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達的飛行磚
-
2 # DICAIdicai
物聯網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訊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充套件的網路;其二,其使用者端延伸和擴充套件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透過智慧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訊感知技術,廣泛應用於網路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世界資訊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應用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路,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因此,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中文名
物聯網
外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
核心
物物相聯領域
首次提出
Kevin Ashton教授
權威媒體
物媒體 iwumeiti
縮寫
IOT
起源
1990年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2]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Auto-ID)”,提出“萬物皆可透過網路互聯”,闡明瞭物聯網的基本含義。早期的物聯網是依託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路,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
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u-Japan計劃,該戰略力求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線,希望將日本建設成一個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線的泛在網路社會。

物聯網示意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釋出《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2006年南韓確立了u-Korea計劃,該計劃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在民眾的生活環境裡建設智慧型網路(如IPv6、BcN、USN)和各種新型應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2009年南韓通訊委員會出臺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確定為新增長動力,提出到2012年實現“透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訊融合領域超一流資訊通訊技術強國”的目標。
2008年後,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形成,並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形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使用者、注重以人為本。而創新2.0形態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健康發展。
2009年歐盟執委會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描繪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前景,提出歐盟政府要加強對物聯網的管理,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執行長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執行長錢大群.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美華人認為與當年的“資訊高速公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該戰略能否掀起如當年網際網路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

物聯網示意圖
2009年8月,溫家寶“感知中國”的講話把中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高潮,無錫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多所大學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市江南大學還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廠學院。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3]
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是一個“中國製造”的概念,它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
截至2010年,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資訊科技方面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援新一代資訊科技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物聯網作為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效益,《2014-2018年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資料表明,2010年物聯網在安防、交通、電力和物流領域的市場規模分別為600億元、300億元、280億元和150億元。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600多億元。
定義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透過射頻識別(RFID)(RFID+網際網路)、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資訊感測裝置,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的定義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資訊實時的實時共享以及智慧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廣義上說,當下涉及到資訊科技的應用,都可以納入物聯網的範疇。[3]
而在其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提出了物聯網是當下最接近該模型頂端的科技概念和應用。物聯網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物件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其具有:智慧、先進、互聯的三個重要特徵。
國際電信聯盟( ITU) 釋出的ITU 網際網路報告,對物聯網做了如下定義:透過二維碼識讀裝置、射頻識別(RFID) 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鐳射掃描器等資訊感測裝置,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線,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但是與傳統網際網路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線,從而使得物品連線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於PC而進行的互連。因為網際網路並沒有考慮到對於任何物品連線的問題,故我們使用物聯網來解決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問題。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連線物品的網路,許多學者討論物聯網中,經常會引入一個M2M的概念,可以解釋成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機器(Man to Machine)、機器 到機器從本質上而言,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互動,大部分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互動。
物聯網是指透過各種資訊感測裝置,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線、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資訊,與網際網路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路的連線,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產業規模超過2600億元人民幣。構成物聯網產業五個層級的支撐層、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分別佔物聯網產業規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參與廠商眾多,成為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產業分佈上,國內物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其中,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位列四大區域之首。
與此同時物聯網的提出為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實現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協同共享,《計算機學報》刊發的《物聯網體系結構與實現方法的比較研究》[4]一文對其體系結構、實現方法進行了分析介紹。
回覆列表
物聯網,把每個物品本身透過物聯網實現資訊共享。舉個例子,晚上你躺在床上準備睡覺,床墊檢測到壓力,就把這個資訊輸入進你家物聯網背後的AI,ai會做出一些處理,例如關燈,開空調,放輕柔的樂曲等。物聯網技術可以極大的方便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