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霖1997

    火烈鳥是鸛形目紅鸛科紅鸛屬的一種。又名大紅鸛、紅鶴。因全身為火紅色而得名。分佈於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見於西印度群島,這種外形美麗的鳥類能夠飛行,但是事先得狂奔一陣以獲得起飛時所需動力。

    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 ;頸長而曲 ;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 ,後趾短小不著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 ,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豔麗。

    棲息於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後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餘隻結群。火烈鳥以泥築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裡,高約0.5米 。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 ,長頸後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 ,逐漸自行生活 。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火烈鳥生活在鹹水湖沼澤地帶和一些瀉湖裡,主要靠濾食藻類和浮游生物為生。有些火烈鳥受魚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智利火烈鳥只生活在沒有魚的湖裡,這是因為智利火烈鳥的食譜狹窄,魚類會與火烈鳥爭奪食源(藻類和浮游生物)。主要分佈在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在中國新疆曾見到過迷鳥。

    火烈鳥喜歡群居。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到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火烈鳥與普通動物透過偽裝的方式來逃避天敵不同,大火烈鳥羽毛鮮豔的顏色似乎非常引人注目,特別是一大群大火烈鳥一起飛翔時,其場景蔚為壯觀,非常顯眼。因此,大火烈鳥事實上是一種很容易被攻擊的動物。這種鮮豔的紅色並非是一種偽裝,而是與這種鳥類所攝取的食物有很大的關係。

    它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調。細長的頸部彎曲呈“S”形,雙翼展開達160釐米以上,尾羽卻很短。此外,它還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紅腿,腳上向前的3個趾間具紅色的全蹼,後趾則較小而平置。整體形態顯得高雅而端莊,無論是亭亭玉立之時,還是徐徐踱步之際,總給人以文靜輕盈的感覺。

    大火烈鳥一般以貝類為食,其中含有大量色素,比如類胡蘿蔔素。對於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或者蠕蟲來說,類胡蘿蔔素與它們體內的蛋白質合成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絡。此外,一隻大火烈鳥每天還要吃掉大量的螺旋藻,而螺旋藻中除含有大量蛋白質外,還含有一種特殊的葉紅素。當大火烈鳥吞食這些食物後,這些色素就存在鳥的體內,特別是在羽毛中積存起來,這就是為什麼大火烈鳥的羽毛如火焰般鮮紅的原因。於是,有人戲稱大火烈鳥一為“好色之徒”。 當大火烈鳥進行週期性換羽,而體內色素沉積程度還不夠時,它新長出的羽毛就是白色的。

    火烈鳥的分類問題是鳥類學的一個著名難題。困惑了幾代鳥類學家。簡單來說,在分類學家眼中火烈鳥似乎是一個由一部分鸛的結構和一部分鴨子的結構拼接而成的怪物,所以主張把火烈鳥劃為鸛形目的分類學家和劃為雁形目的分類學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據。比如說火烈鳥的骨盆結構和肋骨構造和鸛類類似,火烈鳥的卵白蛋白質跟鷺類接近,火烈鳥,尤其是幼雛的行為跟雁形目非常像。火烈鳥成鳥長蹼,而且羽毛防水,這都跟雁形目相同。此外連叫聲兩者都像!作為折中的分類方案把火烈鳥提升到目的層次,單立火烈鳥目。而分子生物學家透過DNA雜交實驗研究發現,跟火烈鳥的DNA最接近的鳥類卻是一類小型鳥類鴴形目。

    火烈鳥羽衣的粉紅色有深有淺,顯得斑斕絢麗;雙腿修長倒映水中,好像把火引燒到湖底;兩翅不時輕舒慢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紅色的漣漪。而一旦成千上萬只大火烈鳥積聚在一起,一池湖水就頓時被映照得通體紅透,成為一片烈焰蒸騰的火海。納古魯湖的大火烈鳥群,歷來被稱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滅的一大奇觀”。

    火烈鳥的羽毛一拔下,羽毛就會莫名其妙的變成白色,是因為羽毛離體就與體內色素分離。大火烈鳥經常在湖的淺水區遊串,在岸畔信步徜徉,交頸嬉戲。一時興起,撲稜稜雙翅舒展,長頸猛搖,列成嚴整的方陣,翩然起舞。每當此時,湖光鳥影,交相輝映,猶如萬樹桃花在水中飄遊。而一旦興盡,嘎啦啦一聲長鳴,倏然騰空,排成整齊的隊伍,繞著湖邊翻飛。一湖桃花遂化為一片彩霞,直燒中天。這一奇幻的景色,被譽為“世界禽鳥王國中的絕景”。為觀賞這一絕景,每年有十幾萬遊客從世界各地來到納古魯湖

  • 2 # 窺見生靈之美

    說到火烈鳥,大家第一映像是不是湖水畔泱泱一大片少女心粉色的鳥類,既壯觀,又格外動人美麗。

    ↑圖:成群的秘魯紅鸛(火烈鳥的一種)

    不過,我們平時所說的火烈鳥,其實是指紅鸛目(Phoenicopteriformes)紅鸛科(Phoenicopteridae)下3個屬包含的6種鳥類,它們的顏色可不盡相同。

    注:所有物種的學名(括弧內的兩個拉丁文單詞)均應斜體,但問答平臺暫不支援斜體,故只能以正體顯示。↑圖:六種火烈鳥:1.加勒比海紅鸛(Phoenicopterus ruber):這是火烈鳥中顏色最紅的一種,其他火烈鳥都是整體更偏粉色,只有它是全身紅透,嘴為紅黑兩色,腿為紅色,分佈於墨西哥、貝里斯、加勒比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等地。2.智利紅鸛(Phoenicopterus chilensis):嘴為粉黑兩色,嘴為粉黑兩色,腿只有關節處是紅的,是它最顯著的特徵,分佈於厄瓜多、秘魯、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國家。3.大紅鸛(Phoenicopterus roseus):這是六種火烈鳥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嘴為粉黑兩色,且黑色部分的面積比智利紅鸛小,腿為紅色,廣泛分佈於非洲、南歐、中東和印度次大陸,是分佈最廣的火烈鳥。4.小紅鸛(Phoeniconaias minor):它區別於其他火烈鳥的特徵在於它嘴的顏色不是黑色和另一種顏色的搭配,而是深紅棕色,此外只有它和秘魯紅鸛眼前嘴後一小塊裸露面板為深色,它的腿為紅色,分佈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印度也有分佈。5.安第斯紅鸛(Phoenicoparrus andinus):它區別於其他火烈鳥的特徵在於,其他火烈鳥的腿都是或深或淺的紅色,而它的腿是黃色的,此外它的嘴為黃黑兩色,分佈於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6.秘魯紅鸛(Phoenicoparrus jamesi):它的眼前到嘴邊緣的裸露面板為深色,比小紅鸛的更為明顯,呈三角形,此外其嘴是黃黑二色,腿為紅色,同樣分佈於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

    上述六種火烈鳥在中國均無野生種群分佈,曾經在洞庭湖和新疆有發現的火烈鳥,可能是從動物園逃逸的,或是遷徙中個別迷路的個體。

    火烈鳥是群居鳥類,並且高度社會化,它們一般成千上萬地叢集生活在溫熱帶的沼澤、鹹水湖或潟湖畔,以濾食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它那奇怪的向下彎曲的嘴(一般講鳥類的嘴叫做“喙”)在尋找這類食物時就發揮了作用。進食時,它們將長長的脖子彎下,頭部翻轉,然後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觸控水底取食。由於的構造特殊,下喙的溝深,上喙的淺而呈蓋形,邊緣有稀疏的鋸齒和細毛,倒置在水中就像個大篩子,喙在水中左右掃動時,食物和水從上下喙一側的縫隙中流入,食物留在嘴中,水便從另一側濾出去。

    ↑圖:成群的小紅鸛在進食↑圖:秘魯紅鸛的鳥喙結構示意,其下喙的溝深,上喙溝淺

    火烈鳥吃的這些食物中含有的一種叫“蝦青素”的類胡蘿蔔素物質,這種色素結合蛋白質時顯示出青色,當和蛋白質脫離後,便顯示出紅色,這就是蝦蟹熟了之後變紅的原因。火烈鳥進食了含有這類色素的藻類和浮游生物後,將它們保留在了身體中,產生它全身華麗的紅色。有的朋友要問了,既然火烈鳥的紅色是從食物來的,而非其自身合成,是否富含這類色素的食物匱乏的時候,火烈鳥就會褪色呢?事實上確實是如此,火烈鳥如果長期不進食含有這些色素的食物,身上的顏色就會越來越淡。

    ↑圖:加勒比海紅鸛

    火烈鳥的求偶形式非常獨特,它們會整合一大群,大家一起像一個方向邊走邊左右擺頭,每個個體就在這種奇怪的求偶儀式中觀察其他個體,最終選擇出自己的配偶。火烈鳥是一雌一雄制,選定配偶後,除非一方死亡,否則在未來的歲月裡,它們將一直伴隨對方,年年在一起孵化和餵養幼鳥。

    ↑圖:小紅鸛正在進行求偶“舞蹈”

    火烈鳥的幼鳥的羽毛一身灰色,並不像它成鳥的父母。火烈鳥父母反芻出一種紅色的汁液從嘴巴吐出餵養小火烈鳥,這種紅色汁液是從火烈鳥父母上消化道分泌的,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當然,也含有蝦青素,因而呈紅色。小火烈鳥長大後,積累起了的蝦青素,換成其父母一樣的紅色羽毛。

    ↑圖:成年大紅鸛在餵養幼鳥↑圖:成年大紅鸛和更大一些的幼鳥↑圖:這隻智利紅鸛的幼鳥的羽毛已經隱隱有一些紅色了

    由於火烈鳥愛棲息於沼澤或鹽鹼湖等遠離人類的地方,因此受到人類威脅的程度還不算太高,目前六種火烈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評級各不相同,加勒比海紅鸛、大紅鸛被評為無危(Least Concern)、智利紅鸛、秘魯紅鸛、小紅鸛被評為近危 (Near Threatened),安第斯紅鸛分佈狹窄,最容易受到威脅,被評為易危(Vulnerable),願它們和其他生靈一起躲過人類造成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能繼續飛行在這個星球,繼續驚豔我們的世界。

    ↑圖:智利紅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場得分個位數,保羅為何還能帶領太陽隊成為西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