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無疑是這場世界大戰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在美軍參戰初期,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英國,一直主導著盟軍的軍事行動,這讓國家實力巨大的美國很不服氣。

    隨著戰事的繼續,美、英雙方的明爭暗鬥更加激烈,以至於西西里島戰役,演變成一場雙方軍隊的“賽跑”,並在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不甘淪為美國的“跟班”,上演了一出出爭權奪利的鬧劇。

    巴頓戲弄蒙哥馬利,英華人沒有輕饒他。

    西西里島戰役,一向看不慣蒙哥馬利等人的巴頓,將美軍的實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絲毫不給英華人面子,甚至是故意羞辱。美軍將領自然是心領神會、哈哈大笑,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華人,看到了美國的實力以後,危機感驟然增加。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在重大問題上不再聽憑英華人的擺佈。按照丘吉爾的戰略設想,以西西里島為跳板,從南方攻擊德國的“軟腹部”,既在歐洲問題上與蘇聯保持距離,又將美國系在自己的“戰車”上,維護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殊不知,美國的戰略利益是在全球,雙方的出發點從開始就出現了嚴重分歧。美國堅持在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就是策應蘇聯在東線的反攻,並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儘管雙方和氣一片,但美國的強勢還是讓英華人感到憤恨。

    作為美軍象徵的巴頓,不僅一向看不慣英軍,而且在西西里島戰役中大放異彩,徹底壓過了英軍的勢頭,還藉機羞辱英華人心目中的英雄蒙哥馬利。也就是說,巴頓的驕橫徹底地激怒了英華人,他們要找一個機會,對其進行打擊報復。

    在巴頓身上找毛病,簡直就是輕而易舉。事情源於西西里島戰役期間,巴頓掌摑2名“貪生怕死”計程車兵,引起了國內一片譁然,紛紛指責巴頓的野蠻;在英國,更是要求盟軍司令部解除其軍職,巴頓成為了英華人借題發揮的目標。

    艾森豪威爾十分清楚,英華人別有用心,想借機打壓美軍在盟軍中的勢頭,並不斷在背後推波助瀾,將本該屬於軍紀的問題,擴大成政治影響。他一面解除巴頓職務,讓其避開風頭;一面對英國媒體發出警告,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

    丘吉爾支援,蒙哥馬利挑戰艾森豪威爾的權威。

    1943年9月,盟軍在完成西西里島戰役後,即刻向義大利南部發起了進攻。而此時的巴頓也因掌摑事件,以及英華人在背後“搞鬼”、小題大做,最終被解除職務。作為老朋友的艾森豪威爾,自然明白其中的緣由,但以大局為重,忍了下來。

    扳回一局的蒙哥馬利,躊躇滿志地率領部隊進攻義大利,本想趁著義大利投降,迅速推進到德國南部,但反應更迅速的德軍,一夜之間解除了80萬意軍的武裝,並阻止盟軍於古斯塔夫防線。再加上美軍戰略調整,不再投入一兵一卒。

    也就是說,丘吉爾打擊德國“軟腹部”的計劃徹底泡湯,蒙哥馬利也只好返回倫敦準備諾曼底登陸,但讓他們念念不忘的,還是盟軍的指揮權。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最高統帥,卻處處受到丘吉爾、蒙哥馬利等人的刁難,不斷地挑戰其權威。

    一是,制定登陸法國計劃時,高高在上的蒙哥馬利,經常不參加最高軍事會議,但在計劃出臺的時候,再一次推翻盟軍最高司令部的計劃,並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艾森豪威爾本著團結的目的,同意了他的修改,並將戰役延後一個月實施;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丘吉爾為了抗衡美國,晉升蒙哥馬利為元帥,在軍銜上壓過了艾森豪威爾。然而,地位是靠本事說話的,美軍已逼近巴黎,而蒙哥馬利卻在卡昂停留了35天,為了避免難堪,他甚至試圖說服艾森豪威爾讓美軍停下來。

    隨著美軍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丘吉爾、蒙哥馬利等人依然希望英軍在盟軍中擁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實力是硬道理,自開戰以來,美軍的投入與獲得的戰績最多,而英軍的表現常常受到美軍的嘲笑,甚至艾森豪威爾對其越來越沒有耐性。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 2 # 江湖小曉生

    美國為什麼沒有元帥軍銜?其實過去是有的,但是一直沒人獲得,直到1943年,美國給予了馬歇爾將軍元帥軍銜,如果成功,他將會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元帥。

    可是這件事遭到了馬歇爾的強烈反對,為什麼呢?他的理由是馬歇爾的名字英文是Marshall,而元帥的英文是marshal,這兩者讀音居然是一樣的。

    如果把馬歇爾封為元帥,那麼介紹他的時候就會說:He is marshal Marshall,實在是太彆扭了。既然馬歇爾這種功勳卓著的人,都成不了元帥,那麼艾森豪威爾自然也只能是五星上將了。如果將他們比作三華人物,那麼馬歇爾就是諸葛亮,而艾森豪威爾則是關雲長。

    作為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權威,一直都有人想要挑戰。其中比較有興趣挑戰的,當然就是英國的軍事統帥蒙哥馬利。

    在丘吉爾的支援下,蒙哥馬利一直想要找艾森豪威爾的麻煩,以此希望增強英國軍隊在盟軍中的影響力。

    為了震懾艾森豪威爾,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將蒙哥馬利的軍銜提升為元帥。這麼一來盟軍最高統帥只是個五星上將,管你幾顆星,說到底也只是個上將。而21集團軍的指揮官蒙哥馬利卻是一名元帥。

    英美之間,互相合作之際,卻也在爭權奪利。

    最初歐洲戰場,一直都是英國佬當家做主,可是美軍到來以後,英華人立刻意識到,自己真的落後了。

    美軍不管是裝備、戰鬥素質還是吃的喝的,那都比英軍高一個檔次。這讓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感到了極度的難受。而美國這邊投入這麼多,自然是希望充當主導地位。

    這麼一來老牌的老大,和新來的老大之間,必然是有一場權力角逐的。他們雖然站在了統一戰線,可是誰該聽誰的,這顯然很重要。

    西西里島戰役,不光是一場對付德華人的戰役,而且是一場競爭盟軍老大的戰役。在這場戰役開始之前,英國和美國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英華人希望的是,以西西里島作為跳板,從南方攻打德國。這麼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和蘇聯保持一定距離,能夠讓美軍跟英軍捆綁在一起,在歐洲戰場維護英國的利益。美華人的眼光看得更遠,他們著眼於全球局勢的變化。他們堅持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和蘇聯在東線的作戰保持步調一致。

    這一場戰役到底該聽誰的,顯然就決定了將來老大的位置該由誰來做。負責指揮這場戰役的巴頓將軍,顯然沒有把英軍放在眼裡。

    巴頓不光將美軍實力完全展現在英軍面前,而且以絕對的優勢嘲諷了英軍。這使得本就看不慣美軍的蒙哥馬利,怒火沖天。可是又有啥辦法呢?美軍的確很強大。

    巴頓作為艾森豪威爾的馬仔,自然是要被英華人攻擊的。

    直接跟艾森豪威爾硬扛,這顯然不是什麼明智之舉,為此丘吉爾和蒙哥馬利就瞧準了艾森豪威爾身邊的馬仔巴頓將軍。

    巴頓的資歷其實比艾森豪威爾還要深,但是後者在二戰的時候,成為了美軍的最高統帥,也成了盟軍的最高統帥,巴頓也只能跟著艾森豪威爾後面打轉。

    巴頓故意嘲諷英軍以後,蒙哥馬利自然是要找他的麻煩,所以他策動了各地媒體,將巴頓過去的黑歷史給扒了出來。

    西西里島戰役期間,巴頓發現了一名士兵害怕槍炮聲就假裝住院。巴頓這脾氣立刻就上來了,他哪裡顧得了那麼多?上去就給了這小兄弟倆耳光,並且臭罵他是膽小鬼,是集團軍的恥辱。

    這件事傳回美國以後,被全美國的人所譴責。人家的兒子、丈夫、父親為了和平上了戰場,這本身已經很有勇氣了,沒想到還要被自己的隊友抽耳光。為此大眾紛紛要求美國陸軍部將巴頓撤職。

    迫於輿論壓力,艾森豪威爾只好暫時撤了巴頓的職務。為了給老朋友巴頓一點面子,艾森豪威爾也指責英國媒體,讓他們不要太過分了。

    1944年1月,巴頓再次指揮美國第三集團軍司令。可見這次撤職,只是暫時性的。也算是給了英國一個臺階下。

    巴頓成為四星上將,再次被解除職務。

    顯然蒙哥馬利在這件事情上,算是掙足了面子。可是後來希特勒的行動,讓丘吉爾的計劃徹底泡湯,蒙哥馬利也不得不加入到了美國製定的諾曼底登陸計劃中來。

    這一年巴頓也參與到了盟軍指揮當中,他帶領美國第三集團軍緊跟盟軍參與諾曼底登陸,之後進入法國中部作戰。

    在法萊斯戰役中,巴頓指揮得當,擊敗德軍。在阿登戰役中,巴頓解救了被圍困的巴斯托涅,再次擊退德軍。

    1945年,巴頓帶領大軍突破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渡過萊茵河深入德國腹地。因為戰功卓著,巴頓被封為四星上將。

    本來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可是這哥們在政見上,和艾森豪威爾徹底產生了分歧。為此艾森豪威爾不得不與其劃清界限,兩個好朋友,終於走到了盡頭。

    總結:艾森豪威爾更看重大局。

    為什麼艾森豪威爾後來居上,不僅成了五星上將,成了美國軍隊最高統帥,成了盟軍領袖,後來更是成了總統呢?

    因為艾森豪威爾與巴頓比起來,更加看重全域性的得失。可以說這一點蒙哥馬利和丘吉爾,也比不上艾森豪威爾。

    從法國登陸,與蘇聯遙相呼應,這顯然是更靠譜的戰略思路。可丘吉爾和蒙哥馬利卻著眼於無關痛癢的義大利,還好希特勒解除了義大利降軍的武裝,斷絕了丘吉爾的這條路。

    參考資料:《二戰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藝的燉法用什麼材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