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巷暖史
-
2 # 百代千秋史
臧霸的網遊形象。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是的,不僅是,而且是非常難得的忠烈之臣。能有臧霸,其實某種程度上是曹魏政權的福報。
勢同割據:臧霸在曹營是獨特的存在臧霸,與其他“五子良將”不同,他在曹營的存在是相當於半獨立的割據狀態。事實上,在投降曹操以前,臧霸就已經是一股獨立的勢力。早前臧霸是陶謙麾下的騎都尉,負責募兵鎮壓黃巾軍。其後他又陸續收編了徐州兵、孫觀、尹禮、吳敦和昌豨等人,駐屯於開陽,自成一股獨立勢力。他又先後與呂布結盟。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發兵東征呂布。呂布戰敗被擒後,臧霸被曹軍捕獲。曹操出面親見招降,一見之下大悅,臧霸受命召回了舊部吳敦、尹禮、孫觀和其兄孫康等人歸降。他先是被曹操任命為琅邪國相,又割青、徐二州委任於臧霸。直到曹丕奪其兵權,才結束了作為地方豪強事實半獨立的狀態。
所以,臧霸,在曹營內是地位比較獨特的存在,相當於“羈縻”。儘管如此,但並不影響臧霸對於曹魏的忠誠,特別是他在南征北討中屢建殊勳。
屢建殊勳,臧霸對曹魏的投桃報李對一個被俘的敵將委以割據羈縻,體現了曹操對臧霸的充分的信任和十足的禮遇。而臧霸對曹操也是投桃報李。
在曹操與袁紹的大戰中,臧霸幾乎是傾力相助。他一方面為曹操解除了東面的側翼之憂,使得曹操得以集中有限的兵力防禦袁紹。同時,臧霸主動出擊,襲擾袁紹在青州的兵力,分散了袁紹的兵力。而且還有效遏制了袁紹長子袁譚的進攻,保住了青州。
建安十四年(209年),臧霸隨曹操征討孫權, 再次擔任了掩護側翼的任務。張遼討陳蘭時,臧霸被調到皖,討伐吳將韓當,有效掩護了側翼。在逢龍和夾石,臧霸又先後兩次擊敗了韓當。孫權遣數萬人乘船屯於舒口,分兵往救陳蘭,但當得知臧霸屯軍在舒城時,立即撤軍。臧霸引軍乘夜追趕,快到天亮的時候,向吳軍發起了前後夾擊。而吳軍面對此狀窘急不堪,不得上船,蹈水而逃者眾多。從始至終,臧霸很好地掩護了張遼的側翼。
臧霸在袁曹大戰中發揮的作用。
黃初年間,臧霸遷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侯,都督青州諸軍事。曹丕稱帝后,進封臧霸為開陽侯,徙封良成侯。後臧霸與曹休伐吳,破呂範於洞浦。
除了衝鋒陷陣,臧霸對曹魏的忠誠,也體現在主動入質和主僕心意相通上。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譚於南皮,臧霸等前往祝賀。這時,臧霸主動提出要將子弟及諸將的父兄和家屬前往鄴城。我們知道曹操掌控軍隊的一個方式就是“質任”,即將將領的家屬集中居住。此時,臧霸主動提出,表達了十足的誠意。也可以理解,臧霸已經是決心徹底歸降曹操了。這讓曹操很感動!估計多少有些意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臧霸跟隨曹操爭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同為前鋒。當時遇上大雨,前鋒大軍見江水增漲,而敵船在慢慢靠近,將士皆惶恐不安。面對軍情,張遼萌生了退意,臧霸立即阻止:
“曹公是那麼忘掉錯對的人,怎麼可能會捨棄我們呢?”
第二天,曹操果然發出了撤軍令。張遼把臧霸的話轉告給了曹操。曹操對臧霸加以讚揚,拜為揚威將軍,假節。張遼,“五子良將”之一,面對緊急軍情,臧霸卻比他更瞭解曹操的心意!試想,如果換你是曹操,應該怎樣想呢?
從跟隨南征北戰,到主動質子,再到心意相通,臧霸對曹操的忠誠是有明確體現的。
備享禮遇,臧氏一門終得善終臧霸一生中很長時間保持著近乎獨立的地位。
黃初年間,曹丕即王位時,臧霸遷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侯,都督青州諸軍事。曹丕稱帝后,進封開陽侯,徙封良成侯。曹丕任命臧霸為執金吾,於是臧霸就從半獨立性質的割據一方成為了近臣。儘管奪取了兵權,但每當有有軍事要務的時候,曹丕都要諮詢臧霸,與之商議。
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太和年間增臧霸邑五百戶。太和四年逝世,後追諡曰威侯。
臧霸前後有功,封其子三人為列侯,賜一人爵關內侯,整個家族都獲得了爵位。臧霸其中的一個兒子臧舜,字太伯,後來做到了晉朝的散騎常侍。《武帝百官名》稱臧舜
“才穎條暢,識贊時宜”。
臧霸得到了善終,臧家也獲得了榮譽。
綜上,從臧霸跟隨曹操左右的南征北戰,到後來的主動入質,再到終得善終來看,臧霸是曹魏的忠臣,而且與曹家三代領導人保持了融洽的君臣關係。臧霸,是忠臣,這是無疑的。
回覆列表
對於曹魏政權來說,一直以來有一個始終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便是地方豪強的半獨立性質。實際上這來源於曹魏政權基礎擴張時期,曹操處於無法完全掌握中原的情況下而不得已為之的救急方式,即利用許諾給豪強實際治權的方式來換取他們的效忠,以及在關鍵時刻站在曹魏一方。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這種方式在曹魏政權正式成型後就成為了統治上的大問題,在法理上應當實現中央控制地方,但實際上卻很難做到號令如一,形形色色的半獨立諸侯構成了曹魏奇特的政治生態,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員,便是臧霸。
一, 驍果之將如果要將臧霸類比為曹魏陣營的某員將領的話,也許最合適的選擇就是李典。同為地方豪強轉化而來的曹魏半獨立軍閥,臧霸與李典的區別僅僅在於最後能夠達到的高度不同。臧霸的父親臧戒是他所在縣的獄掾,在古代算是低階小吏,基本上是處在社會下層的,然而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往往擔任這種位置的人在其家鄉的宗族中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正因為此,所以臧戒敢於跟太守直接叫板,將自己討厭的某個人當場殺死,這一舉動自然得罪了上級,於是乎被抓了起來,臧霸得知父親被抓後當即作出了一個決定,糾合了平時經常聯絡的豪強子弟直接攻打縣衙,最終將父親解救出來,這麼做之後臧霸在本地就沒法再待下去了,只能落草為寇。
這件事從表面看似乎只能得出臧霸是個有勇無謀的匹夫這一結論,然而臧霸在不久之後就成為了陶謙手下的代表將領,並且掌握相當程度的軍權。這種立刻就能找到靠山的操作方式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只知道打仗的莽漢舉動,那麼就只有一個解釋,臧霸之所以敢做出當場跳反的決定,第一是很明確東漢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力已經接近崩潰,即使公然反叛也沒什麼大問題。另外是早就已經找好了下家,這個下家可以是隨後就投奔的徐州陶謙,自然也可以是勇力過人的呂布,當然如果呂布倒了,換成曹操,也不是不可以。
二, 陰奉陽違在投奔了曹操以後,臧霸的表現一如既往的恭敬,事實上對於地方豪強來說這也不過只是慣用的生存手段,臧霸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所處的這片區域到底有著怎樣的價值。尤其是當曹操在河北與袁紹對峙的時候,他對於自己的最低線要求就是不公然反叛,在名義上歸附於自己就足夠了。袁紹的勢力和號召力遠勝曹操,任何一點內部矛盾的暴露都可能讓曹操直接陷入滅亡的危機中。由此臧霸開始了在青徐地帶長達數十年的實質獨立。
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操能夠允許臧霸統治,而不作出直接插手的緣故。跟自己多年前一時腦熱屠殺兩地軍民的行為也有直接關係。作為時常被個人情緒化所支配的領袖,曹操所做出的舉動往往不會特別精確,當然這也是天賦型選手的一貫操作。只不過對於臧霸的控制上,曹操始終弱了一節,實際上在臧霸對青徐兩地的割據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很離奇的操作,一方面他始終為曹魏堅守的孫權進攻的底線,多次粉碎了東吳擴張的計劃,其功勞和業績某種程度上不弱於張遼,但是另一方面,曹操試圖徹底掌握青徐並且為此做出的各種努力,如官員委派和滲透,以及想要染指軍權的舉動,在臧霸的手裡都被不聲不響的頂了回去。這其實也是臧霸向曹操傳遞的訊號:“天下未定,我控制這片區域,那話語權就在我手裡”。即使如曹操這等霸者,在四周和內部都充滿了對手的情況下,也無法再同時對臧霸下手,只能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三, 生榮死哀公元220年,曹丕繼承王位,同年取代漢朝,透過與世家大族媾和成功地解決了稱帝權威性的問題,那麼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徹底穩固曹魏的江山,清理各地軍頭,臧霸就成了首要人選。因為青徐兩地的戰略位置過於重要,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可能會出現很大的隱患。然而對曹丕來說,如果直接廢除所帶來的軍事波動和政治風險太大,自己剛剛繼位就開始清洗,本身就是極端危險的訊號,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親征東吳。
征討東吳,最大的作用當然不在於東吳,而是把軍權集中在自己手中,既然是親征那麼自己就是名正言順的指揮官。至於東吳,曹丕應該也沒抱有多大希望將其佔領,多年前的赤壁之戰的陰影對於曹丕來說應該還是記憶猶新的。而既然要進攻東吳,屯兵青徐也是必然選擇,藉助規模龐大的軍隊迫使臧霸交出兵權,徹底解除青徐的半獨立政治模式。應該是最佳時機,至於臧霸的未來,就看他能不能識相了。
姜畢竟是老的辣,臧霸能夠在亂世苟活下來並且混的相當不錯,也絕非浪得虛名。知道曹丕的舉動後,臧霸大概在心裡覆盤了一遍自己未來的結局:自己一把年紀了,如果還想貪戀權力負隅頑抗,不說是不是有這個水平,但是至少形式比人強,不太可能還維持目前的現狀;投奔孫權,多年的血仇已經讓他很難保證自己的命運;唯一可行的倒還是交出軍權,回到洛陽安穩度日,曹丕也不可能殺一個實質順從的自己以恐嚇其他那些元老重臣來動搖根基。當然事實證明臧霸賭對了,曹丕果然只要臧霸的軍權和治權,他也最終得以安然養老到二十多年後才死,也算是壽終正寢。然而如果就此說臧霸是曹魏的忠臣,呵呵,那還不如說曹操是漢朝的忠臣、司馬懿是曹魏的忠臣來的恰當,畢竟至少這兩位在表面上還是順從皇帝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