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263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老劉辛苦建立的蜀國滅亡了。這場戰役贏得有點令人費解,如果蜀國團結一點,未必會輸。不過,此役卻捧紅了一個人,將一個人打下神壇,有一個人就比較慘,被世人罵了1千多年。

    捧紅的是魏國名將鄧艾

    他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總的來說,很有戰略眼光,喜歡屯田。

    公元255年,姜維趁著司馬師去世,偷襲隴右地區。魏軍西線將領由於戰鬥經驗不足,貿然出戰,被姜維狠狠地揍了一頓,損失慘重。

    司馬昭聽聞後,火Superb鄧艾出任安西將軍,去對抗蜀軍。從此,鄧艾與姜維便成了關中戰場的一對老冤家。

    公元263年,司馬昭終於決定要大幹一場,計劃先滅蜀後吞吳。

    魏軍至少出動了17萬人馬,而姜維這邊才5萬人左右,然後宦官黃皓還將這事兒留中了。姜維沒辦法,被迫退守劍閣,同時漢中兩座城池也堅壁固守。

    劍閣易守難攻,鍾會人多也沒用,眼瞅著糧草供應不濟,打算撤退走人。這時,鄧艾卻表示強烈反對,他覺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這次不打敗死對頭姜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

    於是,鄧艾提出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方案,就是從陰平出發,翻過摩天嶺,抵達德陽亭,攻擊目標涪縣。話說涪縣離劍閣大約100裡,距成都300多里,如果姜維出兵相救,那麼,劍閣防守空虛了,鍾會便可趁機發起猛攻;如果不救,那鄧艾就率領大軍直搗成都。

    鍾會雖認為鄧艾這個方案有點天方夜譚,不過,攻打蜀國這個計劃是他和司馬昭提議的,當初魏國上下可是一致反對,如果就這樣無功而返,回去也不好交代。那就試試吧,於是,鍾會派部將田章帶著萬把人前去支援鄧艾,自己就在劍閣關外等訊息。

    當時,鄧艾駐紮在陰平那裡,田章在劍閣附近,兩地相隔200裡。鄧艾想到10幾萬大軍擱漢中耗著,節省時間便是節省糧草。因此,他便通知田章不用來陰平碰頭了,還是分頭行動,在目的地會師吧。

    被冤枉了1千多年的馬邈

    話說巴蜀與漢中、陰平中間橫亙著一座大巴山,其中西面的那部分就是摩天嶺。當年,老劉攻下漢中後,武都和陰平兩郡還在老曹手裡,為了防止魏軍從那裡南下,特意在那裡修建了一座軍事要塞—江油關。

    事實上,除了鄧艾這麼敬業的將領外,沒有其他魏軍試圖走這條天路,因此,那裡一向比較清靜。

    儘管如此,小劉還是很聽爸爸的話,在那裡安排了1位太守和3千多士卒。這位太守就是那位被後人編排了1千多年的蜀臣——馬邈。

    說起來,馬邈來頭也不小,他的爺爺就是馬超的弟弟馬岱,還記得馬超去世前拉著老劉的手哀求,我只有這麼一個弟弟,一定要善待他。老劉很厚道,厚待馬岱,馬邈因此也賺到了這份好差事,清閒但工資一分不少。

    那麼,馬邈究竟是不是如傳說中的那樣不戰而降呢?那倒也沒有。

    陰平到江油關大約700多里,而劍閣到那裡大概100多里,因此,田章便率先來到了江油關附近。

    馬邈得知魏軍正在大舉進攻蜀國,因此比平時多留了個心眼。當斥候發現前方出現魏軍身影時,馬邈認為魏軍翻了那麼長時間的山,必定是精疲力盡,於是便放棄了堅壁清野,而是安排3校士卒埋伏在必經之路。

    不過,馬邈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雙方士兵的戰鬥力。江油關的駐兵常年不打仗,哪裡是身經百戰的魏軍的對手?一番打鬥後,江油蜀軍慘敗。田章便乘勝追擊,進攻江油關。馬邈此時已無兵力抵禦魏軍,只能開城投降。不久,鄧艾便帶著大軍從馬閣山上滾下來,經江油關,攻佔涪縣,與諸葛瞻會戰綿竹。

    兩道防線失守,劉禪開城投降

    馬邈為蜀國五虎將馬超之侄孫,不懂得據險堅守,丟掉了重要關隘江油關。而諸葛瞻也不懂得這個道理,出城與鄧艾大軍死戰,全軍覆沒。個個都這樣,小劉心灰意冷,便乾脆派老張的兒子張紹投降了。鄧艾呢,因此一戰成名。

    可惜啊,兩個名將之後徒有虛名,倒是成全了鄧艾,你怎麼看?

  • 2 # 信陵小司徒

    前言:

    在魏滅蜀之戰中,有著一位蜀漢將領,千百年來,飽受冤屈,被人目之為貪生怕死之徒,偷生忘國之輩,他就是當時蜀漢江油太守馬邈。

    那麼,真的像人們熟知的那樣,江油太守馬邈,在鄧艾率軍到達江油之時,不戰而降嗎?事實來說,當然不是這樣,您且聽小司徒一一道來。

    蜀漢江油太守馬邈之所以在今天人看來,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其實,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的文學“塑造”。

    《三國演義》原文中對於馬邈的描寫,是這樣的:

    “馬邈聞川東已失,雖為準備,只是堤防大略。想有姜維鎮守劍閣,便不以軍情為重,整日與妻擁爐飲酒,不理軍政。妻子勸其嚴守關隘,邈以為:“大事自有姜伯約掌管,幹我甚事?”忽然家人慌忙入報,說鄧艾軍二千人已臨城下,邈大驚,慌出納降,伏拜於公堂之下,並言早有歸降之意。鄧艾準降,授以嚮導官,一同攻打綿竹。其妻李氏自縊身亡,鄧艾厚葬之。”

    羅貫中或許只是想以此來襯托出蜀漢滅亡時賢臣不見,妖孽頻現,但是殊不知,文人的手筆很大程度上能做到偷天換日,把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顛倒黑白,再現世間,馬邈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是在當時的蜀漢大局下,也是一個重要存在,是不容許被這樣忽視的。

    二、歷史上真實的馬邈:

    說馬邈之前,可以先來看一下江油的所在地理位置,江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這裡設定江油戍,從其行政命名就可以看出,此地最先成立是軍事意義居多的,此後也一直如此。

    因為江油西北部,是為武都陰平二郡,靠近諸葛亮鞏固益州本土的前線,而江油的東北部是為川中重鎮劍閣,江油的東南部,是為益州第二門戶梓潼郡,也就是當年劉備為了獎勵霍峻而專門化設的一個軍事級別的重鎮。

    江油背靠蜀中三大郡的廣漢郡,西南就是重鎮綿竹,而後便是成都,所以說,江油的重要程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歷史上江油太守的擔任者雖然不可確考,但是這樣一個不管是對於拱衛京都還是作為北伐後方的一個重要基地,擔任者都不應該是藉藉無名之輩,庸碌無為之徒,所以,哪怕蜀漢延熙後期朝堂烏煙瘴氣,但好在陳祗、諸葛瞻也還算能夠鎮住場子,所以馬邈能夠出任江油太守,也應該有兩下子。

    馬邈,史料中記載相當之不詳細,不詳細到了連個生卒年都不知道,甚至說一個蜀漢的大臣,其主要事蹟竟然記載在了《三國志 魏書》裡面!

    對於馬邈的來歷,歷來有人猜測,他是否和馬超馬岱有關係,甚至說今天開啟百度,連馬邈的籍貫地,都被改成了扶風郡人士,因為馬超馬岱的老家就在那裡,更有人認為,馬邈是馬岱的孫子,畢竟馬超臨去世前曾對劉備說,老馬家就剩馬岱一個人了。

    但是這也僅僅只是個猜測,畢竟證據不足,因為也有證據表明,馬岱後人可能西遷至中亞一帶了,所以,直接表明馬邈與馬岱有關係,的確有些唐突。

    另外,蜀漢朝堂馬氏一族不單單有馬超馬岱,還有著馬良、馬謖一支,所以,馬邈若是真的有著官場背景,也很有可能與馬良、馬岱有著關係。

    但總之,這些都無實際證據,有待進一步的考究方可得知,就這樣,蜀漢景耀四年(公元263年)十月,考驗馬邈的時刻到了。

    同年,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總計十八萬餘人大舉伐蜀,漢中頃刻丟失,一時間川中門戶洞開,為了進一步挽救危局,當時在沓中與鄧艾、諸葛緒纏鬥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立刻留下趙雲之子趙廣率軍斷後,而自己親率數萬蜀漢主力大軍,東出劍閣,與廖化等人匯合,共同防守。

    此時,鄧艾與鍾會都為了進一步搶佔滅蜀的功勞,也為了滅蜀戰爭的最終取勝,各自使出了自己的招數。

    在《三國志 魏書 鍾會傳》中記載了鍾會的軍事部署,那就是一方面他自率大軍在劍閣繼續攻打,牽制蜀漢姜維等主力軍,而另一方面聽聞鄧艾已經從陰平偷渡,直奔江油而去,鍾會立刻派遣將軍田章等直接從劍閣西部出發,直奔江油而去。

    鍾會的目的很簡單,他不單純的是要配合鄧艾,更是為了防止鄧艾獨自包攬滅蜀之戰的所有金牌,而此時,馬邈的表現機會到了。

    得知前方危急的馬邈一刻也沒有鬆懈,在得知大將軍姜維兵臨劍閣後,更是嚴陣以待,此刻馬邈在江油的防守兵力雖然不可確考,但是卻能夠直接動用起三校的兵力,所謂的一校,是為一千人,而三校也就是三千人。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三千人,也許就是江油的最大兵力部屬了,馬邈的計劃是這樣的,那就是趁著田章的軍隊還沒有到來之前,先行設伏,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那樣一來,既能遏制魏軍的鋒芒,又能夠鼓舞自己一方計程車氣。

    可是,馬邈雖然計劃不錯,但是自身的臨陣指揮才能,似乎真的是有著不足,因為蜀軍的設伏,竟然被遠道百里而來的田章所部擊敗!

    這樣一來,江油守軍遭到了相當的損傷,就在此時,鄧艾的大軍也是來到了這裡,此時的江油戰不可守,退無可去,因為鄧艾所部前軍便是一萬多人,田章所部雖然數目不可確知,但是能一舉擊潰蜀軍三千伏兵,想來至少也要有著數千人。

    而此時,不管是成都方向還是劍閣方向,或者說蜀漢右大將軍閻宇的江州方向,首先是派不出強有力的援軍,其次是兵力本就不足的他們,更是無法分兵救援。

    所以,此時的江油,算是陷入了絕境,馬邈最終沒有自刎殉國的魄力,選擇了投降,雖屬無奈,但是也許正是由於其沒有殺身成仁,而歷來受人非議。

    但是於蜀漢來說,劉禪都投降了,就不能苛責一個江油太守了,只是,與姜維、諸葛瞻等人相比,馬邈的表現,也的確是稍顯不足,可是,一個小小的太守與大將軍、衛將軍平日裡所擔職責的不同,也使得他們面對危局時有著不同的表現,從這一點來說,馬邈也算是盡力了,僅此而已。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謝謝邀請。江油關守將馬邈在看到鄧艾從天而降,未做抵抗就獻關投降了,其妻子罵馬邈不忠不義,自殺身亡,鄧艾感其賢,厚葬之。這是《三國演義》小說的內容,羅貫中先生把蜀漢滅亡的源頭直指江油太守馬邈,如不投降,等待諸葛瞻援軍,鄧艾疲憊之師可能沒那麼快順利過關。

    說完《三國演義》 我們來說下陳壽先生《三國志》裡的記載,《三國志·鍾會傳》 記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可見,攻打江油的過程中,確實遭到了蜀軍的抵抗。“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從這裡可以看出馬邈做了抵擋,派了三校伏兵(漢時編制,一校為1000人),可不敵田章,隨後馬邈降了。

    《三國志》記載的比較中肯,馬邈深知不敵鄧艾,加上後續鍾會派田章增援鄧艾,馬邈守軍估計就五千左右,派出伏兵被破,只能投降。就算不投降,後面鍾會大軍沿著鄧艾路線也會源源不斷補充過來,馬邈還是守不住。但並非是不戰而降,蜀漢的滅亡,不是馬邈一個人能決定的,我們也要客觀的去看待這件事情。

  • 4 # 笑看三國風雲

    把蜀漢滅亡的大鍋蓋在江油關守將馬邈頭上是不太公平的,熟讀羅貫中《三國演義》都非常痛恨馬邈的投降。在書中,馬邈聽聞鄧艾了後,驚聞天人就立即投降,甚至連他的夫人都不如,這個描述完全摸黑了馬邈的功勞,千古奇冤,我們撥開歷史迷霧,一探究竟,還原馬邈歷史真相吧。

    第一,馬邈防守。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馬邈不戰而降,看到鄧艾來了就開門投降,這個說法確實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在鄧艾等人和姜維在沓中鏖戰的時候,馬邈已經得到前線戰報,已經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好了準備,已經做了詳盡的防守準備。在距離江油關前線,他埋伏了至少三校的兵力,打算以逸待勞,給對方疲憊之師打一個埋伏,一旦得逞,雖說不能夠全殲對方,至少可以擊潰來犯的鄧艾吧。

    根據蜀漢時期的兵力部署,江油關的守軍也就是三千多人,而馬邈在距離江油關不遠的地方就埋伏了三千人,可謂下了極大的本錢,孤注一擲。馬邈的賭博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鄧艾率領疲憊之師過七百里無人的陰平道,到達江油關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如果再遭遇伏擊,全軍覆沒也是很有可能的,扭轉乾坤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馬邈的冒險也是值得。

    第二,馬邈失算。

    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馬邈的預料,埋伏的人馬沒有等來鄧艾的疲憊之師,卻等來了田章的生力軍。根據鍾會和鄧艾先前的約定,鄧艾走陰平小道,而鍾會則派先鋒部隊出劍閣以西去接應鄧艾。鍾會派田章率領先鋒部隊出劍閣以西,也就是繞過劍閣關口,從側面翻山直接到江油關,在距離那裡不到一百里的地方發現了馬邈的伏兵。

    久未經過戰爭的馬邈部隊如何是先鋒田章先鋒部隊的對手?即使處於埋伏狀態,馬邈也無法擊敗銳氣正盛的田章部隊,此戰後,馬邈應該是倉皇敗退江油關。而田章在此剛好遇到了鄧艾,兩支部隊在這個地方匯合,而鄧艾則讓田章作為先鋒進攻江油關,這點在《三國志》鍾會傳中有詳細記載: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第三,馬邈投降。

    被田章擊敗的馬邈很快退回江油關,而田章也很快就尾隨而來,沒有給馬邈喘息的機會,兩支匯合的部隊導致馬邈和鄧艾在兵力上相差懸殊,在士氣上也是天壤之別。如果在先前,江油關還抱有擊敗對方的僥倖心理,那麼經過這次偷襲之戰後,士氣低落,完全喪失了信心,剩下的殘兵敗將已經完全沒有鬥志,而前線姜維處也沒有任何救援的訊息,走投無路的馬邈選擇投降了。

    諸葛瞻也是在江油關失守後不久,率領大軍到綿竹回擊鄧艾,由此可見這個訊息應該是來自前方江油關失守後才做如此安排,因此不能說江油馬邈沒有什麼動作就投降了,至少應該是在給後方報信之後才投降的,他做了一個守將應該做的事情吧。

    總而言之,江油關守將馬邈並沒有不戰而降,而是做了英勇的抵抗,最終失敗,只是很遺憾他的努力在大趨勢面前猶如螳臂當車,無濟於事。在實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投降,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 5 # 石頭說歷史

    江油關守將馬邈最終是投降鄧艾了,但不是不戰而降,而是伏擊失敗後投降的。

    在《三國演義》等藝術作品中,馬邈是不戰而降的。

    據《三國演義》一百七十回記載,鄧艾偷渡陰平,而江油關守將馬邈未做準備,每日飲酒作樂。他的妻子李氏勸他應該抓緊備戰,以防不測。但馬邈卻說,對抗曹魏大軍自有大將軍姜維,與我何干?

    話音剛落,只見家人慌忙稟報說鄧艾率領兩千人兵臨城下。由於馬邈一點備戰都沒做,所以慌忙出城投降鄧艾,並說自己早有歸順之意。鄧艾大喜,便以馬邈為嚮導官,由他帶路進攻諸葛瞻駐守的綿竹。

    馬邈的妻子李氏知道後悲憤不已,自縊身亡。鄧艾將其厚葬。

    其後,羅貫中還用“可憐巴蜀多名將,不 及江油李氏賢”的詩句來諷刺馬邈。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深遠,所以馬邈不戰而降的負面形象長期以來深入人心。

    到民國時期,在川劇《江油關》和京劇《蜀亡鑑》中,馬邈再次被塑造成不戰而降的形象。《江油關》創作時,正值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而《蜀亡鑑》創作時正值抗戰時期,所以馬邈便被賦予了更多時代特色,定性為漢奸賣國賊,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物件,被人人痛罵。

    所以在藝術作品中的馬邈,是不戰而降,賣主求榮之輩,是徹徹底底的反面人物。

    不過在正史中,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

    據《鄧艾傳》記載“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這短短几個字證明馬邈最終投降了鄧艾,不過在投降之前還寫到先登至江油,這就揭示出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而是進行了激烈的抵抗。

    先登就是先頭部隊、精銳部隊的意思。在《三國志》中,凡是提到先登之處,必定有一場惡戰。

    如李通“通為先登,大破(張)繡軍”;許褚“從徵張繡,先登,斬首萬計”;典韋“每戰鬥,常先登陷陣”;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可見鄧艾在江油必定經歷了一場惡戰,而與之對抗的正是江油太守馬邈。

    那麼這場戰鬥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雖然《鄧艾傳》中沒有提到,但《鍾會傳》卻有這樣一條記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從中可知,鍾會得知鄧艾偷渡陰平後,便派部將田章跟進,從劍閣以西出兵江油,他在行軍距江油百里之地時遭遇了蜀漢伏兵,這支伏兵共有三校的兵力。最終田章擊破了這支伏兵,並遵鄧艾之命,先登長驅直入。這便與《鄧艾傳》的記載相吻合了。

    那麼這支伏兵是誰埋伏的?很明顯,是江油太守馬邈。而這支伏兵有“三校”,按蜀漢兵制,一校兵馬人數為一千,馬邈在城外埋伏三千人之眾,足見其是做了一番準備的,他想利用地形優勢,將來犯之敵殲滅於江油郊外。

    不過事與願違,馬邈的三千伏兵卻被田章所擊潰,而這些兵馬是江油的主力。伏兵潰散,馬邈的江油只剩空城一座。鄧艾得知田章在郊外擊破蜀漢伏兵後,便命其一鼓作氣先登至江油。

    面對來勢洶洶的田章所部,馬邈已經無回天之力。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殉國或投降。最終馬邈沒有選擇以身殉國,而是投降鄧艾。也正是這個舉動,致使他被後人唾罵。

    其實蜀漢滅亡時,自有殉國的將領,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但投降曹魏的也不在少數,如擁兵據守劍閣關的姜維等人。

  • 6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63年,鍾會率領大軍,和姜維對峙於劍閣,而鄧艾卻另闢蹊徑,率領自己的軍隊偷渡陰平,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七百餘里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到達益州腹地江油。演義中,江油守將馬邈聽聞曹魏軍隊到來,並未做抵抗,不戰而降。正史上,馬邈也是不戰而降嗎?

    正史上,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而是是經過一番苦戰,力盡不敵而降的。演義中對馬邈的描述,故意把馬邈貶低了,我們被演義誤導了,“冤枉”馬邈了。下面依據《三國志》中相關描述,分析如下兩個原因。

    其一,馬邈主動出擊,伏擊田章,卻被擊敗。

    據《三國志.鍾會傳》中記載,當時鄧艾並非孤軍奮戰,鍾會也派出自己的部將田章,配合鄧艾,從劍閣西邊,繞道小路,向江油進發。田章行軍路線比鄧艾的好走,率先到達江油。而江油守將馬邈,早已探知到曹魏將領田章前來偷襲江油。於是他提前在半路上設下埋伏,這支伏兵足足有三校,大概3000多人(三國時期,一校大約 1000人左右)。那麼當時江油能有多少兵丁呢?蜀漢兵力不多,像江油這樣的後方關隘,都會設定關都尉,他管轄的軍隊最多不會多於5000人。

    當時,大將軍姜維率領主力,在劍閣和鍾會對峙,可能抽調各地軍隊。江油實際軍隊可能少於5000人。他主動出擊,派出3000軍隊,伏擊田章。如果戰勝,消滅遠道而來的田章軍隊,江油就可能轉危為安。而馬邈戰敗了,損失慘重,這3000軍隊,大概只剩下了數百殘兵敗將。他匆忙率領這些殘兵敗將,退回江油,固守江油。《三國志.鍾會傳》中記載如下: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其二,馬邈在戰敗後,彈盡糧絕,不得已投降鄧艾的。

    馬邈戰敗,退回江油,準備固守江油。“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江油城外,不但有田章的軍隊,還有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雙方會師,軍隊合在一起,具備了奪取江油的實力。田章軍事實力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鄧艾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他曾經和蜀漢大將軍姜維大戰多次,勝多負少。姜維伐魏,大部分失利戰敗,都有鄧艾的影子。

    當時,蜀漢能和鄧艾一較高下的大將,也只有姜維了。可是,姜維此時在劍閣,和曹魏大將鍾會對峙,分身乏術,抽不出身,沒辦法來到江油和鄧艾大戰三百回合。此時的江油守將馬邈,估計連戰場也沒上過幾次,軍事水平低下,連伏擊田章都遭到大敗,他怎麼可能是久經沙場的鄧艾對手呢。

    鄧艾在經過崇山峻嶺,到達蜀漢腹地江油時,守將馬邈剛剛伏擊田章失利,士氣低落,彈盡糧絕,不得不出城投降。他不是在曹魏軍隊來到時,直接獻城投降的,而是經過了一番苦戰,最後才投降的。

    演義中馬邈形象

    而三國演義中,刻畫的江油守將馬邈,卻是這麼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聽聞東川丟失後,只是簡單整頓軍務,提防大路,想著有大將軍姜維在劍閣,感覺自己無所謂。他照舊和自己的妻子李氏飲酒作樂,李氏多次勸說,他也不聽。突然,鄧艾率領2000餘人,從小路來到江油,衝進城裡。

    如果此時馬邈組織軍隊,也不是沒有機會圍剿鄧艾的2000軍隊的,然而他卻驚慌失措,號召全城老百姓,及自己的本部人馬,歸順了鄧艾。鄧艾得到江油的兵馬及糧草補充,用馬邈為嚮導,向成都進發。此時,馬邈妻子李氏,羞於馬邈叛變,自縊而亡。鄧艾感慨李氏賢惠,厚葬了她,還親自祭奠。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艾準其降。遂收江油軍馬於部下調遣,即用馬邈為鄉導官。忽報馬邈夫人自縊身死。艾問其故,邈以實告。艾感其賢,令厚禮葬之,親往致祭。

    演義中這段描述,明顯和《三國志》中記載有出入,把江油守將馬邈刻畫成一個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鄧艾大軍來到江油時,無心抵抗,直接率部投敵。他的妻子李氏自縊,更是為了襯托出馬邈的無恥。

    而正史上,馬邈還是經過一番苦戰,在最後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他才歸順鄧艾的。因此,演義中,過分貶低了馬邈了,我們被演義誤導了。

  • 7 # 韶華傾夢

    江油關,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其西北有鳳翅山和鷹嘴巖相傍,中有涪江流淌而過。城關建在高山,入關處山高水急,歷來被人稱之為明月關和江油戌。而且,在江油關的東南角有夫子巖和箭桿嶺,高不可攀。可以說,江油關是七百里陰平古道的南端,也是通往涼州的咽喉之地,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諸葛亮擔任丞相的時候,其曾在陰平要塞摩天嶺刀背梁一帶設定關卡,內建一千兵卒,用以鎮守咽喉要道,成為江油關前方的第一道防線。但可惜的是,隨著諸葛亮去世,再加上後來宦官黃皓受寵,便勸言劉禪把這裡計程車卒調離,從而使得這裡的關卡成為了荒廢之地。

    沒有了第一道防線,馬邈要鎮守江油關,唯有靠江油關險要的地勢,以及城中的三校兵馬。按照漢制,所謂一校為一千兵。所以三校,也就三千兵卒,在這樣的偏僻卻險要之地,蜀漢能夠內建三千兵馬,也算得上是人數不少了。

    但可惜的是,這三千兵卒雖多,但是整體戰鬥力卻不強。在諸葛亮擔任丞相時,還會加大對士卒的操練。但是,隨著諸葛亮的病逝,再加上朝廷對江油關的不重視,使得這裡儼然成為了“雞肋”。同時,馬邈雖然出身于軍人世家,先祖曾是伏波將軍馬援,但是到了馬邈這一代時,馬邈卻不走武官路線,而是走文官一道。

    所以,在朝廷不重視,而馬邈又不擅長練兵的情況下,江油關士卒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在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以及諸葛緒等三路大軍征討蜀漢。因蜀漢退守漢、樂二城,使得曹魏大軍能夠直達陽安口,而後攻破安城。沓中的姜維聞訊後,不得不帶兵回守劍閣,和鍾會大軍對峙。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鄧艾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向南進軍,在離劍閣兩百多里後,從小道開鑿山路,修棧架橋,越過七百里荒無人煙的古道。同一時間,在鄧艾走陰平古道的時候,鍾會也派遣部將田章繞過劍閣的姜維,向西挺進。

    這時,江油關的馬邈收到姜維送來的急件,說鍾會兵馬將要來襲江油,望馬邈做好阻擊的準備。而馬邈收到姜維的手令後,立即派遣副將帶著三校兵馬往江油關東北的蒿溪山設伏。九月底,田章率領魏軍來到蒿溪山。兩軍相遇,驍勇善戰的魏軍對戰久乏操練的蜀軍時,宛如狼入羊群,蜀軍最後被擊潰。

    江油關的守城兵馬,最多也只有三校,在蒿溪山一帶被魏軍擊潰之後,馬邈在江油關根本無法再組織兵馬抵抗魏軍。而且,除了田章所部的魏軍,還有從摩天嶺而下的鄧艾一軍。再兩軍合圍之下,馬邈只能投降。

    所以說,馬邈對於遠道而來的魏軍,他實際上是有過抵抗的。但可惜的是,蜀軍的戰鬥力根本不及魏軍,而且為了避免江油關的百姓遭受屠戮,在孤立無援之下,馬邈只好向鄧艾投降了。

  • 8 # 左將軍

    魏景元四年(263)秋,在蜀漢姜維多次襲擾西部邊境的情況下,魏廷終於改變策略,下令大舉伐蜀。

    在魏滅蜀之戰中,蜀漢眾將領頑強抵抗直至戰死,當然也不乏有投降之人。

    其中最被人詬病的就是馬邈的投降,因為他的投降致使關隘丟失,給了鄧艾長驅直入的機會。之後的鄧艾穿插進了益州腹地,全殲了諸葛瞻部,最終逼得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看來馬邈的投降確實是致命傷。

    我們不用看得太遠,因為蜀魏兩國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從長遠來看,蜀國是遲早會被消滅的(至少從排面上是看不到蜀漢有翻盤的希望的)。但是,單從這一場戰局來看,沒有馬邈的投降,沒有江油關的丟失,魏軍就不會有長驅直入的機會。而魏軍主力也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之外,無法突破。蜀漢在這一波或許會避免滅國之災。

    做為蜀漢的粉絲,確實應該好好的噴一噴馬邈這種不戰而降的人。

    當然了,馬邈的不戰而降只存在於演義小說之中。

    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在魏蜀一番交戰之後,姜維退守險關劍閣,鍾會久攻不克。於是鄧艾就建議分兵從陰平小道直入益州腹地。

    魏景元四年(263)十月,鄧艾開始了深入計劃。

    鄧艾本想讓諸葛緒和自己一同前往,但諸葛緒覺得自己只是奉命阻截姜維,並沒有朝廷讓其西進的命令,所以拒絕了鄧艾的請求。反而是鍾會那邊派出了部將田章策應鄧艾。

    當時鄧艾的路線是從陰平經德陽亭,在到江油、左瞻道,最後抵達綿竹。

    馬邈就是鄧艾軍必經之路上的江油守將。

    馬邈在江油外圍百里之處設定了伏擊區,企圖大一波伏擊。不料沒等來鄧艾,卻先遭遇了鍾會的部將田章。最終,馬邈設伏的三千餘人被全殲。

    一般關隘據點的守兵配置大都只有數千人而已,而馬邈第一波就損失三千餘人,已無力再進行下一波防禦了,更何況此時的田章和鄧艾已經合軍,蜀漢主力又被牽制在劍閣而無法來援。

    最後,馬邈在彈盡、援絕、人亡的情況下,無奈選擇了投降。

  • 9 # 子丶蓮

    事實就是不戰而降,沒有任何可以洗的。

    而一些人說事的鐘會派遣田章的描述很有問題。

    問題一,有路可以到江油,鄧艾為什麼要去走700裡無人區,還差點掛掉?

    問題二,田章既然能打通江油,為何鍾會不知道,還在死磕劍閣,甚至久攻不下都準備退兵了。

  • 10 # 太陽歡喜佛

    江油關守將馬邈聞斥候來報,魏軍二萬兵馬離此六十里,正急行軍趕來……命速關城門,城防守軍全力戒備。並立召屬官眾議。參軍龐茂言道“敵軍遠來,必不持久。動員軍民,堅守即可”。馬邈聽其言,令副將廖索,主薄牟平二人整頓兵馬,調配兵力和物資,堅守不出……

  • 11 # 賣奶粉的豬

    馬邈聞川東已失,雖為準備,只是堤防大略。想有姜維鎮守劍閣,便不以軍情為重,整日與妻擁爐飲酒,不理軍政。妻子勸其嚴守關隘,邈以為:“大事自有姜伯約掌管,幹我甚事?”忽然家人慌忙入報,說鄧艾軍二千人已臨城下,邈大驚,慌出納降,伏拜於公堂之下,並言早有歸降之意。鄧艾準降,授以嚮導官,一同攻打綿竹。其妻李氏自縊身亡,鄧艾厚葬之。”

    這是《三國演義》原文中對於馬邈的描寫,按這個來說,馬邈屬於貪生怕死飲酒作樂之流,無甚大才。但是這屬於演義說法,有藝術成份。

    真實歷史上的馬邈沒有記載,但是其所在的江油,北臨武都陰平,東臨劍閣,背靠梓潼廣漢,屬於軍事要衝。能出鎮江油守將,要麼有一定能耐,要麼朝中有人。

    不管怎麼說,在國家危難之際,開關投降,馬邈已經被徹底的釘在了恥辱柱上。但是蜀漢在魏軍兵臨成都時,連皇帝劉禪都開城投降了,馬邈做為一個小吏,似乎也就沒那麼的不堪了。

  • 12 # 槍火叔叔

    鄧艾走的陰平道,繞過了劍門關,馬貌以為劍門關失守了,就投降了。從歷史來看,只要劍門關丟了,成都只能投降了,川中平原,無險可守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

    沿途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於危亡。

    將士們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辛辛苦苦逼近目的地時,迎來了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時刻。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江油關

    江油關,天險自成。

    其地群山環繞,涪水中流。關口險峰壁立,直插雲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

    敵人只要憑戍而守,鄧艾軍氣喘吁吁,飢腸轆轆走到這裡,人生地不熟,急攻不能取勝,久持又糧草緊張,將有覆滅的危險。

    然而,當鄧艾遇到兄弟部隊時,他已知道:事已成!

    協同作戰

    鄧艾偷渡陰平,並非個人“單幹”。

    他原本希望與諸葛緒一起行動,但諸葛緒未聽從,與鍾會部會合。

    鄧艾出發前,已經將其計劃彙報了司馬昭控制的朝廷。

    因此,鄧艾的行動,是可以得到協同的。

    鍾會,當時被姜維阻擊於劍閣,無法前進。

    劍閣以西,皆是群山,鍾會大軍無法行動。

    大部隊無法行動,但精銳小部隊還是可以運動的。

    一支精銳小部隊自帶乾糧,翻山越嶺,是可以通行的。

    這支精銳小部隊規模小,不可能單獨承擔攻破江油的任務,但接應鄧艾軍還是可以的。

    因此,鍾會已經派出田章率精銳行動,前去接應鄧艾。

    田章軍迅速行動,“未出百里,已破蜀伏兵三校”,順利接應鄧艾軍。

    鄧艾遂以田章為先登,率軍進攻江油。(《三國志.鍾會傳》)

    馬邈之降

    “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

    江油麻溜為何投降了?

    前文提到,田章翻山越嶺過來時,“已破蜀伏兵三校”。

    《三國職官表》記載:千人督校尉。

    一校人馬,當在1000人左右。

    破蜀伏兵三校,就是先後擊破蜀軍3000人左右。

    江油,原為219年時所設立的戍,自諸葛亮收復武都、陰平後,此處更非前線。

    因此,該地駐軍兵力既不多(3000已是難以承受的損失),且戰鬥力與精兵為主的鄧艾、田章軍完全不能比。

    馬邈所能依靠的,無非是山河之險,尤其是山險。

    然而,此時的先登田章,正是此前破其伏兵三校的將領。

    能破伏兵,說明田章對周邊地形已經摸清楚了!否則,只可能背打伏擊,還怎麼伏擊別人呢?

    論兵不能敵,論山險,則敵人原本就擅長翻山越嶺且已經熟悉地形。

    還有懸念嗎?

    要知道,不久後,諸葛瞻幾萬大軍據綿竹,也抵擋不住鄧艾,馬邈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以對蜀漢的忠義論,馬邈投降有失氣節。

    但以形勢論,即便馬邈不投降,他也改變不了什麼。

    “鍋”該誰來背?

    219年,劉備在江油關建此戍。

    可見:劉備集團對曹操及曹魏勢力自摩天嶺而來的可能性是有所準備的。

    不過,自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收復武都、陰平後,蜀漢的戰線前移,江油已不處前線。

    因此,江油等相關地區防務地位下降是正常的。

    對蜀漢來說,只要北面的陰平橋頭能夠守住,江油是沒有任何危險的。

    魏伐蜀之處,姜維對形勢看得很準。

    他上書朝廷,要求調廖化加強陰平橋頭,張翼加強陽安關。

    可惜,黃皓相信鬼巫的話,認為敵人終不會來,啟稟後主將這一請求扣住。

    因此,陰平橋頭被魏軍所掌握,陽安關失守。

    儘管姜維靈活機動,抵達劍閣,暫時堵住了漢中失守的口子,但倉促之間,姜維對陰平方向尚來不及進行調整。

    因此,鄧艾以避實擊虛之法,偷渡陰平。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電話、電報的古代,鍾會派田章支援鄧艾,顯然不是鍾會突然做出的決定,而是魏軍各方在行動前已經達成了志在必得的作戰構想!

    一邊是司馬昭、鍾會、鄧艾處心積慮的聯合行動,一邊是後主、黃皓、姜維的混亂。

    高層混亂引發的簍子,區區江油守將如何能”擺平“呢?

    懸殊之下,能守得住,是天才。

    守不住,能盡忠,是英雄。

    馬邈,進行了必要的抵抗。

    但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僅此而已。

    鄧艾偷渡陰平,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軍事行動。

    許多朋友只將鄧艾看成一個僥倖賭勝的賭徒,認為如果馬邈不投降,諸葛瞻堅守不出,或者後主不投降,鄧艾都會瞬間變成灰。

    但細看下來,鄧艾等人對每一步危險都已有了準備!

    鄧艾的冒險,是建立在全面思考基礎上的,是藝高人膽大。

    馬邈不是對手,做出抵抗後,投降了。

    於對蜀漢的忠義論,他未能殺身成仁,不好。

    但形勢論,鄧艾成功、蜀漢滅亡的鍋,不可能讓一個區區的江油守將來背。

  • 14 # 亂神虎

    剛剛查閱了一下資料。借他人的查閱記錄,談談這件事。

    馬邈,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太守,因為投降,遭受了千古罵名,甚至堪稱是蜀國滅亡的第一責任人。

    他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始作俑者就是羅貫中。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對蜀漢的喜愛是非常強烈的。本來嘛,劉備是漢家正統。所以蜀漢滅亡就怪罪於天意和小人。

    因為天意,鄧艾偷渡陰平小路居然成功。因為小人,蔣舒和馬邈投降獻城。姜維再這麼努力也阻擋不了蜀漢滅亡。

    再說說黃吉安大師。他是川劇創作人。他就是創作江油關這一經典劇集。反派馬邈被斬首,夫人被祭奠。對於刪改歷史。黃大師則聲稱恨這個叛徒小人,這樣的傢伙必須死。

    不過呢,這樣的劇集對當時抗日時期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促進了各個民族抗日的決心。

    程硯秋大師把江油關改編為蜀亡鑑,並親自演李夫人來羞辱馬邈。

    李夫人的形象更加高大上,而馬邈直接被罵慘。

    三國志記載馬邈不是不戰而降,而鍾會傳記載他們在江油關中了蜀軍埋伏。鄧艾傳記載馬邈投降。

    可以說,馬邈還是派兵埋伏,抵抗一下,無奈自己兵少,抵擋不了魏國大軍。先敗於鍾會,後來不得不投降鄧艾。

    可以說,馬邈的投降真的是逼不得已。再險峻的關口,沒有軍士齊心,沒有經濟條件,都註定了失敗。馬邈也是沒有辦法。

    蜀國滅亡的大帽子扣在馬邈身上。也是欺負這個小人物吧。馬邈唯一說的出來的身份就是祖上是馬超。

    馬邈的悲劇也令人心痛。藝術往往毀了真相。

  • 15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事實上,看懂了江油關守將馬邈投降的原因,也就看懂了蜀漢為何會這麼快滅亡!

    馬邈“不戰而降”

    三國末期,司馬昭分兵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和諸葛緒兩路負責堵截姜維,鍾會一路負責進攻漢中。結果姜維軍事實力不俗,很快擺脫了鄧艾和諸葛緒的包圍,直接跑到了劍閣,擋住了鍾會入蜀的道路,於是鄧艾和諸葛緒分兵,鄧艾留在了陰平,諸葛緒則率軍去支援鍾會,最終被鍾會吞併。諸葛緒的下場就在眼前,這堅定了鄧艾的立功之心,因為一旦沒有立下大功,勢必會遭到鍾會的吞併,所以他決定孤注一擲,走陰平小道殺入蜀漢

    在當時,陰平小道只不過是採藥人走的小路,幾乎不可能通行大部隊,但鄧艾孤軍深入,最終竟然真的殺進了蜀漢腹地,而當鄧艾到達蜀漢腹地後,面對的第一個關卡,便是江油關!江油關的守衛者乃是馬邈,在演義中,他是不戰而降的,遠比不上他夫人的氣節,但是在正史中,馬邈其實還是有過一番抵抗的!

    《三國志.鍾會傳》:“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鍾會得知鄧艾要走陰平小道殺入蜀漢腹地,於是他也派出了一支兵馬去策應鄧艾。由於這支兵馬是從劍閣西出發,道路比陰平小道好走,所以他們提前到達了江油,而當時的陰平小道幾乎人跡罕至,給大家的印象是不可能通行大部隊的,所以江油關守將馬邈的防守精力,主要是在劍閣方向,所以說鍾會派出的那支兵馬,很快就被馬邈發現了。

    按照常理來說,江油關作為蜀漢的重要關卡,城防堅固,馬邈完全可以據城力守,耗死魏軍,但他立功心切,竟然選擇了主動出擊,於魏軍所過途中設伏,準備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哪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蜀軍竟然敗了,令人大跌眼鏡!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馬邈的伏兵有三校,按照漢制,三校就是三千人。馬邈不可能不留下一部分兵馬防守江油關,所以說江油關的守軍,至少也有四五千人。若馬邈不貿然出戰,憑藉四五千人,防守江油關這座堅城,完全可以撐到諸葛瞻的援兵到來!

    馬邈敗了,只能退守江油關,準備繼續抵抗。然而沒過多久,鄧艾大軍出現了!演義中說鄧艾攻打江油的軍隊只有兩千人,這其實是瞎說的,正史中鄧艾入蜀的軍隊,至少也有兩萬!

    鄧艾原本的軍隊有三萬,就算陰平小道不好走,損失了一萬人,鄧艾也還能剩下兩萬人。而根據軍事學家推算,一支訓練再精銳的軍隊,只要減員30%,就必定會崩潰,鄧艾的軍隊不僅沒崩潰,反而保持著非常旺盛的戰鬥力,可見當時鄧艾手下的傷亡人數,絕對沒有達到30%,也就是說,鄧艾入蜀的軍隊,至少也有兩萬四千人!當時的江油關,已經被鍾會派出的軍隊擊潰了三千人,剩下守關的人也就一千多左右,面對兩三萬的魏軍,馬邈崩潰了,最終選擇了投降!

    說白了,演義中的馬邈是不戰而降的,而正史中的馬邈是先敗後降的!不過相比於蜀軍其他名將的表現,馬邈的表現也反映出了不少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蜀漢的快速滅亡!

    一、蜀漢軍隊素質差

    自劉備建立蜀漢開始,蜀漢軍隊的陸戰能力,一直表現得非常不錯!

    漢中之戰,曹軍如此強大,結果被蜀軍打得狼狽撤退。襄樊之戰,曹魏精銳源源不斷而來,結果被關羽打得落花流水。也正是因為蜀軍在這兩戰中爆發出的強悍戰鬥力,讓東吳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所以孫權才會背信棄義,偷襲荊州,誅殺關羽!而後的夷陵之戰,雖然劉備最終敗了,但在在最開始的作戰中,其實吳軍是處於下風的,面對強悍的蜀軍,吳軍根本不是對手!

    再說到諸葛亮北伐時期的蜀軍,那更是強橫無比!魏軍的戰鬥力不用多說了吧,向北魏軍完虐外族,向南魏軍吊打吳軍,足見其強大,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魏軍卻被蜀軍打得大敗!要知道蜀軍可是純粹的步兵,而魏軍則是步兵和騎兵協同作戰啊,在這種情況下,蜀軍卻能夠壓著魏軍打,可見蜀軍的強悍!很多人不是說魏國國力是蜀漢的好幾倍嗎?可就在這種情況下,蜀軍卻次次主動進攻,在魏國的地盤打得魏軍不敢出戰,連司馬懿這種軍事大才都不敢下令出戰,這說明什麼?不久說明蜀軍的戰鬥力爆表嗎?

    很多人說蜀軍之所以能夠壓著魏軍打,是因為諸葛亮的實力強過司馬懿,那諸葛亮死後呢?姜維數次北伐,勞師遠征,卻勝多敗少,這不也證明蜀軍的戰鬥力非常強,蜀軍的素質非常高嗎?

    從劉備時期到姜維時期,蜀軍都保持著高水平的戰鬥力,這說明當時蜀軍的軍事素質還是非常過關的!可到了馬邈這裡,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馬邈率軍主動設伏,以有備打別人無備,結果被別人打得大敗,這就說明當時的蜀軍戰鬥力不行,至少馬邈率領的這支蜀軍戰鬥素養是存在問題的!也就是說,除了姜維率領的軍隊常年征戰,戰鬥水平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其實蜀漢內部的軍隊,操練嚴重不足,軍事素養低下,根本不能堪當大任!

    二、軍隊指揮員青黃不接

    馬邈能夠被任命去守衛江油關這麼一個大關口,掌控數千軍隊,按道理來說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會太差!但是從戰績來看,馬邈的表現其實乏善可陳。打聽到魏軍的訊息後,馬邈選擇了主動出擊,往好的說,這是對自身能力非常自信,往壞的說,這就是太過盲目,沒見識過真實戰場,缺乏對魏軍和蜀軍戰鬥力的對比。以至於明明是一個非常好的伏擊計劃,最終竟然被魏軍打得大敗!

    關於此次伏擊任務的失敗,我們一方面可以歸因於蜀軍軍事素養不足,另一方面則可以歸因於軍隊指揮者的指揮能力不足!劍閣那裡,畢竟有姜維的數萬大軍擋著,所以說鍾會派出的、能夠滲透進蜀漢腹地的兵馬,肯定不會很多,所以馬邈在軍隊人數上,肯定不會處於太大的劣勢,換作其他出色的將領,此次伏擊任務,肯定不至於大敗!

    事實上,不光馬邈的指揮能力不行,就連蜀漢內部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將,軍事能力也嚴重不足!聽聞鄧艾入蜀後,劉禪曾派諸葛瞻率軍出征,當時黃崇建議諸葛瞻火速進軍,增援江油關,不能讓鄧艾進入蜀漢腹地,不然將無險可守。但是其他將軍都沒有附和黃崇的建議,他們都和諸葛瞻想法相同,遲疑不決,最終錯失良機,導致鄧艾殺入蜀漢腹地。面對遠道而來的魏軍,按照常理來說,諸葛瞻應該堅守不出,耗死魏軍,結果他卻跑去和魏軍打陣地戰,硬碰硬,損耗了成都平原上最後一支可戰之兵!

    雖然諸葛瞻死得痛快,成全了自己的忠義名聲,但這也掩蓋不了他缺乏實戰經驗,軍事能力差的事實!說白了,當時的蜀漢內部,軍中大將青黃不接,有姜維、霍弋、羅憲這種良才,也有馬邈、諸葛瞻這種庸才,而且這些庸才還佔據著關鍵位置,最終導致了蜀漢在面對外敵時無法發揮出強大的實力,落得個快速滅亡的下場!

    三、蜀漢人心已失

    諸葛亮時期的北伐,受到了蜀漢百姓的擁護,因為那個時期的百姓都視自己為大漢遺民,視蜀漢為大漢正統,他們願意為了匡扶漢室而努力。但諸葛亮去世後,益州本土勢力反撲,蜀漢逐漸失去了人心。尤其是譙周《仇國論》的風靡,更加使得大家相信,蜀漢不可能戰勝曹魏,與其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而獻身,不如大家放棄戰鬥,老老實實過好日子

    這種思潮一經發酵,就漸漸地腐蝕了蜀漢百姓的戰鬥之心,以至於姜維的北伐,竟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益州本土勢力反對姜維北伐,認為勞民傷財,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蜀漢老將廖化反對,認為姜維北伐徒勞無功;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出言反對,不想姜維再行北伐之事,可見當時蜀漢的人心,被瓦解成了什麼樣子!

    事實上,蜀漢存在的合法性,便是匡扶漢室!如果連這個目標都沒了,如果不北伐了,那麼蜀漢的劉家皇帝,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隨著益州本土勢力的反撲,蜀漢眾人已經不再認同劉家皇帝的合法性了,既然劉家皇帝和曹家皇帝都一樣,大家何必還要去為劉家皇帝盡忠呢?馬邈作為江油關守將,並沒有在見到魏軍第一面便投降,而是經過一番抵抗才投降,也算是對得起劉禪了!

    這種思想一旦形成,後果不堪設想!消滅肉體容易,但誅心很難,一旦人心遭到瓦解,戰鬥力必將急速下滑,蜀漢迅速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結語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了酒不能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