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又來一批新兵。這樣就造成了大宋朝“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軍隊和將官之間互不瞭解,甚至誰都不認識誰。

    那麼,一旦發生戰爭,仗要怎麼打呢?很簡單,兵是現成的,將也是現成的,把兵和將湊在一起,臨時組個團,不就可以出征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視後度數加深居然是一種生理現象!就沒法預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