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哥聊歷史

    節度使作為官名起始於唐朝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對隋朝中央官員設定體系進一步完善,為了保衛邊疆,拱衛京師,設定節度使,即藩鎮的軍事長官。

    唐睿宗景雲元年,大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的身份,兼幽州都督,節度使的名字開始使用。景雲二年,第一個正式的節度使是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唐天寶年間,唐朝共設有十個節度使,著名的有安祿山、史思明。

    宋朝節度使名存實亡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分裂,節度使成為一方諸侯,集軍政於一身。作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曾任歸德軍節度使。當上皇帝后,擺在宋太祖面前的頭等大軍就是消除藩鎮割據,削弱武將權力,上演了一幕杯酒釋兵權,把各節度使的權力削弱,集於君權,此後節度使之名不符實,名存實亡。

    宋朝初期形成尊崇文人士大夫,貶低武官的風氣。對於節度使採取架空,把軍權、財政權、行政權架空,給以高待遇軟權力,其中軍權直接奪走,把各地節節度軍中精銳直接調走編入禁軍,歸皇帝統領;行政權透過讓各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彙報架空,並把節度使限制在州府之內,不能跨州;財政權又被各週轉運使分去,至些節度使實權被徹底剝奪。

  • 2 # 使用者241476143543

    宋遼金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轄區內的軍、政、財權,由節度使獨攬,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採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權。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時,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屬中央,不再隸屬於節度使。太宗又於太平興國二年(977)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支郡都直屬中央,節度使所領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對武將更是晉升的“極致”,多者可帶兩三鎮節度使,禮遇優厚。而節度使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虛銜,或宰相罷官到地方上帶節度使虛銜,謂之使相,尤為榮耀。

    你說的也對,

    宋朝以前和宋初的節度是很強勢的,因為太祖太宗自己就是軍閥政變上臺的,他害怕下面的節度使會學他們的樣子,將來威脅到他們的子孫的皇權,所以要削弱節度使的權力.所以後來的節度使就沒什麼實際意義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著名軍事家,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在無製藥專利的情況下,為何還能仿製藥物?真的無人敢管嗎?誰能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