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付時勇

    導語: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國君魯莊公和村夫(後為著名軍事家)曹劌在長勺之戰中,所發生的故事。魯莊公:

    魯莊公(前706年10月5日―前662年8月11日),姬姓,名同,為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六任君主,魯桓公與其正妻文姜所生嫡長子。

    曹劌曹劌[guì],一作曹翽。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菏澤)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之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與曹劌的故事,開始於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的長勺之戰。

    戰爭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呂尚(姜子牙)的封地,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呂尚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

    戰爭起因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文姜出訪齊國,魯桓公發現妻子文姜與其兄長齊襄公亂倫私通而斥責文姜,最終齊襄公派人將妹夫魯桓公殺死,魯桓公長子姬同繼任魯國國君,是為魯莊公,

    公元前686年,弒君自立的公孫無知(齊前廢公)被華人殺死,魯莊公因支援流亡在魯國的公子糾繼任齊國國君,從而與在莒國流亡而搶先回國即位的公子小白(齊桓公)結怨,次年,齊、魯“干時之戰”,魯國戰敗,魯莊公被迫處死公子糾,並將管仲押回齊國。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為報怨,自持國力強於魯國,發動長勺之戰,(今山東萊蕪東北部)攻打魯國。

    當齊軍逼近魯境,魯國北部形勢緊張時,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力量對齊作戰。這時一位名不見經傳,但有政治遠見和軍事素養的人曹劌,懷著拯救祖國的決心,進見魯莊公,陳述了自己對戰勝齊國的策略,對莊公的戰爭指揮和魯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魯莊公與曹劌的故事,史書《曹劌論戰》是這樣記載的:

    曹劌求見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力。他的同鄉人說:“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裡謀劃,你又去參與什麼!”曹劌說:“吃肉的人鄙陋不靈活,不能作長遠考慮。”於是入宮進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憑什麼來作戰?”莊公說:“有吃有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會服從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禱告一定反映真實情況。”曹劌回答說:“一點誠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會降福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細,但必定合情合理去辦。”曹劌回答說:“這是為百姓盡力的一種表現,憑這個可以打一下,打起來,請讓我跟著去戰鬥。”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兵車,與齊軍在長勺展開戰鬥,莊公準備擊鼓。曹劌說:“還不行。”齊華人打了三通鼓。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莊公準備追上去。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細看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遠望,說:“行了。”就追擊齊軍,齊軍大敗而退。

    戰勝以後,莊公問曹劌取勝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全憑勇氣,第一通鼓振奮勇氣;第二通鼓勇氣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他們的勇氣沒有了,而我們的勇氣剛剛振奮,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的情況難於捉摸,還恐怕有埋伏。我細看他們的車轍已經亂了,遠望他們的旗子已經倒下,所以才追逐他們。”

    參考書《史記》,《曹劌論戰》

    圖片來網路

    2020年二月於君山

  • 2 # 文藻巧翁

    《左傳》載:《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代我。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以。”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F視其轍,登軾兩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蠏伏焉。吾視其轍,望其旗靡,故逐之。”

    這篇短文原來沒有題目,題目是後人加上的。由於著眼點不同,有人叫它“曹劌論戰”,也有人叫它“齊魯長勺之戰”。這次戰爭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天。

    這次戰爭發生的原因是這樣的: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自立為君。亂前,鮑叔牙見政令無常,便奉齊襄公的兄弟公子小白奔莒;亂後,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奔魯,到他舅父魯莊公處避難。不久,公孫無知又被殺死,國內無君。魯莊公為了讓公子糾當國君,便於公元前685年夏天,派兵護送他回國,不料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繼承了君位,就是著名的五霸之長的齊桓公。齊桓公派兵攔截公子糾,在乾時(今山東淄博市西南)打敗魯軍,並逼魯莊公殺死了公子糾。但由於齊桓公懷有爭霸天下的雄心,並不就此罷休,因而於公元前684年春天。再次向魯國發起軍事進攻,雙方戰於長勺,是謂齊魯長勺之戰。

    交戰雙方的力量是懸殊比較大的。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強國之一(在山東東部),地方雖然不大,但因東邊瀕海,有魚鹽大利,到齊桓公回國做國君的時侯,己經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而魯國呢(在今山東省南部),按大小強弱來說,它比齊國差得多,只能算個二等的國家。因此,這次戰爭雖然是齊魯兩國統治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但齊國是大國,是強國,是侵奪別人的國家;魯國是小國,是弱國,是被侵奪者。這篇文章就是記敘弱小的魯國,是怎樣戰敗強大的齊國的。

    齊魯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之一。它之所以著名,固然是由於它以弱勝強,但更主要的還是由於這次戰役的實際指揮者曹劌,掌握了一些戰略防禦原則,正確地指揮了戰爭,從而奪取了戰爭的勝利,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貴的軍事鬥爭經驗。

    那麼,在這次戰役中,曹劌掌握了那些戰略防禦原則呢?

    (一)認真做好戰前的政治淮備。

    對這一點,魯莊公是不重視的,也是不清楚的。因此,當曹劌問他憑藉什麼條件同齊國作戰時,他先說明由於他平日以衣食分人,因而獲得了貴族官僚們的擁護,再舉出因為按習慣誠實地祭神,因而有神的保佑,最後才提出處理獄訟案件,儘可能弄清實際情況,秉公處理。曹劌聽了以後,斷然否定了前兩條,充分肯定了後一條。他說:恩惠只給予“人”,未遍及“民”,民弗從也;祭品不敢亂加,這只是小信,所以也不會保佑的。而從大大小小的獄訟案件按實情秉公處理上,當看到君為民竭忠盡力時,曹劌斷然肯定:“可以一戰”。由此可見,曹劌認為對齊作戰最重要的不在於貴族官僚們是否支援,也不在於神是否保佑,而在於民心的向背,在於是否取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援,這就是“取信於民”的原則。在這一點上,不僅表現了曹劌高於“肉食者”的卓見遠識,同時也體現了“取信於民”的戰略防禦原則。

    (二)要善於選取有利於反攻的時機

    雙方剛一交戰,魯莊公便要擊鼓進軍,被曹劌制止了。等到“齊人三鼓”以後,魯軍才發起進攻,結果大敗齊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作戰是要靠勇氣的,等倒“齊人三鼓”,士氣低落了,敵疲我打,魯國這時才發起進攻,魯軍士氣旺盛,所以取得了勝利。.在這裡,不僅說明了戰略防禦的又一原則——要善於選取有利於反攻的時機,表現了曹劌機智沉著和善手指揮-

    (三)要慎重決定對敵是否追擊

    當齊軍剛剛敗退時,魯莊公就要追擊,曹劌卻不然,他並不因為取得初步勝利而麻痺輕敵,而是對敵人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只有當他經過親自調查研究,掌握了敵人確實敗退的證據後,方才下令追擊。這不僅說明了戰略防禦的又一原則——慎重決定對敵追擊的時機,也表現了曹劌謹慎而又果斷的戰指揮者的素質。

    正象《古文觀止》所指出的那樣:曹劌“未戰考君德,方戰養士氣,既戰察敵情,步步精細,著著奇妙,此乃所謂遠謀也。”準確地概括了曹劌指揮戰爭的高度藝木。

    孔子作的《春秋》記敘了這一戰役:”十年春,公敗齊師於長勺”。

    《國語》載:長勺之戰,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公曰:“餘不愛衣食於民,不愛牲玉於神。”對曰:“夫惠本而後民歸之志,民和而後神降之福。若佈德於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用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成,猶恭不優。不成,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將何以戰?天民求不匱於財,而神求優裕於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餘聽訟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可以。知夫,苟中心圖民,雖智弗及,必將至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售電動螺絲刀哪個品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