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遞生態圈

    實體零售要打造綜合體,更加註重場景消費,更加註重供應鏈與產品的互動,注重流量的價值與社群消費的新思路,與更多的商業體結盟

  • 2 # 友善a

    這沒什麼突破與不突破的!慢慢的趨勢線上線下結合,與興起物聯網結合實現人工智慧化,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由於網路化價格透明,所謂零售店也會是連鎖式的經營,再不會有差價上的盈利,技術的整合也會全部實現智慧自動化。實際不是商業上的發展,而是技術的整合,從製造,流通消費變的更快捷便利,整體人工智慧化。

  • 3 # ddzj9966

    這個社會正處於變革之中,有點像物理中的“重力加速度”,隨著時間的推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會越來越快。變革都是效率的提升。

    實體零售業要突破困境,思想上就要變通。平價零售的模式就不錯,產品過度包裝及流通環節過多就會導致效率降低,平價零售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名創優品的模式。當你的成本降低、質量靠譜、售價降低,銷量必然上漲。

    說白了,無論線上線下,所有的買賣,你有更好地質量、更低價格、更好宣傳,消費者怎麼會不買單。所以,大道至簡啊!

    別跟我說平價模式過時了玩爛了什麼的。哪會有真正的藍海給你做啊,隨著網路的發展,資訊透明度越來越高,未來能拼的只能是執行力和變通能力,目光所及盡是紅海,如果沒有殺敵的決心還是別上戰場。電商沒那麼神話,實體也沒那麼複雜。

  • 4 # Micronet微網

    電商圍堵恐怕不是一日兩日的問題,而是近10年來就開始出現的問題,而在這10年中,如果還有實體零售企業沒有開始兩手抓,開展電商營銷,那這些實體零售企業應該好好反思自己。

    當一種新模式出現的時候,無可避免大家都會產生質疑和觀望的想法,但當別人相繼成功之後,實體企業就因對照自身的模式是否與網際網路的思維契合,只要合適,就要馬上去做,一旦錯過時機再去做,所產生效果肯定就大打折扣。

    而時下即能幫助實體零售突圍,又熱門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那必須是新零售!

    新零售是去年馬雲在網際網路大會剛剛提出的新概念,這一模式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給了不少逐步沒落、增長遭遇瓶頸的品牌新的增長機會。對於傳統的實體零售企業來說,這也絕對是當下最適合的機會。那如何做新零售呢?

    1.對接後的商城資料與門店的收銀、ERP等管理軟體是完全對接的,因此訂單、庫存、資料、會員這些是同步的,商家可以統一管理,不用處理兩次,更便捷。

    2.線上下單,就近配送。一旦有消費者從線上下單,線下可以同步獲取到訂單;對於有多門店的商家來說,線上的訂單可以根據使用者地址就近配送,減少物流成本,適合像傢俱、大家電這樣的行業。

    3.提供線上下單,客戶自提的服務。

    所以說傳統實體零售企業要突破市場困境,新零售是個不錯的選擇!

  • 5 # 小路運營社

    電商圍堵,目前傳統零售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加上新興經濟的替代,迫使傳統零售企業進行自我革新和自我升級。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中國網上零售額增速從2014年的49.7%降至2015年的33.3%、2016年的26.1%,一路下滑。而從阿里和京東兩家電商巨頭的財報也可看出,電商增速確實正在放緩。儘管電商發展已經出現拐點,但贏得喘息機會的實體店要想突圍,還需突破很大的難關。

    線下零售業目前最嚴峻的問題是,使用者到店消費的時間和頻次都大幅下降。以最為依賴到店模式的便利店為例,傳統便利店無論是7-11、全家、羅森這樣的外資便利店,還是國內的便利店品牌,都是圍繞使用者到店的體驗進行升級,比如貨架的擺放,商品的迭代,層出不窮的會員體系等等。

    這種圍繞門店本身進行升級改造、最大化坪效的思路,在如今的環境下,“天花板”效應十分明顯。門店的改造空間是有限的,當服務能力達到上限的時候,門店的改造就無法帶來新的增量。便利店行業目前興起的鼓勵使用者“到店自提”,既想方設法提高使用者的到店頻次,又希望減少使用者的單次到店時間,這顯然是一種矛盾的思路。

    線下零售業表面上的網際網路改造淺嘗輒止,沒有打通線上和線下的互補迴圈。傳統零售對於網際網路的改造大多呈現出三種心態,第一種是保守觀望,危機意識不強,目光仍只能看到線下區域性的改造,而連鎖加盟的體系仍然在以傳統模式拓展;第二種心態則是願意探索嘗試,但都是蜻蜓點水,對於線上業務並沒有系統的思路;而第三種心態則是認定線上是未來趨勢,也願意投入,但是缺少一套好的工具,來幫助他們解決業務開展中的成本和效率問題。

    在這批實體零售關店潮中也有特例存在,比如名創優品、優衣庫、宜家等。其中,2016年,名創優品的銷售額接近100億元,而名創優品僅僅創業3年時間,成為2016年度實體業逆勢成長的案例。此外,宜家集團2015年財報顯示,該年度淨收入相比去年增長至35億歐元(約248億元人民幣),總銷售收入比去年增長11.2%達到319億歐元。儘管行業大呼市場冷淡,宜家在中國市場還是以銷售額105億元人民幣的成績重新整理了紀錄榜單,銷售增長超過18%。

    實際上最早從事電商的一批人,幾乎都是廣告營銷出身,而對零售一無所知。在他們的思維體系裡,廣告、低價成為零售兩大重要的推動器。而對於零售從業者而言,僅僅一個“缺貨”問題,就足以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重大的損失。一部分實體店轉型電商,跟風打營銷戰搶市場份額,忽視了成本效益。

    不管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子商務;不管是炒過頭的O2O,還是馬雲說的“新零售”,所有新零售業態的產生、發展壯大,都基於兩點,一個是成本效率,給使用者帶來更大價格實惠,比如沃爾瑪;一個是使用者體驗提升,一站式購物體驗,比如家得寶、巴諾書店垂直品類殺手,還有靠近社群的7-11便利店等。當然,一個成功的零售業態,往往二者兼顧。

    同時與傳統一線城市依靠投資驅動城鎮化的增長模式不同,新一線城市的發展東風則是消費升級的大勢所趨。如何迎合新一線城市的消費升級需求,將成為零售業拓展新興市場的重要課題。

    所以我認為最為關鍵點,那就是新零售的結合,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無論實體店和電商各自走向何處,商業文明的精進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透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服務生態圈,將成為電商和實體店殊途同歸的再創業命題。

  • 6 # 實體店老王

    實體店不一定是困境,新零售就是改變的衍生品。改變,線上線下結合,馬雲說的新零售就是這個,興許馬雲已經感受到線上電商的弊端。但是新零售亦不是誰都能玩的,玩新零售的都是大資本,行業統一調配資源。而馬雲,劉強東恰巧有這個能力和資本。所謂的新零售是透過線上預選、付款,然後透過線下送貨、售後等線上便利結合實體店的現場體驗感。而線下體驗、售後、購物週期場一直都是線上的短板,所以電商開始發展新零售。

    電商圍堵只是一部分,不是所有的實體店都會被電商圍堵。我說幾個例子,比如加油站、理髮店、醫院、包子鋪等民生類產品是不可能完全脫離實體店的。只是網購給他們多了一個選擇的平臺,我們為了吃一頓早餐可以預定,但不可能為了一頓早餐等上兩天不吃飯。

    未來,電商和實體店結合是趨勢,但不是必然。每個行業都有存在的必要,比如液化氣站,比如菜市場。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有些事情不是用網購就能解決的,同樣有些事情亦不是實體店能滿足的。如果硬要說如何改變實體店困境,那就是取長補短,比如外賣平臺與餐飲的結合。京東與各大廠商的結合,再比如快遞與淘寶等平臺的結合。他們將線上延伸到了線下,又透過線下扶持了線上,最後雙贏。一個行業的興衰都取決於它是否能縮短它與消費者的距離,網購縮短了地域,高鐵縮短了時間,支付寶縮短了貨幣流通,快遞縮短了郵寄時間。

    所謂的實體店困局只是侷限於資料上,反觀中國2線以下城市,各個實體店的生意的確是沒有以前好,但不代表生存不下去。朋友圈的微商,各種線上的廣告都是將顧客導向門店消費,甚至有一些門店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微商城,他們同樣能結合當地的跑腿公司、小微商店、跑腿公司自主形成一個小的新零售體系。實體店最終都會向新零售過渡, 線上線下結合,但是結合的方式不限於馬雲式和劉強東式。我們可能會發明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馬雲第一個提出來叫新零售。

    實體店走入困境不假,但還談不上市場困局,在資料面前看似不景氣。但實體店它是有N個小個體組成,他們之間有聯絡,但又都是是獨立運營的。它們有自己營銷方式,沒有人去規範整合它。只僅限於一些大品牌超市,比如大潤發、家樂福等行業巨頭能統一調配影響自己的模式。反觀線上,它們的模式與實體店有區別,他們是N+1方式,電商行業巨頭除了淘寶,就是京東,其他小平臺做的都不是很好。這種整合式管理,規範化運營帶來的效果當然會產生一定的衝擊力。但是這幾年電商的增長已經放緩,所以馬雲開始佈局新零售。扶持線上線下共贏,所以實體店不能說是困境,有也只是暫時的。最後都會走線上線下結合的路,這是必然。

  • 7 # 北京中商智策企業管理

    就以實體商超為例吧。

    由於今年疫情影響,社群團購發展迅猛,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群團購業務,甚至玩起補貼大戰,實體商超哀鴻遍野。但是商超經營者如果就此沉淪,如果有朝一日社群團購真正走上正軌,那實體商超可能就再無翻身之日。

    現如今,我們要做的就是深耕商品和供應鏈,同時不斷提升門店的整體環境和服務質量,帶給消費者更多透過電商無法得到的內容,從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提升門店的整體銷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花的葉尖發黃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