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通行的楷書“年”字,從字形看,可算是純粹的「記號字」(參裘鍚圭)。其較早期的字形的形符及聲符已不復見。《康熙字典》把其字歸入「幹」部,看來是不得已的做法。 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負禾,字作「秂」形,「人」既表義又標音(參王輝、沈培;按︰「人」、「年」同韻在某些閩南話中仍保留著)。
「秂」,《玉篇.禾部》訓其義曰︰「欲結米」,
《集韻.真韻》謂︰「禾欲結者」,即是禾將結實。
二字書所訓正與「秂」字構形初義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負禾。故「秂」形構本義應是谷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莊稼的收成,這個意思儲存在後世用語如豐年(豐年即豐收之年)、年景及年成。
又可能由於禾穀每年一熟,故以之作紀時之用。 西周以後金文字形訛變,原初所從「人」形中央或增圓點,或加橫畫成「千」形,整字作「秊」形。其形為睡虎地簡、小篆所承。
金文有的在「千」形下加一畫,訛變成「千字下面加一橫」形(按︰非「壬」形,參「」)。一說古文字時增橫畫,無意︰從千乃從人所衍變,從乃從千所衍變(參李孝定)。
戰國金文有字形下部所從訛作「土」。 小篆從禾千聲。王輝認為千字從十人聲,年為人聲之孳乳字,故可與人同音,可備一說。 馬王堆漢墓帛書年字寫得有點像後世的「手」形。
東魏楷書有將年字作從禾從幹形的(見高湛墓誌)。
而形近現在通行的楷書「年」字於南朝時已見(如蕭憺碑)。 甲骨文用其本義。卜辭常見「受年」一語,讀作「授年」,意思是授予好收成(參陳秉新)。 又用作紀時名詞。古時谷一熟謂一年。
卜辭︰「貞自今十年(又)五」(《合集》24610),其中年即用作此意(徐中舒),表示十五年。
若此例之分析可信,則《爾雅》之說可商,因為殷人很可能已有以「年」作紀時之用。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姑勿論《爾雅》之說可信否,郭璞之注仍可參︰「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邢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金文常用「年」作年歲之年,其中「萬年永寶」乃金文之習語。 另外,西周有以「禾」、「人」二字作「年」字用之例。
如北子觶︰「北子乍(作)寶尊彝,其邁(萬)禾(年),孫子子永寶」(《整合》修訂增補本6507)。其中「萬禾」,禾當讀作「年」。
甫人父匜︰「甫人父乍(作)旅匜,[其]萬人(年)用。」方濬益、楊樹達認為其中「人」應讀作「年」。
「人」作「年」用的例子亦見於成白邦父壺及季朁罍。 戰國文字中,年字除用為人名和本義外,均作時間單位用(參何琳儀、陳秉新)。 戰國「年」字與農作物收成豐碩與否關係至緊,許慎對這一點有握要的理解,他的說法亦與傳世文獻十分吻合。《說文》︰「本作秊。谷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按︰指《春秋經.宣公十六年》)」
「大有年」之意可參《春秋公羊傳.四.桓公三年》︰「彼其曰大有年何?大豐年也。」何休注曰︰「謂五穀皆大熟成。」「大有年」即「大豐年」,而「大豐年」即是五穀成熟、大豐收之年。
「有年」之意可參《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古人重視農作物之收成,從他們對豐年之祈求可見一斑。《周禮.卷廿四.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鄭玄注︰「祈年,祈豐年也」。
相關漢字: 幹,秂,人,千,秊,,壬,土,手,禾
現在通行的楷書“年”字,從字形看,可算是純粹的「記號字」(參裘鍚圭)。其較早期的字形的形符及聲符已不復見。《康熙字典》把其字歸入「幹」部,看來是不得已的做法。 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負禾,字作「秂」形,「人」既表義又標音(參王輝、沈培;按︰「人」、「年」同韻在某些閩南話中仍保留著)。
「秂」,《玉篇.禾部》訓其義曰︰「欲結米」,
《集韻.真韻》謂︰「禾欲結者」,即是禾將結實。
二字書所訓正與「秂」字構形初義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負禾。故「秂」形構本義應是谷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莊稼的收成,這個意思儲存在後世用語如豐年(豐年即豐收之年)、年景及年成。
又可能由於禾穀每年一熟,故以之作紀時之用。 西周以後金文字形訛變,原初所從「人」形中央或增圓點,或加橫畫成「千」形,整字作「秊」形。其形為睡虎地簡、小篆所承。
金文有的在「千」形下加一畫,訛變成「千字下面加一橫」形(按︰非「壬」形,參「」)。一說古文字時增橫畫,無意︰從千乃從人所衍變,從乃從千所衍變(參李孝定)。
戰國金文有字形下部所從訛作「土」。 小篆從禾千聲。王輝認為千字從十人聲,年為人聲之孳乳字,故可與人同音,可備一說。 馬王堆漢墓帛書年字寫得有點像後世的「手」形。
東魏楷書有將年字作從禾從幹形的(見高湛墓誌)。
而形近現在通行的楷書「年」字於南朝時已見(如蕭憺碑)。 甲骨文用其本義。卜辭常見「受年」一語,讀作「授年」,意思是授予好收成(參陳秉新)。 又用作紀時名詞。古時谷一熟謂一年。
卜辭︰「貞自今十年(又)五」(《合集》24610),其中年即用作此意(徐中舒),表示十五年。
若此例之分析可信,則《爾雅》之說可商,因為殷人很可能已有以「年」作紀時之用。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姑勿論《爾雅》之說可信否,郭璞之注仍可參︰「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邢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金文常用「年」作年歲之年,其中「萬年永寶」乃金文之習語。 另外,西周有以「禾」、「人」二字作「年」字用之例。
如北子觶︰「北子乍(作)寶尊彝,其邁(萬)禾(年),孫子子永寶」(《整合》修訂增補本6507)。其中「萬禾」,禾當讀作「年」。
甫人父匜︰「甫人父乍(作)旅匜,[其]萬人(年)用。」方濬益、楊樹達認為其中「人」應讀作「年」。
「人」作「年」用的例子亦見於成白邦父壺及季朁罍。 戰國文字中,年字除用為人名和本義外,均作時間單位用(參何琳儀、陳秉新)。 戰國「年」字與農作物收成豐碩與否關係至緊,許慎對這一點有握要的理解,他的說法亦與傳世文獻十分吻合。《說文》︰「本作秊。谷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按︰指《春秋經.宣公十六年》)」
「大有年」之意可參《春秋公羊傳.四.桓公三年》︰「彼其曰大有年何?大豐年也。」何休注曰︰「謂五穀皆大熟成。」「大有年」即「大豐年」,而「大豐年」即是五穀成熟、大豐收之年。
「有年」之意可參《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古人重視農作物之收成,從他們對豐年之祈求可見一斑。《周禮.卷廿四.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鄭玄注︰「祈年,祈豐年也」。
相關漢字: 幹,秂,人,千,秊,,壬,土,手,禾